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兴趣 快乐表达

2014-04-29 00:44:03周剑波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习作图书孩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附小”)的第一幢现代化教学大楼落成。时任老校长袁余堂先生组织大家为大楼命名,确定为“蕴萃楼”,蕴含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之意。光阴似箭,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附小人为丰富“蕴萃”文化的内涵而不懈努力,对“蕴萃”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刻:“蕴”者,蕴含丰富矿藏也,说明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萃”者,丛生之草也,隐喻为出类拔萃的人,表明每个孩子都充满潜能。“蕴萃”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为有用的人。这样的办学理念倾诉了附小人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也表明了附小人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于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蕴萃”逐渐成为附小的文化追求,引领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校园文化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促进我校语文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的研究,我们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并开展了生动有效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激活、唤醒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真正主动、快乐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快乐表达”是关键词之一;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微型习作课”,即通过对传统习作课堂的整合,取消两节习作课连排的方式,将习作融入语文教学课之中,并且以“经常化”、“随机化”、“片段化”、“小型化”、“分散化”和“即兴化”为主要特征,强调不露痕迹地让孩子多思考、勤练笔、乐表达,夯实习作基本功,进而有效地完成小学阶段课标明确的习作要求。

研究中,“教师们普遍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一般作文能力的获得。”[1]本文重点阐述从学校层面如何通过校本活动激发学生“快乐表达”,因为,作为学校,在围绕“蕴萃”文化的建构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活动时,也应统筹思考如何为课题研究增加助推力,激发孩子快乐表达、有效表达。

一、 “蕴萃·图书漂流”:为孩子的表达寻找源头活水

“蕴萃·图书漂流”是我校为创建书香校园、诚信校园而开展的一项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在校园教学楼的每层楼道设置了共十二个大型室外图书柜,其形状由学生设计,书柜由学生命名,色彩由学生选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活动的基本思路为“三自”:一是自愿捐赠,即我们每学期都会在开学初发动师生共同捐赠图书,并要求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作为捐赠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奉献、分享的品质;二是自主阅读,即学校将捐赠的图书登记、标签、上架,学生无需任何手续,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随手拿取,自主阅读,及时归还;三是自我管理,即图书漂流柜的整理、打扫,图书及时归还的统计以及损坏图书的修补等事情均由学生志愿者完成,完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与课题研究一样,活动开展两年多,“蕴萃·图书漂流”已经成为我校儿童教育最具特色的校本活动。学生在常态化的活动中“学会奉献、分享、悦读”,在自觉性的借阅归还中懂得诚信。令我们欣喜的是,“蕴萃·图书漂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调动了全校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积极性,附小校园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可以说,读书成就了附小孩子心灵的自由呼吸,学生的阅读成了校园最美丽的姿势:阅读自己捐赠的图书,他们会觉得以前怎么没有发现书中竟是如此的精彩,原来是自己专注度不够;阅读同伴捐赠的图书,他们会格外认真仔细,因为分享伙伴的图书总得认真些,否则与之交流就做不到从容不迫;阅读老师捐赠的图书,他们会更加认真,因为阅读来自老师的图书,对他们来说,又多了一层意味,就是他们更加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期待。

我们认为,“蕴萃·图书漂流”背景下的学生阅读,更多地表现为“静读”,去除了课堂上的热闹、嘈杂,获得了自主阅读的时空,他们会获得内在的深刻和丰富,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一盘水如果放着不动,沉渣俱下,清水就能照见人的胡须、眉目乃至皮肤上的纹理。然而当微风吹拂,水被搅浑了,那就连人的形象也难照清了。有了明澈如镜子一般的‘半亩方塘,才能映照出自然界的万物,得‘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乐趣。”[2]也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一“蕴萃”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我们才出现了个别孩子借书不还,而静心阅读后幡然醒悟立即归还图书的故事。而更多的孩子,是在参与了“蕴萃·图书漂流”活动后,爱上了阅读,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有了东坡先生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底蕴。

“蕴萃·图书漂流”活动对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丰厚了学生的阅读积淀,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了一扇窗,也为学生的快乐表达积累了语言的矿藏,找到了源头活水。

二、“蕴萃·快乐课堂”:变“黑色习作课”为“快乐表达课”

“蕴萃·快乐课堂”是我校引导老师打造有生命有张力充分彰显学生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其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愤悱”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维度达到高度的融合。我们在课题实验之前就广泛征求学生对习作课的意见,多数学生感到每周一次每次两节课连排的习作课安排比较死板,给学生带来的是身心的疲劳和效率的低下。许多孩子戏称习作的这一天是“黑色星期二”。于是,我们大胆改革,改革习作课,将其与语文课一并分散安排,多数片段练习随课堂练笔,教材规定的习作内容力争一节课完成任务,实现真正意义的“微型习作课”,即一节课基本完成习作的指导、练笔和修改。此项措施实施两年多,我校语文老师逐步适应,学生的习作水平并未因习作课的取消而降低,相反,随机性、小型化、经常性、快节奏的课堂练笔,使学生习作的速度、真实性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学生不再为“黑色星期二”感到枯燥、疲劳,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快乐表达、有效表达。

“微型习作课”关注习作教学的“五个度”:一是激发习作内驱,调优披文入情的“温度”,即老师要十分注重激发学生习作动机,必要的心理铺垫和情境渲染固然重要,经常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习作的目的和意义,往往能使学生的习作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二是唤醒生活积累,拓展选材立意的“宽度”,即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拓宽习作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多角度构思立意,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优化教学过程,控制指导时间的“长度”,即减少老师课堂“详尽而不厌其烦”的习作指导时间,重点放在方法的点拨和思路的开启上,让学生明白“怎么写”,让学生大致把握习作的方向即可,至于老师最热衷于指导的遣词造句,则应在平时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中训练。四是降低练笔要求,提高当堂习作的“速度”,即在课堂上尽量写片段,写精彩之处,写自己最喜欢、最愿意表达的内容,配以柔美的音乐和老师适时的提醒、暗示,让学生努力在课堂上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完成习作。五是引导互评互议,提高习作修改的“效度”,即对照习作要求,多选择中等程度的习作引导学生当堂互相评价,找出闪光点加以肯定,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让学生在经常性的互评互议中提高鉴赏水平,学会并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表达水平。

“蕴萃·快乐课堂”对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的“五度”习作教学方法,老师们习惯了少讲、讲重点要点,点拨方法,开启思路;学生习惯了多写、快写,记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挚情感,对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蕴萃·缤纷童年”:在日常的竞写之中提高表达水平

“蕴萃·缤纷童年”是我校为校园文学社专门印刷的练笔本,带有浓厚的“蕴萃”文化符号。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蕴萃”文化的核心是面向每个孩子,“蕴萃·缤纷童年”不应该是文学社少数孩子的专利,它应成为帮助附小所有孩子提升习作动力、提高表达能力的平台,于是,我们将其推广到二到六年级全体学生,其主要形式就是开展“分组接力”,实行“三级评选”,以此来调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分组接力”就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习作的基本水平分成五到六组,每组大约六到八人,尽量做到均衡分组,习作小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安排学生写接力日记。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一周大约只需写一篇日记,习作任务并不重;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一天大约只需批改五到六篇日记,批改任务也不重,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蕴萃·缤纷童年”带给班级学生的“竞争”意义却十分重大: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为小组争光,他们会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接力日记;小组中优秀的孩子会有压力,他们会努力写得更好,会更主动地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孩子,实现“兵教兵”、“兵帮兵”。认真对待每篇习作,会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其蕴含的教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三级评选”是为了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写好接力日记的有效举措。“班级评选”,即每学期结束,我们会要求各班选出一本最佳接力日记,这样在班级接力小组就形成了有效的竞争,促进各小组认真完成好接力日记;“年级评选”,即在班级评选的基础上,各年级评选出奖次,这样在年级就形成了竞争,促进各班认真完成平时的接力日记撰写;“校级评选”,即在年级评选的基础上,推荐一等奖获得者参加校级评选,而学校组织评选,则促进了每个年级都能认真对待。“三级评选”的实施,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习作氛围,建立了有效的团队竞争机制,大家都很在乎本组本班本年级的接力日记取得的成绩,于是,在有积极意义的良性竞争中,学生的优秀习作层出不穷,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蕴萃·缤纷童年”对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运用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建立了有效的小组、班级、年级和学校四级竞争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地对待每次的习作,“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和心境中写作,走出了作文一贯的面貌,以日常的、随意的,时时可文、处处可写的方式,成为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生活、表达真情的真心、率性之作”,[3]可以说,它不仅是在“育文”,更是在“育人”。

四、 “蕴萃·青葵”:一份有感情有生命成长的小报

“蕴萃·青葵”是我校文学社的社报,其前身是校本杂志“蕴萃·文海泛舟”,每次印刷几百本,赠送给有文章发表的孩子和班级阅读,每个图书漂流柜也会陈列部分,而这些杂志都会成为被最快借阅一空的读物。促使其改版源于我与家长的一次对话:

一次散学,在校门外两个家长拦住了我。其中一个家长问:“周校长,你们的《文海泛舟》能不能多印刷一些,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我笑答道:“因为经费有限,印刷校本杂志的成本较高,所以每次只能印刷部分,保证校内学生阅读的需要就行了。”另一个家长立即搭腔:“我们买还不行吗?孩子爱看呢!更希望在杂志上看到自己的文章。”

“孩子爱看呢!”表明了校本刊物的价值,“更希望看到自己的文章”则表达了孩子希望发表文章的迫切心理。一学期只出两本每期只能刊登几十篇习作的《文海泛舟》是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的。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也启发了我:“‘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让学生感受作为‘公共言说的写作的尊严,实现言说的价值,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产生自尊和自豪,激情和快乐。有了这样的‘高峰体验,作文自然不会成为负担,而且会源源不断地激发写作的欲望,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真正获得作文的内在动力。”[4]于是,我们果断改版,将每学期两期的杂志改成每月一期的报刊,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发行,也就是现在的校本小报“蕴萃·青葵”。

“蕴萃·青葵”在办刊中还是有不少的创新之处的:刊名是发动全体学生命名,在层层评选后,六年级学生王嘉琪的“青葵”创意脱颖而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带有生长和成长寓意的“蕴萃·青葵”伴随着孩子成长,多好的创意呀!“蕴萃·青葵”四开八版,每期可以刊登四十到五十篇优秀习作,这就意味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每期就可以刊登近一百篇优秀习作,一学期四期,将会有近四百人次发表文章,这对孩子是多大的激励呀!“蕴萃·青葵”每期都会组织发表文章的作者在学校的文化碑刻前合影留念,这会成为他们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刻!“蕴萃·青葵”面向全体学生发行,成了孩子阅读频率最高的刊物,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表文章的孩子会继续努力,未发表文章的孩子会奋起直追,这样的习作动力可不是老师教育家长唠叨能获得的!“蕴萃·青葵”栏目丰富,有“魅力附小”、“印象人物”、“书苑拾趣”、“诗情画意”、“奇思妙想”、“心灵驿站”、“七色生活”、“如画四季”等八个固定栏目,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蕴萃·青葵”最大的创意在于将每期投稿的所有稿件分栏目装订,制作成精美的珍藏本,并告诉孩子们学校将永久保存他们的作品,若干年后,无论是谁,只要他(她)曾经向“蕴萃·青葵”投过稿,回到母校,都可以找到自己儿时的文字,唤醒他们童年的美好回忆!

“蕴萃·青葵”对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她搭建了一个促进孩子主动成长的平台。虽然她仅仅是一份校本刊物,却是附小孩子的最爱。他们在“蕴萃·青葵”发表文章的意义远大于在其它正式刊物发表,对于附小的学生来说,“蕴萃·青葵”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五、 “蕴萃·蓓佳之星”——为孩子快乐习作插上飞翔的翅膀

“蕴萃·蓓佳之星”是我校学生评价改革的举措,以我校校友著名儿童作家黄蓓佳女士的姓名冠名,意在激励附小学子以黄蓓佳为榜样,努力学习,快乐成长。我们觉得,“在评价中,要改变单一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可以由同学、家长参与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特别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5]可以说,“蕴萃·蓓佳之星”正是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关注他们成长的过程,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通过努力都能捧着奖状回家。基本做法是在学期初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制定好成长目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记载,积累资料,将其存入“成长记录袋”,学期结束学校组织评选。评选程序经历“个人自荐——同伴评价——家长推荐——老师推荐——学校评选”五步,意在使此项评价改革科学、公开、公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进取意识。奖项设置的种类更是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和品德等各个方面,诸如“蕴萃·学习之星”、“蕴萃·文明之星”、“蕴萃·体育之星”、“蕴萃·唱歌之星”、“蕴萃·诚信之星”等,改革实施两年来,每学期都有超过60%的学生获奖,成了学校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蕴萃·蓓佳之星”中与课题研究结合最紧密的当属“蕴萃·习作之星”的评选了。“蕴萃·习作之星”的基本标准有三条:一是本学期在“蕴萃·青葵”至少发表文章一篇,二是在学校组织的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奖励,三是在“蕴萃·缤纷童年”的活动中被同伴和老师认可并推荐。所以,它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可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因为我们认为“蕴萃·蓓佳之星”的评选虽然面向大众,但绝非不劳而获。我们坚信,经过努力获得的成绩才能给孩子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亲自攀登,是无法感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正含义的。

“蕴萃·蓓佳之星”的评选对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给所有喜爱习作的孩子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让他们有更大的梦想和追求,为他们的快乐习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此外,我们开展的“蕴萃大讲堂”为师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也有了展示的舞台;“蕴萃大舞台”成就了附小所有孩子登上舞台表演的梦想,每年的“六一”,美丽的附小校园都会成为欢乐的海洋;“蕴萃我爱种植”与学校的“空中百草园”相映成趣,成了孩子们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获的劳动场所,他们在培养劳动情趣的同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些校本活动的开展,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活动形式的同时,为我们的微型习作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在如此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做到了“有话可说”,实现了“有话会说”、“有话能说”、“有话乐说”。

参考文献:

[1][3]朱建人.生活作文研究[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45,309.

[2]洪榴.在静静的阅读中走向丰富[J]江苏教育研究,2011.12B.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4.

[5]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1.

(周剑波,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2254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习作图书孩子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