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经济波动与文明治理研究

2014-04-29 17:16陈德胜
中国市场 2014年37期

陈德胜

x

[摘 要]利己经济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过度的利己加剧了经济的波动。本文界定利己经济与利己经济波动,分析了利己经济波动造成的经济危机以及军事战争等不利后果,指出人类自利欲望引致经济不规则大幅波动,因此需要通过精神、物质、政治等文明建设来平稳人类欲望,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平稳发展。当前阶段的中国更应通过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文明建设等途径治理利己经济波动。

[关键词]利己经济;利己经济波动;文明治理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7-0115-03

1 利己经济与利己经济波动的内涵

人类能够延续至今,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产品之所以极大丰富,得益于人类自私的天性。利己经济,是指人类出于利己的本性,通过追求财富,满足个人生理上的物质需要,进而促使追求幸福的行为成为唯一追求个人最大物质利益的行为,以实现和维持社会地位,同时,价值竞争驱使每个人将其生产或服务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利己的同时也利他、利社会。

适度利己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过度利己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西方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将人性及经济行为导向了更为利己的一面,隐含着明显的不道德因素,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经济波动。利己经济波动是指源于人性过度利己的生产要素获取、社会再生产组织等经济行为,作用于国家、企业、居民等经济主体,引致的高频、大幅经济波动。

图1 1960—2010年全球GDP增长率波动概况

2 利己经济波动的危害

利己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在Adam Smith(1776)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是在周期性波动甚至是在经济危机中前行的,期间伴随着生产力破坏和民众贫困,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战争是极端利己的表现,是私有制经济发展规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私有制经济追求利润积累资本这一脱离生产结果的必然结果。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大概每12年间只有1年完全没有重要的国家间战争、殖民战争和国内战争。各国经济兴起莫不源于利己,而其衰落也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利己。仅通过殖民、侵占土地、掠夺自然资源等方式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极端利己的战争行为确实可能带给某些利益集团极度的利益,但更巨量消耗与破坏财富且不创造财富。

图2 1816—1976年国际军事冲突的次数

2.1 军事战争与全球利己经济波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欧洲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零和利润再配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3,德国则失去全部对外投资,英、法、意等欧洲经济遭到了削弱,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美国经济迅速增加,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图3 日本GDP及世界占比波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霸权,德、日、意、英、法等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以英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经济实力:一是人口减少了41 万人;二是财富损失了25%;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占比下降,出口贸易额下降了70%,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从1937 年的16%下降至1945 年的13%;四是殖民地体系开始瓦解,殖民地面积及人口减少,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导致英国经济日益衰落。

图4 英国GDP及世界占比波动

2.2 货币战争与全球利己经济波动

两次世界大战,以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奠定了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从1976年牙买加美元本位货币体系确立以来,美国利用其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之间的美元环流机制,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升值和贬值的循环。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问题。美联储为实现“充分就业”,降低利率、推出一轮接一轮的宽松政策,制造大量流动性。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直接给新兴市场带来货币升值和竞争力减弱的压力。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发生以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适量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给,目的是通过自己国家货币的贬值来增加他们的出口,创造就业,促进增长。但是可能引起大量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流动,造成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量投机资金流入以后货币快速升值,而且可能造成国内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给其他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图5 2000—2010年美国经济指标波动概况

3 人类文明建设对全球利己经济波动的治理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过度利己引致的全球经济波动及其治理问题凸显。

经济波动的文明治理是指由主权国家、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约束利己、顺导利他、经世济民、利益众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国家、企业、居民等各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降低经济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推动人类社会持续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是经济波动治理的标的和基础,精神文明是经济波动治理的灵魂,政治文明是经济波动治理的保证。

物质文明建设要求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变迁,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推动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结构转型、生活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道德教育、心灵教育等,引导人类约束利己、顺导利他,引导各经济主体通过兴办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措施,适应工业进步、科学发展、民主政治深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政治文明建设要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体制基础,加强人权和附属的产权保护以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实行民主、自由、平等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

加强人类文明建设,治理全球利己经济波动需要以国际主义态度,以全球思维和行动,构建国家治理为主、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为辅的全球治理结构和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4 中国利己经济波动的文明治理策略

为有效约束利己、顺导利他,减少经济高频、大幅波动,促进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文明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1)认真对待、把握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进入“攻坚期”,投资、消费、净出口比例严重失衡,亟须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当前中国拥有资金充足、市场巨大、企业竞争力增强等经济发展优势,工业增加值增长空间巨大,新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正在产生,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模式调整后的中国,仍将有较长时间的较高增长期。

(2)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教育等精神文明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精神文明建设要用道德文化引导“人性善”,在坚持党性教育和发扬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宣扬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读圣贤书、与智者交、拓宽思域、优化思维、思想多元;要注重科技和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可持续性作用。

(3)政治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同步共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要按照《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为经济基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提升军事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公共管理能力、全球治理参与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对人民福祉、民众利益负责的政府。以务实的行动,减少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减少资本性财政支出,加大对教育、医疗、食品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大力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保体制与机制,初次分配中就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贪腐浪费治理。

(4)物质文明建设应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物质文明建设要在注重资源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动经济更加均衡、更具包容性、环境友好型地增长。我国当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实现激励的有效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处理好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的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水平,推进小型企业的放开放活、竞争领域大型企业的股份制经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行业的国家资本管制,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居民有效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消费能力和幸福指数。

物质文明建设还应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机构和机制的构建力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实施实物资产金融化、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金融杠杆优化;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渐进推进汇率和利率协同调整;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居民储蓄率,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需要,提高结构优化导向的投资回报率;引导居民适度储蓄和适度消费,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和金融效率,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和熨平经济波动的能力;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生产国际顶端化,推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顺差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塞缪斯·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6]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刘颖.国际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浅析[J].中国市场,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