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霞
在准备论文的这段时间里,我阅读到了许多与该论文有关的文章,其中《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逻辑视角》一文中,作者一一提出课堂提问的逻辑类型功能、逻辑关联性、逻辑合理姓等观点。可谓是见解独到,观点犀利。
例如文章中谈及课堂提问的逻辑类型根据目的不同,课堂提问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是什么”型,第二种是“怎么样”型,第三种是“为什么”型,第四种是综合型。
这四种提问方式,要求不同、难度不同、各自的训练目的也不相同。“是什么”型着重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作出判断,它可用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是否准确。“怎么样”型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可检验学生能否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什么”型训练的是学生的证明能力,它要求学生在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型提问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的全面考察,它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用到,在近些年语文会考中也常用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上述四种提问方式的训练目的不同,教师在提问时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提问的盲目性。不一味的强调“深文浅问”或“浅文深问”,所以,老师的课堂提问应视学生的程度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多用“为什么”型或综合型的提问来进行启发,面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可采用“是什么”或“怎么样”型的提问来进行鼓励,再逐步加大难度,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有所获。
其次文章还论及到课堂提问的逻辑关连性。所谓课堂提问的逻辑关连性,是指与课文的讲授相关的所有提问,不能是彼此毫不相干的,它们必须是一个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相互关连的整体。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都是从全局着眼布局谋篇的,既考虑了形式上(段与段)的上下衔接,也考虑了文章内容的前后勾连,因此,我们在分析课文时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就不能将文章的这种逻辑上的联系割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提问的地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它或者是全文的重点,或者是局部(部分、段、句)的重点,由于这些重点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只有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才能体现出全篇文章的骨架,才能与文章在内容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彼此关连,前后呼应,突出重点。如果只是抓住一些枝节性的问题大提特提,或者不注重局部与全文重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就难免颠倒文章的主次轻重,使学生形成一种零碎的认识。
再次,课堂提问的逻辑合理性。
启发式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而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的关键又在于提问是否合理。
所谓合理,是指如果我们所提的问题是关于某一对象(或事实)A的,那么这一对象(或事实)A首先必须是存在的,其次,就这一对象(或事实)A所提的问题而言,学生的确可以找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亦即至少有一个答案与这一问题相对应。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提问,我们才认为是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常常有教师提出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比如有位教师在讲完《白杨礼赞》后问道:“在本文中作者所赞美的白杨树比喻什么?贵族化的楠木又比喻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提问,它给学生暗示了两个潜在信息:①贵族化的楠木也是作者所赞美的;②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两层信息都是错误的,一方面贵族化的楠木恰恰是作者所鄙夷的,这里由于表达上的不严谨而出现了误导;另一方面象征和比喻并不是一回事。本文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时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由于所提的问题不合理,问题中所包括的信息在文章中并不存在,学生当然找不到一个与之对应的答案。
同时还有一本《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书,通过阅读和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提问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新课改中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明确的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随着对课堂教学的重新界定,要求教师必须从片面的“灌输式讲授”的观念中解脱出来。《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书中还论述了有关提问全新的内涵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特性:一是提问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求,进入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二是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提问,打开学生思想闸门,起到“投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三是平稳过度,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五是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一言堂”教学,让课堂变成师生交流的桥梁。
有了这些扎实正确的理论做后盾,我立足这些理论,着眼课程要求,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对以后课堂提问教学技能作了一些探索、革新。
提問形式尽量多样,采用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课堂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注意提问的节奏,这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其更加专心地听讲和思考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为实现有效提问,注意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授课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假问题”,例如听课和自己上课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是而非的“假问题”,如:有些问题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也并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些问题难度过小,没有提问、探究的必要。有些问题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依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全然不可能答上来的等等。这些假问题的提出,大量占用课堂上的时间,而收效却是甚微。这些假问题就是无效的问题,对于高效课堂实现非常有害,所以以后课堂中要杜绝这种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引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是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