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绘画大师们都非常重视临摹。临摹是学习绘画的必经途径之一,是学习绘画不可缺少的方法,对绘画语言形成有很深的影响。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在后期的创作中,临摹都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通过临摹,了解作品的形式、内容及表现手法,逐步掌握绘画中的造型要素和基本技法,领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创作心得,可以使学者画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独特的画风.
关键词:临摹 绘画语言 形成 作用 风格
[基金项目:2011年黄冈师范学院青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CQ170]
在21世纪的今天,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争奇斗艳,抬头一望,艺术界好一派繁荣景象。但我们又发现,很多人在刻意地追求作品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想形成与众不同的画风,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缺乏向前人学习的精神,对于临摹持轻蔑的态度。他们认为临摹就是抄袭,完全是一种不用动脑筋的做法,模仿他人的成果,毫无创意,最后也只是活在他人的影子之下。但实际上,在绘画创作中,临摹对绘画语言的形成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临摹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绘画水平及审美鉴赏能力,形成绘画语言及风格。徐悲鸿就很肯定临摹的地位,他指出“临摹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手段”。
一、对临摹的认识
绘画初学者应该都是从临摹开始着手的,不仅如此,而且当我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瓶颈时,一部分人也会想到通过临摹这一手段来寻找突破口。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帮你认识到一些平时自己忽略的东西,发现自己所欠缺的地方。中国书画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临摹,甚至把它作为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清末书法家沈曾植的《与谢复园书》中提到:“吾尝以阁下善学古人为不可及,今忽曰:以临古为大病,此何说耶? 来屏,有使转而无点画,即使转,亦单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寻堕落矣。如何!米元章终身不离临摹,褚公亦然,上至庚亮谢安石亦有拟法。《护德瓶斋涉笔》云:‘文嘉曰:子昂于古人书法至佳者,无不仿学。”可见古人在书画的学习中对临摹的注重。西方人在绘画学习中,也常常通过临摹来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和技法,学习和体验前辈大师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巴尔蒂斯没有上过专业美术学院,而是靠临摹走上创作道路的。年轻时,他在罗浮宫大量临摹巴洛克大师乔托、普桑、马萨乔的作品,通过不断的累积学习,到50年代中期巴尔蒂斯的作品得到了社会广泛接受,他先后在欧美一些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画展。1976年法国政府授予巴尔蒂斯“国家艺术大奖”。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必经途径之一,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甚至对绘画语言的形成有很深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期效果的时候,选择去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对大师作品的临摹来不断提升自己。对创作者来说,临摹更像是迷途中的一盏明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
二、临摹学习对绘画语言形成的影响
(一)构图与构成
构图是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历代画家都对它极为重视。创作一幅作品首先要做的,第一是立意,第二就是构图。历代大师在创作中,无不为之殚精竭虑,反复探索,以达到力所能及的深刻与完美。优秀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给人以启发,其原因是化平凡为神奇,使“熟视之睹”为新颖夺目,其中构图的形式美的强调就是吸引人的手段之一。
我们临摹学习大师作品,首先学习的是大师作品的构图技巧,以指导我们绘画创作的构图。通过临摹学习大师如何将点线面、色形体赋予一定的形式特点,让构图有个性,有形式趣味美,对外形及结构进行强调,使构图语言走向极致。例如: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他善于运用点线面的元素,形成各种几何形的构图手段,以表达他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他最富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自由领导人民》,构图主要由三组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组成,在画面上形成一个立体的、充满动感的“金字塔”构图,在整体上突出了主体,升华了法兰西人民英勇、同仇敌忾的主题,显现出一种深刻而巨大的艺术力量。丰富的画面构图形式,使画家不仅在突出主体和深化主题上表达自如,而且使画面整体更为均衡。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就是要寻找和发掘大师作品中高超的构图技巧,以及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以促进我们自身绘画语言的形成。
(二)作品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法
我们在学习大师的作品时,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大师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是怎样画的这样一些表面问题上,不能只学习作品表象的东西。“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是齐白石先生对学生许麟庐的教诲。齐白石还说:你们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学我的手没有用。也就是说要有灵气,有了灵气一点就通,一通百通。你没有灵气,你再通也通不了。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学习大师作品非常有裨益。
我们要学习大师的基础,也就是线条、造型、空间布局、色彩的运用、主次关系等表现形式以及处理手法。这些因素是构成我们画面的主体,也是我们绘画语言形成的几个重要的要素,同时也可以确立我们的绘画风格。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向大师学习,掌握这些表现形式的运用规律,分析大师在画面上如何经营这几个要素,如何使画面和谐,让它们服务于画家的创作意图。通过学习大师的创作经验,我们要做到“寻门而入,破门而出”,为我们绘画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作品氛围和意境的营造
我们平常认为,临摹者在临摹中,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临得与原作相似即可。但在绘画创作学习中就不一样了,获得成功的艺术家往往会把临摹作为自己进步的阶梯。我很赞同这种说法,有时我们临摹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与原作已经很接近了,但如果再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还有很大的欠缺,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大师对临摹的认识能给我们以启示,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绘画大师张大千,他把石涛的画临摹得出神入化,追究其原由,在于一般人只能临其境,而不能深入其境,他不仅能摹出石涛的绘画技法和风格,而且还能临出作品中深刻的意境与内涵。
我认为临摹前要认真探寻作者生平,了解其经历及生存状态,个人观念,以及创作此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体验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学习作者选择怎样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来表现当时的心境,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意境。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对于营造氛围和意境,体现创作意图至关重要。要想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这方面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临摹对于绘画风格形成的意义
继承前人,目的是为了创新。我们想要创新,就必须从向前人学习开始。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说:“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摩古人入手,把线条练习好,写字也是一样。”张大千早期临摹石涛、八大等人的作品,后率门人子侄及番僧数辈择优临摹敦煌壁画,用时两年又七个月,临摹敦煌壁画共276件,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画展并震撼世人。在陈沫龙编著的《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张大千》一书中,张大千的一句话点出了石涛画的根基:“石涛山水画,是在善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敢于大胆突破,故有其成就。”
我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作者对待对象的各种表达方式,全面地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并加以运用。我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要勤动笔、多动脑、多练习,认真地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循序渐进,取其所长,为己所用,将我们在临摹中吸收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画家绘画风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长期刻苦钻研和学习前人的作品中逐渐形成的。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绘画方式以及绘画技能,然后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审美倾向及主观情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个人绘画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梅墨生.山水画述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 陈沫龙.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张大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M].济南:齐鲁书社,2004
[4]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龚海波,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