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忠
在主办方结束开场白,正式开始游园之旅前,到场的宾客中已经有人开始按捺不住,走到展区内观看了。“丰富多彩,不是么?”站在数百种农业优新特品种前,一名来自媒体的同行说。
的确,对于生活在北京的所有人来说,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这场“多彩农业,点亮生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自3月15日起,为期51天的活动期间,在这个占地1000亩的昌平草莓博览园内,有300家国内外农业企业参与,500多种农业优新特品种展示,近700种优质农产品展销,涵盖60余项先进农业技术,以及70余项农业创意体验项目和娱乐游艺活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搭建起一个交流、互动、发展的平台,市民走进郊区,农民走进城区,感受多彩的农业世界。
北京农业嘉年华是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打造出一个突出农业主题,体现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欢乐农业” 饕餮盛宴。农业嘉年华呈现出的诸多融合功能,已经不仅是农业层面的问题,而是关于一个国际大都市如何发展农业的大课题。
农业功能再思考
“举办农业嘉年华到底意味着什么?”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在参观完第二届农业嘉年华场馆后,面对媒体自问自答,“农业嘉年华不仅要让市民看到琳琅满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种,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农业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这已经是牛有成不止一次强调大都市越来越离不开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了。
利用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开幕机会,牛有成特意留下参会媒体,通俗地描述了他对农业“三生”功能的理解,“农业用生态方式传递着文化,用生活方式诠释着乡愁,用生产方式满足着消费。”牛有成一边承认农业在北京经济结构中比重越来越小的事实,一边强调着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虽不能控制GDP的速度,但却能控制GDP的长度,正确地认识北京农业,科学地发展北京农业,事关着首都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界万物遵循四季生长的规律,带给今天人们的启示是,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更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权衡速度与品质,若要建设一个持续发展、和谐宜居的现代大都市,具有生态功能的农业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而伴随着大都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的记忆被不断蚕食,能够记录童年乡愁记忆的,千百年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农业,虽不是惟一但却是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
作为北京分管“三农”的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不应该被人遗忘,而且要以各种方式不断努力唤起人们的重视。“嘉年华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用生动的互动体验告诉人们农业的存在,唤起人们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可持续的思考。”
在互动中走向市场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穿行于钢筋水泥之间的城市一族们,无时不在向往着农业田园的休闲景观,周末的农业休闲已经成为大都市人群重要的消费方式,如何把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区域。
牛有成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植方式不能简单地复制,可复制的是发展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的传播不能靠一味地说教或者静态的展示,要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更多的城市和人群所接受。
这也正是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特色之一。“通过互动体验,真正感受到了农业诸多有待开发的附加功能,大开眼界!”从四川乐山赶来参加第二届农业嘉年华的王先生,指着场馆内的“蜂彩世界”告诉记者,从养蜂知识的介绍,到与蜜蜂亲密接触,再到蜂产品的展示,让他印象很深,感受也颇多。“养蜂是一种文化,能把它打造成集观光、体验、欣赏于一体的农业,确实很有创意。”王先生想着,以后有机会,也要把自家的农庄打造成这样的体验乐园,再扩大规模,引进更好玩、更有趣的农业新玩法,让乐山也成为玩农业的好去处。
王先生说,自己是一名内科医生,家里也承包了一个生态农庄,鸡、鱼、蔬菜,样样都有。他坦言,农业嘉年华给他带来了很多新点子,回去以后,打算将农业与医学相结合,搞生态农业,生产高端可追溯食品,让国内的食品更加安全。
事实上,第二届农业嘉年华设计的农事体验活动,充分体现了趣味性、知识性、科技性、互动性、参与性的设计原则,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层居民的不同需求。除了采摘各种水果、蔬菜,农事体验乐园内还为市民们准备了集怀旧、创新于一体的趣味农事体验活动,农业庄园的经营者和市民们可以亲身体验生物防治、种瓜点豆、草莓授粉的过程,也可以享受农作物播种、成长、收获等阶段的不同乐趣。
以“蜂彩世界”为例,此次打破了首届农业嘉年华静态植物展示的传统,将动态农业融入其中,通过对蜜蜂秘密世界的探索,展示自然界“活”生物中的蜜蜂景观,让参观者可以进行场景体验和蜂产品制作互动体验,既可以让从业者们看到都市型农业的广阔市场,又让能消费者了解蜂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而走出农事体验乐园,同样体现互动性、娱乐性的拓展休闲乐园,藤蔓秋千、跷跷板、耕犁滑梯、踩太阳、踏水车等6项娱乐设施,以及由“猪儿跑”、“牛儿唱”、“鸭儿游”等动物雕塑布置而成的农事场景,更是让小朋友、大人们置身于都市田园,在娱乐的同时感受着多样农趣。
牛有成指出,当今城市人群对儿童的农业科普教育,往往重视教,却忽视了育,大多数儿童不清楚农产品如何生长、发育,通过农业嘉年华的农事体验和拓展休闲活动,可以有效补偿农业科普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牛有成看来,农业嘉年华的互动体验是把农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结合起来,让两者直接见面,是农业在大城市走向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向技术要效益
在参与性、互动性尽显的同时,第二届农业嘉年华的知识性、科技性氛围同样浓郁。
热储能式立体草莓栽培技术、新型H型支架式草莓栽培、精准水培甜瓜技术、电解功能水、蔬菜嫁接机器人、黄瓜采摘机器人、二氧化碳发生器、迷雾技术……每个日光温室内,市民不仅可以通过展示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识与运用过程,还可以直观地看到科技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知识性与科技性紧密结合。
据了解,仅在主办方昌平最具特色的草莓科技博览区,就展示了10余种国际领先的草莓种植新技术,以及电动卷膜器、植物生长补光增温灯、土壤电灭虫机、负压吸虫机、植物声频发生器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特意提到北京发展农业一定要节水,而要做到节水,科技支撑就是必要的手段。”牛有成坦言,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尽管在全国领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不仅体现在节水、节能等技术的应用上,而且在产量、品质上也有提升的空间。
在牛有成看来,尽管北京的都市型农业已在全国领先,但农业效益不高仍然是北京农业发展的短板,同样也是农业增长的空间。牛有成对媒体表示,通过农业嘉年华的平台,政府就是要告诉人们,只有通过科技支撑,利用现代化的装备,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北京的农业才能更加节水、节能、高效,产出的经济效益才会更高。
实际上,数百年来,衡量农业的产出率主要以亩产价值来计算,大田农业时期,北京农业的亩产以百元计算,之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亩产达到了数千元,如今,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北京农业的亩产已经达到了万元。
而之所以农业效益连年突飞猛进,除了有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之外,牛有成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强调的市场导向亦是关键,“传统农业是以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具体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两者是分开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农民增收为落脚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先研究市场。”
在牛有成看来,大城市发展农业,面对的消费层次很多,特别是高消费群体大量存在,像北京这样的区域,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种植能力满足所有人群,大量的中低端消费应该以外埠供应为主,而北京的农业发展主要以满足高端消费为主。
“如果北京都能像昌平发展草莓一样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北京农业的短板就会弥补。”牛有成说,昌平草莓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采摘为主,产生的价值较高,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范例,这也是北京农业嘉年华把草莓博览作为主要内容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嘉年华的举办已经让昌平草莓受益颇多,昌平区副区长苏卫东直言,往年的3到5月份,也是草莓售价最低的月份,属于草莓销售最难的季节,一些无法完成采摘的草莓只能低价卖给商贩,而自从去年举办嘉年华以来,昌平的草莓不仅全部让市民采摘了,且价格也很好,平均每斤多销售10元,多出来的价值已经达到了往年市场出售的价格。
“正因为昌平草莓的种植从一开始便注重市场需求,现在3000种植户的种植温室,每栋温室的产值平均在3万元左右,年总收入已经达到了4亿元。”苏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