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瑞典奉行典型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是举世公认的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典范,以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而著称,其国民平均期望寿命和幸福感指数均位居世界前茅。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奖(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是瑞典最具特质的国家级品牌,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的18位院士负责遴选和颁发。本文简略地介绍了瑞典的历史、行政区划、人文特色、政体、宗教体系和高等教育等,重点从多个视角对瑞典文学院历史上所有的190位院士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瑞典;瑞典文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KVA);院士;常务秘书;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委员会;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文诺委);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文学奖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98-07
3.10 瑞典文学院院士中的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900年6月29日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Oscar Ⅱ,1829—1907)批准颁布实施《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这标志着诺贝尔基金会的成立。诺贝尔基金会是诺贝尔遗产的合法所有者和实际经营管理者,它类似于一家投资公司,不参与也不干预诺贝尔奖得主的评选。诺贝尔基金会首届董事会成立于1900年9月27日,迄今共产生了13位董事会主席(即董事长,Chairman of the Nobel Foundation),其中瑞典文学院院士占4位,见表13。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Nobel Foundation)是诺贝尔基金会的行政首脑(相当于CEO),现已产生了8位,尚无瑞典文学院院士。
3.11 瑞典文学院院士中的瑞典首相
在瑞典历史上的所有首相中,只有2位瑞典文学院院士,见表14。
3.12 瑞典文学院院士中的乌普萨拉大主教
乌普萨拉大主教在1164—1557年是天主教大主教(共29位),1531年至今(共41位)则是路德宗大主教[2]。瑞典文学院院士中的乌普萨拉大主教见表15。
3.13 院士趣闻
体操被称为“运动之父”,田径则被称为“运动之母”。世界体操四大学派(四大流派)是:①德国体操:由“现代体操之祖”和教育家顾茨姆斯(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1759.08.09—1839.05.21)以及“现代体操之父”和教育家雅恩(又译为杨氏,Friedrich Ludwig Jahn,1778.08.11—1852.10.15)首创,他们发明了单杠、双杠、吊环、平衡木和鞍马等。雅恩因把体操引向社会又被誉为“德国国民体操之父”。德国体操家和教育家施皮斯(Adolf Spiess,1810.02.03—1858.05.09)因在体操学校普及推广“协同体操”而被誉为“德国学校体操之父”。②瑞典体操:由诗人和体操教育家林氏(Pehr/Per Henrik Ling,1776.11.15—1839.05.03,1835年1月12日当选为瑞典文学院第18席第3位院士)首创,他把体操划分为教育体操、兵士体操、医疗体操和健美体操四大类,被誉为“瑞典体操之父”和“瑞典运动医学之父”。③捷克天鹰体操(Sokol movement):1862年由艺术史家和体育家笛什尔(Miroslav Tyr,1832.08.17—1884.08.08)首创。④丹麦体操(基本体操):由体操家和教育家布克(Niels Ebbesen Mortensen Bukh,1880.06.15—1950.07.07)首创。它们构成了现代体操的完整概念。另有法国教育家和舞蹈理论家德尔萨特(Franois Alexandre Nicolas Chéri Delsarte,1811.11.19—1871.07.20)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领域建立了德尔萨特体系。现代体育三大运动体系是德国杨氏体操、瑞典林氏体操以及英国户外运动和竞技运动。
瑞典文学院院士实行终身制(即便是院士自己主动离职,一般也还要保留其院士身份),除非犯罪,否则不能被除名免职,历史上曾有2位院士被除名:①阿姆菲尔特将军(出生于今芬兰西南部的Tarvasjoki自治市)是古斯塔夫三世的宠臣和权势人物,1786年就当选为第14席首位院士。1792年3月16日午夜古斯塔夫三世在皇家歌剧院的化装舞会上被对国王不满的没落贵族开枪击中而受伤,13天后身亡。阿姆菲尔特将军因与古斯塔夫三世非常亲密,他憎恶新政权(先由国王的弟弟南曼兰公爵卡尔亲王、后来的卡尔十三世摄政,等到国王长子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成年后才于1796年11月1日起亲政),密谋依靠俄国的帮助推翻新政权,因计划泄密而败露,他被以叛国罪缺席判处死刑,故1794年9月25日被瑞典文学院除名。因出现这个大丑闻和涉及1位院士的自由言论问题,瑞典文学院于1795—1796年被关闭过一段时间。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1778.11.01—1837.02.07)于1800年3月4日加冕以后,召回其父旧部并恢复他们的名誉,阿姆菲尔特将军结束在俄国的流亡回到瑞典,1805年4月4日未经选举就转任第17席第2位院士。1808年瑞典卷入与俄国的战争并战败,1809年3月13日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被废黜,因继任国王卡尔十三世无可继承王位的子嗣(当时在世者只有1位私生子),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麾下的元帅贝尔纳多特(即后来的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被选为王储,1811年尚为王储的他开始承担起政府职责,他对先帝旧臣疑虑重重,阿姆菲尔特将军被迫离开瑞典来到俄国统治下的芬兰(最终逝世于俄国圣彼得堡),同年10月7日他第二次失去院士称号。②第9席第4位院士亨宁·哈米尔顿伯爵是瑞典多个皇家学院院士(1839—1844年任瑞典皇家战争科学院秘书,1860年当选为KVA第548位院士),曾任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他因嗜好赌博并吸毒而挪用巨款,成为举国震惊的骗子和犯罪分子(他是国王奥斯卡二世的好朋友,国王听闻此消息后差点伤心至死。文献[3]中误将其好朋友说成是“古斯塔夫四世”),1881年9月22日被瑞典文学院除名并一并退出其他学院,被迫背井离乡来到法国南端东比利牛斯省度过余生。
尽管瑞典文学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保持独立,但每位院士都会有自己的道义倾向甚至于政治倾向,文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却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1989年就因此类问题而爆发了建院200多年以来最大的争议,以致3位院士因拉什迪事件愤而辞职:①第12席第12位阿斯本斯特罗姆(Karl Werner Aspenstrm,1918.11.13—1997.01.25):诗人和剧作家,1981年3月19日当选为院士;②第14席第8位居勒斯滕:前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和前文诺委主席,时任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③第15席第10位艾克曼:当时2位女院士之一(另1位是瓦尔奎斯特),她退职后撰写出一系列成功的侦探小说,且继续从事其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方面的工作。拉什迪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英国籍印度裔小说家和散文家拉什迪(Sir Ahmed Salman Rushdie,KBE,1947.06.19—,1964年入籍英国)的第4部长篇小说是《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1988),因该作品不恰当地影射先知穆罕默德和对伊斯兰教《古兰经》的不敬而触怒了伊斯兰世界,伊朗伊斯兰运动宗教领袖霍梅尼(Ruhollah Mostafavi Moosavi Khomeini,1902.09.24—1989.06.03)声称该小说侮辱穆斯林而缺席判处其死刑,1989年2月14日向全世界发出追杀拉什迪的教令(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解除此追杀令)。此事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们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们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拉什迪的,但多数院士(尤其是常务秘书斯图热·阿伦)以“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由,拒绝以文学院的名义发表抗议声明。为此3位持异议的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并拒绝参加文学院的后续一切活动,因院士实行终身制,辞职后他们只得选择缺席[4]。
1983年10月6日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正式公布曾引起过一场风波[5~6]:当时的文艺评论界普遍认为,英国作家中至少有2位(格雷厄姆·格林和安东尼·伯吉斯)的名望在戈尔丁之上。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拉丁美洲文学专家伦德奎斯特(Artur Nils Lundkvist,1906.03.03—1991.12.11,1968年5月2日当选为第18席第14位院士)是瑞典文坛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他打破院士必须严守秘密的传统和惯例,公开对此次颁奖提出异议,这是瑞典文学院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伦德奎斯特也一直坚决反对给格雷厄姆·格林颁发诺奖,当年他看中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Claude Eugéne Henri Simon,1913.10.10—2005.07.06,1985LI,被誉为“新小说派柱石”和“新小说派之父”),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宣称,戈尔丁还不够资格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公然当众披露9月29日文学院评审会热烈争辩的详情和投票结果(戈尔丁对西蒙以7∶5票胜出),且拒绝参加文学院在宣布获奖者名单后的传统午宴。当时的常务秘书居勒斯滕为此很生气,把伦德奎斯特的多嘴斥之为“轻率”和“雀舌”。
第7席克努特·昂隆德院士因与常务秘书斯图热·阿伦及其继任者霍雷斯·恩道尔存在矛盾(包括对阿伦处理拉什迪事件的不满),1996年开始不积极参加文学院的活动且缺席诺奖评定工作。2005年10月11日克努特·昂隆德在《瑞典日报》上发表一篇声明,正式宣布退出文学院,以抗议2004年颁奖给奥地利女小说家耶利内克。他在通读耶利内克的主要作品后说:“耶利内克的作品充满空洞的思想和偏见,语言单一,缺少艺术雕琢。她用自我钟爱的笔法描述下流和恐怖的情节,书中充斥着令人生厌的暴力和淫秽。”他认为耶利内克的作品像寄生虫,混乱且色情,颁奖给她严重损害了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先进力量和公众对文学作为高尚艺术的认知,摧毁了文学奖的价值观,给文学奖的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7]。
因院士退出而缺席,最多的时候,14位院士开会要面对4把无人就座的空交椅(第7席、第12席、第14席和第15席)。
4 瑞典文学院院士与中国
马悦然出生于瑞典南部延雪平县首府延雪平市(Jnkping),他是瑞典文学院院士中至今唯一通晓中文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瑞典汉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0.15—1978.10.20,与英国汉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齐名)的学生,瑞典汉学家和社会学家罗多弼(Torbjrn Lodén,1947.06.11—,1990年起接替马悦然出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则是马悦然的弟子。1946—1948年马悦然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到中国实地考察四川方言,1950年9月24日与成都小姐陈宁祖(1931—1996.11.05)在香港道凤山教堂举行传统瑞典式婚礼,陈宁祖是中国化学教授陈行可(1893—1984,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获得平反)之女。1951年马悦然获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语言学博士学位(即1907—1969年在瑞典实行的哲学资格证书FL=fil.lic.=filosofie licentiat,相当于哲学博士学位PhD),1953—1955年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语讲师,1956—1958年任瑞典驻华大使馆文化秘书(Cultural Secretary,其地位低于参赞),1959—1961年任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学院汉语高级讲师,1961—1965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1965—1990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1967—1977年任斯堪的纳维亚亚洲研究学会董事会主席(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he 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1978—1981年任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副院长(1975年当选为该院院士),1980—1984年和1988—1990年任欧洲中国研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会长。1998年马悦然在台湾初识当地媒体人陈文芬(1967—),2005年俩人在山西宣布婚讯。中国大陆和台湾媒体常把马悦然说成是“198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经笔者考证,这种说法缺乏可靠依据。
人们在谈论瑞典文学院院士与中国的渊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文豪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1881—1936)。1926年冬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院士第五次抵达中国,1927—1935年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领导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1927年9月中旬,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字天行,1901—1980,被誉为“《新华字典》之父”)在北平(今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原名刘寿彰,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1891—1934)和钱玄同(文字学家,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1887—1939,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之父)等前往祝贺。因斯文·赫定曾对刘半农说起,他拟提名1名中国作家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当时就有人积极地为梁启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1929)活动,刘半农认为此举不妥,他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秉性和脾气,席间便委托鲁迅极为赏识的台静农(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1902.11.23—1990.11.09)写信探询鲁迅的意见。同年9月25日,身在广州的鲁迅先生在收到台静农9月17日来信的当晚就复信,谦逊地明确拒绝被提名并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8]实际上这仅是斯文·赫定的个人想法。在文献[9]中埃斯普马克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院曾经派人给鲁迅带话,传给他一个讯息,就是想提名他。但是鲁迅自己认为他不配,他谢绝了。”显然,埃斯普马克在这里将“20世纪20年代”误为“20世纪30年代”了。实际上,瑞典文学院无需事先征询被提名人的被提名和/或获奖意愿[10],只有1953年获奖的英国在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因其身份太特殊而有些例外,当时通过外交渠道事前征询过他的获奖意愿而不是被提名意愿[11]。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1892—1973)本人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她身上的“中国元素”甚多[12]。1938年12月12日赛珍珠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题为《论中国小说》(The Chinese Novel)的诺贝尔演讲。赛珍珠属于首次被提名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者,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当年她被提名的情况见表16。1901—1963年中国作家被提名的情况见表17。
老舍(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原姓舒穆禄氏或舒舒觉罗氏皆存疑,1899.02.03—1966.08.24,1951年12月21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出生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小杨家胡同(原名小羊圈胡同)8号院,1950年3月起直至逝世他一直居住在东城区东华门地区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19号院(清乾隆时称风筝胡同,清宣统时是丰盛胡同10号,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为现名),老舍夫人胡絜青(1905.12.23—2001.05.21,1931年7月14日在北平结婚)给小院起名为“丹柿小院”。老舍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三部曲(由1944年的《惶惑》、1945年的《偷生》和1950年的《饥荒》组成,1979年10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合本)和《骆驼祥子》(1939)以及话剧《茶馆》(1957)和《龙须沟》(1951)。20世纪60年代以前,老舍是作品被译介到国外(包括瑞典语)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老舍(时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因不堪忍受毒打和凌辱,在西城区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西岸投湖自尽。1966年10月1日香港英文版《星报》(The Star,1965年创刊,1984年停刊)率先报道老舍投湖自杀身亡的消息,日本小说家水上勉(1919—2004)撰写散文《蟋蟀葫芦》(发表于1967年3月号日本《文艺春秋》杂志)哀悼他。1967年2月28日川端康成(1899—1972)、石川淳(1899—1987)、安部公房(1924—1993)和三岛由纪夫(1925—1970)4位日本作家联名发表《为了维护学问艺术自由的呼吁书》,公开抗议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义正言辞地抨击“文革”是“对艺术及教育自由的一项大屠杀”,批评中国“把文艺作为政权的工具”。有传言说:老舍1968年(另说:1966年)已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短名单并成为文诺委的首选者,后因瑞典文学院通过瑞典驻华外交官打听到老舍已逝世而改授同样来自东方的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这种说法只见于“野史”,大多数情节属人为臆想和人云亦云,漏洞很多,“正史”未见记载,不足为信[20~23]。据笔者考证,截至1963年,老舍在诺奖提名名单中尚无踪影[24],有关老舍与诺贝尔奖的传闻很可能严重偏离事实。无论是1966年还是1968年,当时的中国大陆已进入狂热的“文革”劫难,国际声誉很不好,此时瑞典文学院考虑给中国作家颁奖的可能性甚小,故老舍的诺奖传闻很可能是无中生有。当然,关于老舍被提名和参评诺奖的具体细节有待于1968年的有关档案资料解密后才能真正水落石出。
沈从文(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早年选择汉族,晚年为了家庭利益而选择苗族,原名沈岳焕,1902.12.28—1988.05.10)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文化史专家(考古学家),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县城中营街一座典型南方古四合院内,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边城》(1936)和长篇小说《长河》(未完成,1945),马悦然很欣赏他的学术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64年年底完成初稿,1969—1971年和1978—1979年两度修改补充,1981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要不是沈从文先生1988年5月10日下午因心脏病猝发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51号院寓所溘然长逝,他就会荣幸地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年的实际得主是埃及小说家马哈福兹,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至今唯一的阿拉伯语作家)。此传言与老舍的传言有所不同,其可信度相对较高。据1988年时任瑞典文学院轮值院长的马悦然后来透露:1987年(当年的实际得主是美国籍前苏联裔诗人布罗茨基,他1972年被驱逐出境,1977年加入美国籍)和1988年沈从文已两次进入短名单,推荐作品是《边城》。1988年沈从文已是文诺委的首选者,他若再晚5个多月仙逝(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日期是10月13日),肯定能获诺奖(笔者注:因还未进入决选投票阶段,难免会有变数,何况上一年沈从文就落选。“肯定”的语气应该夹杂着马院士的个人情感)。马悦然还解释说,他这样做已违背院士严守秘密的原则,但此事已取得同事们的理解。马悦然是当年5月12日最早从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长途电话中得知沈从文已逝世的消息,他先打电话给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确认消息未果,后从北京作家和好友李辉(曾任《北京晚报》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以及《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处得到证实[25]。
对瑞典文学院来说,汉语是小语种,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瓶颈”就是翻译的质量、数量和时效性[26]。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胜过中国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08.02—,据说1996年以前他曾不止一次进入过短名单)的客观优势,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品的译本语种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认为优美语言的法文本居多。
法籍华裔小说家和剧作家高行健因“其作品深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戏剧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而于2000年10月12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灵山》(1990)和《一个人的圣经》(1999)。次日中国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就此事的公开表态广受批评,它是狭隘的、不自信的、不适宜的和不合时代潮流的[27]。中国小说家莫言(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因“用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而于2012年10月11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1986)、《丰乳肥臀》(1996)和《蛙》(2009)。当日中国作家协会就以欣喜的口吻对莫言获奖发表贺词,同日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祝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贺词和贺信对此均给予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尤其是贺词和贺信中均无一个“党”字,令人称道[28]。但中国作家协会前后两次的表态迥异,从而形成令人深思的鲜明对照。
5 结束语
文献[29]的3位作者分别是巴黎大学北欧文学教授若利韦(Alfred Jolivet)、瑞典文学史家和剧作家阿司特隆(Gustaf Gunnar Ahlstrm,1906.11.25—1982.07.05)、瑞典驻巴黎大使馆前文化参赞斯特龙伯格(Kjell Strmberg),译者在该书前言《诺贝尔文学奖之茧》最后部分将阿司特隆说成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阿司特隆从未当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只是在1955—1971年出任过瑞典文学院的部门主任。
文诺委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曾说:“名单上有5个候选人,但是没有人能在被推荐的第一年就获奖,因为出现在名单上的第一年是不可能得奖的,这被称为‘被考虑作家。”[30]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许这只是后来才形成的潜规则。据笔者所知,1901—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首次被提名推荐就荣获诺奖者(即“一次中的”)有以下10位:①1901LI:法国诗人普吕多姆;②1902LI:德国历史学家蒙森;③1908LI:德国哲学家欧肯;④1910LI:德国小说家和诗人海泽;⑤1913LI:印度诗人泰戈尔;⑥1930LI:美国小说家哈里·辛克莱·刘易斯;⑦1934LI:意大利剧作家和小说家皮兰德娄;⑧1938LI: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⑨1949LI*:美国小说家福克纳;⑩1950LI: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顺便指出,1901—1950年获得提名次数(年份)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丹麦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约翰内斯·延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1873.01.20—1950.11.25,1944LI),他一共获得过18次(年份)提名:1925—1928年和1931—1944年。
至今,在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主要以笔名(pen-name或pseudonym)发表作品者一共有11位:①1901LI: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原名René Franois Armand Prudhomme。②1921LI:法国小说家法朗士原名Jacques Franois-Anatole Thibault,其笔名Anatole France源自其父名弗朗索瓦(Franois)的缩写,同时因为他热爱祖国法兰西,故以祖国的名字作为其笔名。③1924LI:波兰小说家莱蒙特原名Stanisaw Wadysaw Rejment,“Rejment”是其洗礼证书中列明的本姓,他在首次发表作品时将自己的姓名改为Wadysaw Stanisaw Reymont。据猜测,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避免在被帝俄占领的波兰未经其审查机构允许而在东欧加利西亚地区(Galicia,现分属于波兰和乌克兰)出版作品可能带来的麻烦,二是为了避免与“rejmentowa ”一词产生联系,它在一些波兰方言中的意思是“诅咒”。④1926LI:意大利女小说家黛莱达(Grazia Deledda),婚后原名Grazia Maria Cosima Damiana Madesani,née Deledda。⑤1938LI: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Pearl Buck),婚后原名Pearl Comfort Buck/Walsh,née Sydenstricker。⑥1945LI: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原名Lucila de María del Perpetuo Socorro Godoy Alcayaga,1908年6月她开始使用其西班牙语笔名Gabriela Mistral,它分别取自她所景仰的意大利作家和诗人加布里埃尔·邓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原名Gaetano Rapagnetta,1863.03.12—1938.03.01)以及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Joseph étienne Frédéric Mistral,1830.09.08—1914.03.25,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和姓。⑦1960LI: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原名Marie-René-Auguste-Aléxis Léger,长诗《阿纳巴斯》(Anabase,意译为《进军》)作于1916—1921年他在中国任外交官期间,1924年发表此诗时开始启用笔名Saint-John Perse。⑧1963LI:希腊诗人塞菲里斯(Giorgos/George Seferis),原名Giōrgios Stylianou Seferiadēs/Seferiadis,又拼写为Yeoryios Stilianou Sepheriades。⑨1971LI:智利诗人聂鲁达原名Ricardo Eliécer Neftalí Reyes Basoalto,为了避免引起父亲对他爱好文学的不满,1920年10月开始使用笔名Pablo Neruda在《南国热带雨林》(Selva Austral)杂志上发表短文和小诗,它源于自己仰慕和崇拜的捷克诗人扬·聂鲁达(Jan Nepomuk Neruda,1834.07.09—1891.08.22),1946年他将这个笔名依法登记为自己的正式法定姓名。⑩1979LI:希腊诗人埃利蒂斯(Odysseus/Odysseas Elytis/Elytēs),原名Odysseus Alepoudhelis。“埃利蒂斯”这个词源出希腊语中以“E”开头的4个单词:希腊、希望、自由和海伦(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勒达之女,她因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而引发特洛伊战争,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它们代表了希腊人最强烈的情感。2012LI:中国小说家莫言(Mo Yan),原名管谟业(Guan Mo-ye)。据莫言自陈,他从小爱说话,曾被母亲慌张地误以为“有病”,长大后养成一边放牛一边自言自语的习惯,为了免去给家人带来麻烦(其家庭成分是上中农),他答应母亲要求不再胡言乱语,因此自取笔名“莫言”。以上关于笔名的资料来源于诺奖官网[31],实际上它并不全面,也不准确,笔者特在此提出以下观点和补充(此补充仍可能是不全面的):①根据《泰晤士文学副刊》的说法,法国诗人普吕多姆(2岁时丧父)在很小的时候其名字前就被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Sully),把“Sully”看作是其笔名显得很牵强[32]。②“Grazia Deledda”不应算作是黛莱达的笔名,因为其婚前娘家姓名中就有“Grazia Deledda”。③“Pearl Buck”也不应算作是赛珍珠的笔名,因为其首次结婚后的姓名中就有“Pearl Buck”,第二次结婚后则名“Pearl Walsh”,在西方女性婚后冠上夫姓是常见现象。④遗漏1920LI:挪威小说家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原名Knut Pedersen,1878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和解》(Et Gjensyn)和小说《毕约盖尔》(Bjrger)时开始采用笔名,“Hamsun”源自其父母租用的农场名[33~34]。⑤遗漏1955LI: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内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原名Halldór Gujónsson,这是他在做天主教洗礼时由神甫取的名,其笔名“Laxness”源自其父开办经营的农场名[35]。⑥遗漏1966LI(2—1):以色列小说家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原名Shmuel Yosef/Josef Halevi Czaczkes,1909年发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Agunot)时一举成名,其笔名“Agnon”就是从这部小说的希伯来文篇名“Agunot”的谐音演变而来,意即“漂泊孤单的人”[36]。
迄今为止,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点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代表作的情况一共出现过9次:①1902LI:德国历史学家蒙森的历史学巨著《罗马史》(A History of Rome,1862—1866年和1894年;Rmische Geschichte,5卷,其中第4卷未完成,1854—1856年和1885年)。②1919LI*:瑞士诗人施皮特勒的长篇神话寓言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The Olympic Spring;德语Der Olympische Frühling,1900—1905年首次出版时为4卷,1910年修订后再版时由《升天》、《新娘赫拉》、《高潮》、《高潮结束》和《宙斯》5卷33章组成,共计2万余行诗)。③1920LI:挪威小说家克努特·汉姆生的长篇小说《大地的成长》(又译为《大地的果实》,Growth of the Soil,1920;Markens Grde,2卷,1917)。④1924LI:波兰小说家莱蒙特的长篇小说《农民》(The Peasants,1924—1925;Chopi)四部曲,包括《秋》(Autumn,1904)、《冬》(Winter,1904)、《春》(Spring,1906)、《夏》(Summer,1909),被誉为“波兰农村的百科全书”。⑤1929LI: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Buddenbrooks,1924或Buddenbrooks:The Decline of a Family,1993;Buddenbrooks:Verfall einer Familie,2卷,1901),人们常误将长篇小说《魔山》(The Magic Mountain,1927;Der Zauberberg,2卷,1924)看作是其诺奖获奖作品。⑥1932LI: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的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The Forsyte Saga)三部曲,由3部小说《有产业的人》(The Man of Property,1906)、《骑虎》(In Chancery,1920)、《出租》(To Let,1921)和2个插曲《残夏》(Indian Summer of a Forsyte,1918)、《觉醒》(Wakening,1920)组成。⑦1937LI:法国小说家马丁·杜伽尔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The Thibaults,1926—1941;Les Thibault,8卷,1922—1940)。⑧1954LI: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⑨1965LI:前苏联(现俄罗斯)小说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And Quiet Flows the Don,1930或The Don Flows Home to the Sea,1941;Тихий Дон,4卷,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
中国大陆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长期飞速发展,但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的成功经验无疑值得重点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Previous Chairmen of the Nobel Foundation[EB/O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organizations/nobelfoundation/directors_previous.html,2014-09-19.
[2]rkebiskop av Uppsala[EB/OL].http://sv.wikipedia.org/wiki/%C3%84rkebiskop_av_Uppsala,2014-09-19.
[3] 朱又可,姜丰,张洁瑶.恩怨·丑闻·轩然大波:历史上的18张椅子[N].南方周末,2013-01-24(总第1510期第E27版).
[4] 卢铁澎.被穿越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平(评)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9.
[5] 董鼎山.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波[J].读书,1984(1):93-97.
[6] 朱安远.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及其代表作《蝇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33):172-175,183.
[7] Knut Ahnlund:“Efter Jelinek r priset delagt”[EB/OL].http://www.svd.se/kultur/knut-ahnlund-efter-jelinek-ar-priset-odelagt_465731.svd,2014-09-19.
[8] 黄伟林,穆莉.百年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10-14.
[9] 夏榆.“我们找过鲁迅,他拒绝了我们”[N].南方周末,2005-12-15(总第1140期第D25版).
[10] [瑞典]马悦然.中国作家为什么无缘诺贝尔文学奖[J].名人传记(上半月),2009(3):50-51.
[11] 朱安远.美国荣誉公民简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6):82-87,90.
[12] 陈福季.中国文学的乳汁哺育成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江海纵横,2011(1):41-43.
[13] 朱又可,姜丰.第6号椅上的斯文·赫定[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85750,2014-09-19.
[14] The Nomination Database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1901-1950[EB/OL].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literature/nomination.php?action=advsearch&key1=candcountry&log1=IS&string1=CN,2014-09-19.
[15] 胡适曾入围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EB/OL].[2013-01-23].http://hsb.hsw.cn/2013-01/23/content_8484248.htm,2014-09-19.
[16] 黄团元.他们,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J].健康,2011(5):68-69.
[17] 洛丁.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很可疑[J].出版参考,2000(8):11-12.
[18] 傅光明.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他们差点儿获得诺贝尔奖”是臆断[J].国家人文历史,2013(21):28-30.
[19] 傅光明.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J].长江学术,2008(1):143-149,139.
[20] 舒云.老舍为什么没领到诺贝尔文学奖[J].炎黄春秋,1994(9):70-71.
[21] 陈福季.“老舍为何没领到诺贝尔奖”的说法失实[J].书城,1995(1):19-20.
[22] 翁昌寿.老舍曾获诺贝尔奖一事扑朔迷离[N].中华读书报,2000-08-09(第01版).
[23] 陈春生.老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J].读书文摘,2013(2):71-73.
[24] Candidates for the 1963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EB/OL].[2014-01-02].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literature/1963.html,2014-09-19.
[25] 张洁.马悦然:品味汉语的芬芳[J].人民论坛,2006(3):58-60.
[26] 毛德鸣.收藏中国作品极少的诺贝尔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1987(6):61.
[27] 2000年中国作协就高行健获诺贝尔奖的表态[EB/OL].http://news.youth.cn/gn/201210/t20121011_2503035.htm,2014-09-19.
[28]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词[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1.
[29] [法国] 若利韦,[瑞典] 阿司特隆,[瑞典] 斯特龙伯格.诺贝尔文学奖秘史[M].[台湾] 王鸿仁,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
[30] 朱又可,王寅.“诺贝尔的小册子上甚至没有作家的国籍”:专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N].南方周末,2012-11-01(D21版).
[31] Facts 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EB/O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facts/literature/,2014-09-19.
[32] 王逢振.诺贝尔文学奖辞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33] Knut Hamsun(1859—1952)-pseudonym of Knut Pedersen[EB/OL].http://www.kirjasto.sci.fi/khamsun.htm,2014-09-19.
[34] 刁仁荣.一位被遗忘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1):60-61,94.
[35]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编委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三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6]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编委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四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