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发迟 黄法利 解丽珍 余四胜
摘要:根据鄂州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特点,构建了6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网络体系,确定了监测模式和监测方法,有效的防控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关键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鄂州市
中图分类号:S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48-03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之间,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市域国土面积1 596 km2。鄂州市交通便利,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801 km,江海直达;武九铁路、武黄、武冈2条城际铁路、316国道、106国道、314国道、武黄高速、汉鄂快速、大广高速、239省道贯穿鄂州全市。
鄂州市属幕阜山和大别山余脉交汇地区,江汉平原东南端,山地、丘陵、平原、湖区俱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海拔4858 m,最低海拔117 m。主要山峰有高峰山、白雉山、沼山、五卦山、麻羊垴等。山地面积200多km2,占版图面积的13%,丘陵面积600多km2,占版图面积的42%,平原和水域面积700多km2,占版图面积的45%。
1鸟类资源
鄂州有鸟类16目42科179种,占湖北鸟类总数456种的3925%。其中留鸟54种,占3012%;夏候鸟44种,占2469%;冬候鸟74种,占4156%;旅鸟6种,占316%,以冬候鸟占优势。
全境有澳洲线迁徙水鸟16种,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和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迁徙水鸟46种,全境有迁徙林鸟42种。集中迁徙时段主要在每年9月下旬~次年4月上旬,每年1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相对峰值。从数量上看,每年鸟类迁徙总量在25~30万只,其中水鸟迁徙总量在10~15万只之间(其中夏候鸟迁徙总量6万只左右,冬候鸟迁徙总量9万只左右)。每年林鸟迁徙总量约8~10万只(其中夏季迁徙约3万只,冬季迁徙总量约7万只。
2监测重点物种及疫病
(1)物种:鸟类有小天鹅、豆雁、鸿雁、灰雁、绿头鸭、斑嘴鸭、灰鹤、东方白鹳、黑鹳、白鹭、中白鹭、大白鹭、白琵鹭、苍鹭、夜鹭、牛背鹭、雉鸡、丝光椋鸟、珠颈斑鸠、山斑鸠、火斑鸠、灰头麦鸡、黑水鸡、红嘴鸥、凤头P T、黑腹滨鹬、鹤鹬、黑尾塍鹬、环颈鸻、黑翅长脚鹬、林鹬、泽鹬等。兽类有果子狸、狗獾、猪獾、小麂、野猪等。
(2)重点疫病:禽流感、SARIS。
3监测网络体系的构建
鄂州市构建野生动物监测网络体系原则是根据森林、湿地分布现状;鸟类繁殖、越冬、栖息、觅食、迁徙停歇等集中区域;监测物种与人、饲养动物密切接触的重点区域;曾经发生过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来确定的。共确定6个监测点、8条监测线路,六大监测网络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体系,分别是:
(1)长江区域监测网络体系。包括西起武汉东至黄石,鄂州境内的长江沿线江滩、江洲。
(2)水网湖区监测网络体系。包括沿长江岸线分布的花马湖、南迹湖,鸭儿湖、与大冶交界的三山湖、牛山湖,与武汉市交界的梧桐湖、红莲湖等52个湖泊及周边的农田。
(3)梁子湖区域监测网络体系。包括梁子湖及鲁家湖、汪家湖、涂镇湖、蔡家海等子湖在内的湖泊和农田。
(4)林区监测网络体系。包括以森林资源集中,是林鸟迁徙和兽类集中分布的区域。如:高峰山、白雉山、麻羊垴、沼山、长兴寺、涂镇等地区。
(5)平原农田湿地监测网络体系。包括长港镇、华容镇、段店镇、蒲团乡、杜山镇等平原地区。
(6)城区监测网络体系。包括主城区、葛店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花湖经济开发区等城区。
4监测模式
根据鄂州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六大监测网络体系,确定三种监测模式。一是社会综合监测模式。结合相关部门职业特点和不同区域,以社会兼职监测人员为主力量,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科或监测站。二是重点区域专业技术监测模式。如长江、梁子湖、林区三大网络体系,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查清本市野生动物种类、数量、迁徙时间等规律,及时发现疫源。三是敏感区域专家团体合作模式。如养殖场所、长江沿线、梁子湖等区域,由国家、省、市专家组成团队,针对可能即将发生疫情的区域进行监测,会商解决方法。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
第4期夏发迟 等:鄂州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探讨
5监测方法
监测模式分线路巡查、定点观测2种方法。对全市实行全天候监测。一般情况下,以7~15天为周期进行一次线路巡查或定点观测。有疫情动态时须1日1次。紧急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对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监控。
5.1主要监测区域
(1)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域,如集中繁殖地、越冬地、栖息地、觅食地、迁徙停歇地等;监测物种与人和饲养动物密切接触的重点区域。
(2)曾经发生过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
(3)上述区域是在常态下的描述,一旦出现疫情,将以疫情为中心,次要地区可能上升为主要区域。
5.2点线布置基本原则
监测样地设置必须考虑景观类型、生境状况、食物条件、鸟类的空间扩散性、区域的不同分布、栖息地状况、迁徙规律、移动区间、传播疫病的目标种群、区域间疫情动态、本地区鸟类的重要习性、自然生境中的人为活动强度等综合因素,覆盖全市重点区域。
5.3点线布置的重点区域
(1)自然湿地的重点区域:湖泊岸线→沼泽滩涂→自然水域→江河水道→河口洲滩→季节性泛洪地→其他鸟类常见聚集地
(2)人工湿地的重点区域:大中型水库→大型围堰→开阔地鱼塘→大片藕池→河谷湖岸开阔稻田→其他鸟类常见聚集地
(3)自然林区的重点区域:林区→森林公园→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林缘→溪流→峡谷→豁口→山区和平原过渡带→大型山峰或山系交汇地带→其他兽类常见聚集地
(4)异常情况点线布置注意事项:调查清楚异常情况地点的景观类型和异常物种的适宜生境,以及当地的地理特征,作为确定新的监测范围的依据;确认异常物种种类以及同一景观或生境中的其他混群生活的鸟类,从鸟类的迁徙、扩散、移动和种群生态行为来判断监测线路和范围,跟踪监测其他可疑种类;判断异常物种可能的传播途径、线路、范围、时间,以便于进一步锁定监测范围、路线。
5.4监测具体内容
(1)监测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野生鸟类的种群动态以及活动规律。
(2)监测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野生鸟类的发病、非正常死亡情况。
(3)监测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野生鸟类行为异常、外部形态特征异常变化,或种群数量严重波动等异常情况。
5.5监测记录
监测记录分为常规记录和异常记录。
(1)常规记录:天气,风向,风力 (级),气温,地理位置,海拔,日期,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监测人员,监测线路等;景观或生境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