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离
在这个社交社会,一个孤独的人被认为是可耻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约翰·卡乔波特教授发现,在以他人导向价值观为主的社会,一个人是否拥有被更多人喜欢的能力已经成为他是否成功的标准,即便这个标准和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同样浅薄。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孤独的人会对孤独的人产生负面印象,这会进一步使孤单的个体感到自己遭到孤立。此外,人们倾向于认为在自己眼中显得孤单寂寞的异性伙伴并不合群,所以会以一种不是很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们;在对待自己眼中并不孤独的伙伴时,会表现得更友好。这种态度影响人们对孤独的认知。“但孤独能促使人类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遗传基因保留下去的可能性。”卡乔波特教授认为,“孤独感带来的痛苦促使我们设法恢复确保生存所需的各种联系,增强了社会的信任度和内聚性,集体行动也随之增多。”所以孤独只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而已,你不需要觉得可耻,只需要学会改变它。
在发现孤独的本质之后,孤独的价值也随之被发掘。英国的艾伦·怀特教授发起了幽静小屋活动,在英国设立了20个公共小屋,让人们能够从麻木的工作和生活中偶尔脱离出来,享受短暂的孤独。艾伦·怀特发现,适当的孤独能够降低人体的应激水平,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所以孤独其实并不可耻,享受孤独也并不是普通人难以触摸的高大上。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那种能够享受孤独的人并非凡人:卢梭的孤独让他写出《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牛顿的孤独让他拥有了能够改变世界的众多发现……难怪叔本华会说走向孤独是伟人的宿命。正是有了这种印象,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自然对孤独又敬又怕。实际上学着享受孤独,并不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也并不是要思考出多么高深的理念。享受孤独,只是给你与自己对话的一个机会,目的只是去重新认识自己。这并不高大上,而是在这个喧嚣时代保持自己不迷失的必要的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像梭罗一样去享受幽居的寂静,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以在霓虹闪烁的欲望都市狂欢,满足自己本能的寂寞。作为普通人,能够从孤独中觅到那个能让自己在这个尘世游走于欲望、责任、自我之间最平衡的道路的坐标,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