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粉英
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相辅相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对数学题目的解答能力,更是一种基于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感性认知。教师要合理运用比较、分析、推理、归纳等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对数学学科本质的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建构起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扎实的数学学科素养。当然,这种数学学科素养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难易程度。很多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感到困惑和苦恼,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方向和思维形式与正确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差。因此,教师要探索育才途径,纠正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偏轨的现象。
一、导致思维偏差的因素
(1)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学生进入了初中,抽象思维开始慢慢地显现,但是这种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一种逐渐变化,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更多的还是以形象思维为重,辅以抽象思维的训练。因而,一旦教师过多予以抽象思维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思维困惑。
(2)忽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特别容易忽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发展水平,在讲解一些新知识的时候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从而导致学生在听讲时感到迷惑不解,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会存在障碍。
(3)忽视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小学的六年学习,学生都是用同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已经逐渐习惯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推理和证明则是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忽视了这种现实存在,就直接造成学生思维陷入被动。
(4)忽视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在平时的班级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一样的认知水平,这些学习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与发展。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要求,也会导致学生良莠不齐,产生思维偏差。
二、消除思维偏差的课堂策略
(1)适时引入直观演示。在教学抽象的几何图形内容时,教师要适时引入直观的演示讲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表象。
(2)巧妙引入生活常识。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复杂的抽象问题还原为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
(3)合理引入情感疏导。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一旦产生了思维偏差,往往就会对题目产生了畏惧感,从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思维品质就会严重下滑,形成学习障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正视学生的这种现状,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用情感疏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形成信心。
(4)用正面的话语激励学生。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在学习中一旦产生障碍,往往就会对学习丧失了自信心,更严重者会对学习失去动力,从而在学习中消极应对。面对学生思维受阻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从正面予以疏导,给学生指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只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和相关的数学知识概念进行思考就一定能够轻松解决。如此用激励的话语,能为学生点亮前行的道路。
(5)灵活引入高效训练。数学学习是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如概念、定理、公式等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训练都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问题来强化的。学生思维产生偏差的其中一种原因就与学生长期进行习题训练产生的思维方式有关。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没有对题目有了深入的理解,只是粗略地浏览题目,一看见几个关键词语,就开始代入常用的公式,这样的一种惯性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在学生学习某种新知识时,适时有机地将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中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6)扎实提升思维技能。在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中,良好的思维技能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效能。如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时,找不到简便快捷的解题思路,或在解题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失误,这些思维技能的缺失主要在于学生对待具体问题时不能将所学的定理规律进行灵活处理运用,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难以将抽象的概念、公式与具体形象的问题有效关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强化: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与条件。其次要能够将题目中出现的情境与学过的某种例题进行对比融合,产生知识的迁移。最后还要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能够形成转化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能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探索育才途径,有的放矢、灵活处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江苏省高邮市马棚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