艾滋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这是它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近日,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完全弄清了这些突起的结构及其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动态变化。这一成果为设计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奠定基础。
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专家周同庆介绍,艾滋病毒表面突起由gp120和gp41两种蛋白构成,这个突起就像一个“变形金刚”,在不同环境下呈现为不同形状,在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以及融合过程中的形状完全不同。“对于免疫系统来说,艾滋病毒就是一个永远在动的靶位”。这种动态变化是此前艾滋病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用一种叫“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方法标记病毒表面的突起,进一步研究它感染人体细胞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这种突起需要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才能感染人体细胞。不过,它多数时间都处于“闭合状态”。由于只有少数有效抗体能将病毒“锁”在“闭合状态”,且“开放状态”是短暂的,因而人体免疫细胞难以攻击艾滋病毒。
周同庆说,以前设计疫苗“完全是盲目地做”,而现在相当于“知道了这个逃犯长什么样”,所以“抓获”它的可能性很大,“可以在原子水平上设计一些化学修饰,把结构稳定在融合前的状态,不让它变化,这就会增加疫苗成功的机会”。许多专家认为,只有开发出有效疫苗才能终结艾滋病的流行。(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