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研究

2014-04-29 17:00孙鉴文
中国市场 2014年37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孙鉴文

[摘 要]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6700美元,继续向上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经济环境与自身发展模式,都对中国经济改革提出了速度与稳定性的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再加速的号角,这就对准确把握改革进程,完善改革进程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环境、核心技术、劳动力成本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模式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市场主体、经济结构、市场环境三个维度入手,对改革进程指数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中等收入陷阱;改革进程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7-0071-02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中速度与稳定性之争由来已久,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出访中国七十余次后,坦言:“每次我与中国高层会谈,最终总会落到加快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平衡问题上来。”在亚洲领导力会议上,中外专家对“习近平领导的经济改革该打持久战还是速度战”这一主题展开激辩。

面对争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改革不加速不行,加速不稳也不行。只有蹄疾才能贯彻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保持步稳,才能“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 中国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从1981—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然而增长的原因却并非一成不变。1982—1988年,第一阶段的增长来自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1991—1996年,第二阶段的增长来自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性出口产业的崛起;2003—2007年,第三阶段的增长来自于西方国家的过度消费和欧美国家的过度借贷。[1]这些因素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的增长模式不随之改变,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然而,外有欧盟深陷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内有核心技术匮乏,资源环境日益破坏,产品长期锁定在产业链最低端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可以说,“中等收入陷阱”已迎面而来,不容回避。

2 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快改革的速度

从国内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改革需要迅疾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环境。我国的GDP占全球的1/9,居世界第二,然而我们却消耗了世界近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一次性能源[2],随着未来经济总量的增加,资源供应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加大,打破黑色GDP的增长模式变得日益重要。前车之鉴有印度尼西亚长期出口木材,使本国森林资源严重破坏,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期,导致此后虽然发展替代性产品,最终无法形成规模。

其二,是核心技术,中国90%左右出口商品属于代工或者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1.38%,德国的5.56%。另外,我国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只有1.33%,与发达国家企业5%~8%的水平相距甚远。[3]泰国、马来西亚都曾一度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东南亚电子产品出口大国,却迟迟未掌握核心技术,错过实现技术本土化的机遇,导致有产值,无利润,为发达国家做嫁衣的尴尬地位。

其三,是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我国工资快速上涨,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扣除之后,我国城镇单位实际工资水平增长情况是2007年13.1%,2008年11.7%和2009年12.8%。[4]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世界工厂”的名号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尤其是经历了这场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或是重塑国家制造业,或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例如,美国发起的页岩气革命,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成本,达到吸引本国制造业回流,实现“再工业化”。[5]面对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高端市场受欧美阻击,低端市场受越南侵蚀的困境,在一块陌生的领域,大胆创新,另辟蹊径,未尝不是突破困境的一种思路。

3 改革加速进行,步伐更需稳健

改革时期的稳健,单凭经济指数上预警监测是远远不够的。经济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成本必然向社会的某一个角落渗透。所以,完善一套深入社会的改革监测指数意义重大。在过去的“华盛顿共识”框架下,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编制了改革进展指数IRP来反映各转型国家转型绩效。IRP主要包含经济自由化和制度创新等几个关键指标。[6]这些指标的有效性建立在自由市场化程度与经济改革成果的必然正相关的前提上。以经济自由度和制度创新作为改革进展的测度,并不能准确反映改革进程的真实情况。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市场化进程研究报告”,中国的经济改革大致分为三个维度:市场主体维度、经济结构维度、市场环境维度。

与IRP指数相比,市场化进程指数的优势在于不只局限于自由市场,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有助于把握改革与宏观经济的节奏,然而在测度准确性上仍有提高的空间。此处就法制环境测度与城镇化进程测度两方面提出建议:

从法制环境指标来看,以律师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法制改革进程在准确性上有待商榷。例如,大量律师机构在北京注册开业或设立分支,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与政治需求,并不能说明律师人口与市场体系完善程度的必然正相关。

根据三中全会《决定》中现代市场体系三个特征:一是企业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可以从生产者主权与消费者主权两个角度入手,分为民营经济得到平等的法制保护、不正当竞争的减少、消费者权益保障三个测度指标,具体细化为:民营企业经济纠纷案件诉讼成本的减少量、案件为民营企业即时挽回损失的增加量、《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案件的查处率、消费者侵权案件查处率。

城镇化测度可以看作“人的城镇化”与“地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又分为提高城镇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张为主的城镇化,与提高城镇承载力和完善公共服务为主的城镇化。前者子指标为:城市常住人口与农村常住人口之比,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比重。后者子指标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年用电量、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地的城镇化”即城市面积的扩张。考虑到我国人口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下又面临地耗之痛和“同地不同价”的征地补偿矛盾。未来改革的测度重心应放在土地城镇化的质量,即减少土地粗放利用,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具体子指标为:城镇人均综合用地面积、农村闲置土地宗数、GDP每增长1%带来的土地占用量[7]、征地补偿价格与土地市场价格比重。

参考文献:

[1]大卫·贝姆.中国未来发展必须由中国消费者驱动[J].新财经周刊,2011(6).

[2]王新新,杜曙光.中国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分析[J].理论学刊,2013(8).

[3]胡鞍钢.“十二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经济参考报,2011-07-01.

[4]2010/11年全球工资报告——危机时期的工资政策[R].国际劳工组织,2010.

[5]任保平,杨斐.中国的改革任务完成了吗——改革进程的指标测度与对应评估[J].改革,2012(12).

[6]李兴文.地耗之痛——各地粗放用地、挥霍用地之五大怪现象[J].今日国土,2011(11).

[7]王淑妍,黎龙华.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3(19).

[8]王森,杨晓波,王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政府倾向与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4(24).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中国将把“中等收入陷阱”甩在身后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