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成长的重要牵引力。海外直接投资,短期内可以解决投资接受国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对投资接受国国内企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最被重视。本文总结了外资技术传播途径,影响因素,检验方法,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技术外溢效应;FDI;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80-03
1 外资技术溢出的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索洛斯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成长理论主张,资本、劳动投入,以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要素。技术进步的测量通常以Solow(1956)[1] 的成长会计进行测量,同期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Caves(1974)使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1966年制造业的横断面数据,验证了国内企业的利润率和同行业的FDI比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FDI技术溢出效应正面效果是存在的。另外,Blomstrom and Wolff(1994)[3]对墨西哥的1965年至1984年的时间系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的提高和产业内外资比率之间有正相关。揭示了技术溢出效应正效应的存在。
70年代后期,东南亚国家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加大。进入80年代,国际性直接投资扩大到东南亚等国,带来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一时期,中国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出口, 经济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检验外资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进入研究高潮。Borensztein and Lee(1998)[4] 、Lall(2000)[5],包群、赖明勇(2003)[6]、李杏(2008)[7]对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均证明了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另外, Aitken and Harrison(1999)[8]利用委内瑞拉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市场,可以通过对行业内的竞争激烈,对国内企业的市场产生侵蚀的负面效果。Haddad and Harrison(1993)[9]对摩洛哥制造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外直接投资对摩洛哥国内企业的生产性提升所产生的正面效果不明显。
上述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证明了海外直接投资可以给投资接受国带来正面的技术外溢效应。但是,由于外资企业的垄断以及与国内企业间技术差距过大等因素也会对国内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效应将很难确定。
2 技术溢出效应的传播途径
2. 1 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
外资企业投资给投资接受国带来了新设备、新产品,销售战略,以及经营经验等技术。该领域的国内企业通过学习外资企业的技术,提高本企业技术和生产力被称为示范效应。Glass and Saggi(1998)[10]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当地外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高的话,当地的外资企业倾向于引进更高技术。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的吸收能力低的话,本国企业则没有能力学习外资企业的技术,反而会对提高国内企业生产力也不会产生效果。示范效应是受制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企业对外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差距小示范效应容易产生。
2. 2 竞争效应(Competition Effect)
外资企业往往拥有更高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经营资源优势的外资企业一旦进入一国市场,该领域的国内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的竞争结果,国内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采取自行研发,或从国外进口技术等方式来填补与外资企业技术的差距。Kokko(1996)[11]以乌拉圭为研究对象,论证了竞争因素是外企带来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中国市场的外资系企业与中国国内企业之间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也经常通过此途径产生。
2. 3 关联效应(Linkage effect)
关联效应有前方关联效应和后方关联效应。前方关联效应是国内企业向外资企业提供市场销售服务,或进行中间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加工时,外资企业向国内企业产生的技术传播。后方的关联效果是指发展中国家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接受外资企业技术援助, 通过提供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产生技术溢出。一般来说,后方关联比前方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12]。
2. 4 培训效应(Training Effect)
外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技术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当地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另外,对国内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训练,当这些员工跳槽到其他公司或自己创业的话,也会发生技术溢出效应(Lall,2000)。但是,这个效果数据的收集相当困难。
3 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因素
3. 1 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
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把新古典经济增长中的外生变量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1988)[13]认为,通过学校教育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而边干边学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Blomstrm and Kokko(2003)[14]关于国内企业是否可以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吸收效应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Lall(2000),Borensztein and Lee(1998),也建立了人力资本和FDI内生成长模型,阐明了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对技术增长的贡献是迄今为止,被众多学者最为认可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应用于技术增长研究,而且也适用于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3. 2 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产生于外资企业和投资接受国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如果技术差距非常小,对国内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原动力就会消失,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市场供应关系的恶化。相反,如果两者的技术差距超过适当的范围,从外资企业产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发展将不会产生影响。
3. 3 研究开发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获得投资接受国的技术人才和实验资源,更多的外资企业把研究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机构设立在投资接受国。户堂康之(2008)[15]利用印度尼西亚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海外进行研发的外资企业可以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而没有设立研发机构的外资企业则对当地的企业没有产生影响。
3. 4 经济开放度
Barrios and Strobl(2002)[16]对西班牙制造业进行分析,指出由于西班牙受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外溢效应仅产生于出口型企业。另外,其他学者指出实施出口主导型贸易的国家比进口替代型贸易的国家,会得到更多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17]
3. 5 地理距离
关于地理距离的影响,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地理距离越大,技术外溢效果越小。中国外资企业的地理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即使内陆地区拥有更廉价的劳动力,也不会成为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18]
4 技术溢出效应的检验方法
到目前为止,对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检验手法,主要是参照Feder(1982)[19]和Caves(1974)研究手法,对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细分之后、以国内企业的产出,劳动力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FDI和其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如以下3种检验方法。
4. 1 生产函数
证明了外资企业投资比率的增加,使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率得到了提高。
在众多的检验方法中,全要素生产率的使用最为普遍。近年来,包群、赖明勇(2003),李杏(2008)都证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国内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另外,在中国国内企业和外资系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中,选取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在推测出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后,以联合方程式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外资企业与国内同行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果是双向产生的,不过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产生的溢出效果大于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产生的效果。
5 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先行研究中产业的宏观数据分析居多,其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核实。每个产业所具有的特点不同,应该多选取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研究,加强模型检验效果的可信性。
其次,检验方法应该拓宽到线性模型分析。先行研究手法主要集中在一次回归分析和检验,分析手法单一。
最后,可以把博弈论引入研究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扩大出口,给国内企业吸收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发展策略。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些追求廉价劳动力的外资企业把投资转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产业发展也从资金需求型向技术需求型转移,近年来我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投资不断增长。在这样经济巨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和日本均对南非加大投资力度,比较中日对南非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博弈,这标志着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形成向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另外,我国一些国有和大型民营企业为了获得科学技术,对发达国家的企业加强了并购力度,可见,未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领域还有扩展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2]Cave R E. Causes of Direct Investment:Foreign Fms 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4(56):279-93.
[3]Blomstrom, M. and Wolf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in Mexico[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Borensztein, G, Lee.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45(1)115-135.
[5]Lall. Sanjaya.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Linsu Kim and Richard R. Nelson eds. ,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Innovation:Experiences of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包群,赖明勇. FDI技术外溢的动态测算及原因解释[J].统计研究,2003(6):33-38.
[7]李杏.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果的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8]Aitken, Brian J. and Ann E. Harrison.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3):605-618.
[9]Haddad, M. , Ann Harrison.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51-74.
[10]Glass, Amy J. and Kamal Saggi.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5(2):369-398.
[11]Kokko A, Tasini R, Zejan M. Loc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6(32):602-611.
[12]陈明森. 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影响要因分析[J]. 东南学术,2006(6):70
[13]Lucas,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8,22(1):3-42.
[14]Blomstrm, M. and Ari Kokko. The Econom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entives[J]. NBER Working Paper,2003.
[15]户堂康之. 技术传播和经济成长[M]. 东京:劲草书房,2008.
[16]Barrios, S. and Strobl E. Learning by doing and Spillover:evidence from firm-level panel data[J]. FEDEA working paper, 2002(9).
[17]Balasubramanyam,Y. Salisu, M. and Sapford,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106(1):92-105.
[18]Broadman, H. G and Sun, Xiaolu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7(3):339-361.
[19]Feder. 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3.
[20]严兵. 竞争换技术和外资溢出效果-中国工业部门相关数据分析[J]. 财贸经济,2005(1)
[21]Basant,R. and Brian, F. The Effects of R&D, Foreign Technology Purchase,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on Productivity in Indian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2):187-199.
[22]Kokko, A.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43):279-293.
[23]Krugman, P. The myth of the Asian miracle[J]. Foreign Affairs, 1994(11/12):62-78.
[24]Mundell 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3):3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