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冷研
草莓富含氨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及矿物质钙、镁、磷、铁等,对老人、儿童大有裨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研究发现,草莓中的有效成分,可抑制癌肿的生长。每百克草莓含维生素C50~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10倍以上。科学研究已证实,维生素C能消除细胞间的松弛与紧张状态,使脑细胞结构坚固,皮肤细腻有弹性,对脑和智力发育有重要影响。饭后吃一些草莓,可分解食物脂肪,有利消化。草莓且具有适应性强、结果早、周期短、见效快的优点,近年来草莓种植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但草莓生产过程中的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尤其是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连作障碍已成为限制草莓生产的重要因子,同时由于在草莓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草莓的内在品质下降,不但影响草莓产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发展高效无公害草莓生产非常必要。
1 土壤环境选择
种植无公害草莓应选择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透水透气良好、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壤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2.5%以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产地环境符合GB/T184071的要求。
2 品种选择
草莓品种的选择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和产地交通等因素,还应考虑草莓品种休眠期的差异,保护地种植草莓应选择生长势强、坐果率高、抗病性较强、休眠期比较短的优良品种。露天种植草莓应选择休眠期相对较长、花芽分化较强的品种。
3 种苗繁殖
3.1 苗圃选择
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通风透光好、前茬未种植过草莓的疏松肥沃砂壤土地块。土壤耕翻25~30厘米,并施腐熟有机肥45~60吨/公顷、尿素60~75 千克/公顷。耕匀耙细后做成宽1.5~2.0米的平畦,雨水多、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做成30厘米左右的高畦。
3.2 培育壮苗
草莓种苗的繁殖一般采用匍匐茎繁殖法,选择优良品种的无病虫害植株作为母株,在平整好的畦中间定植1行母株,一般株距50厘米,每公顷栽植9 000~12 000株,母株带土移栽,栽植深度为上不埋心下不露根,定植后浇透水。苗期管理应保持苗床湿润,结合松土及时进行人工除草。待小苗大量发生后每隔15~20天施三元素复合肥180千克/公顷左右。母株现蕾后及时摘去花序,让匍匐茎在母株周围均匀分布,在着生苗节位前3厘米处压蔓,促进子苗生根。一般在定植前7天完成断根,以控制秧苗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来促进花芽的分化,断根可每隔7天进行1次,共2~3次为宜,断根后应及时浇水,防止秧苗萎蔫。及时去除弱苗、枯叶和病叶。在整个育苗期间应注意叶斑病、褐斑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的查治。
4 适期定植
4.1 整地施肥
每公顷施充分腐熟有机肥45~60吨、过磷酸钙240~300千克、氯化钾150~225千克;深耕25~30厘米,精细整地,制成15~20厘米高畦,畦面宽50厘米,畦沟宽30厘米左右;然后用地膜覆盖,周围用土压紧。
4.2 适期定植
一般气温在15~20℃时栽植为宜,选择具有5~6片展开叶、根颈粗1.0厘米以上、无病虫害的壮苗进行移栽。根据品种不同选择合适的栽植密度,一般每畦栽2行,株距15~20厘米,公顷栽植12万株左右。定植深度以不埋心叶、不露根系为宜,定植后顺畦浇透水1次,以后每隔3天左右浇1次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5 科学田间管理
5.1 温、湿度管理
现蕾期保护地栽培白天大棚室内温度保持在25~28℃,夜间10~12℃,相对湿度控制在20%~30%;开花结果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4~26℃,夜间8~10℃,相对湿度控制在30%~50%;采果期白天温度保持在20~24℃,夜间一般5~8℃,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温湿度过高适时通风调节。
5.2 加强肥水管理
适时浇水,保持田间湿润,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适时追肥,一般可在定植缓苗后施尿素120千克/公顷左右,以促进植株生长;在现蕾后以及第1次采收高峰后施三元复合肥150千克/公顷左右;根据植株长势,在结果期喷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进行叶面施肥。
5.3 辅助授粉
棚内蜜蜂等昆虫少时可在棚内放置15~30只/公顷蜂箱来帮助草莓授粉授精。一般气温在15~25℃时蜜蜂的活动性最强,创造有利于蜜蜂活动的环境条件可以大大提高蜜蜂授粉效果。
6 病虫害防治
草莓病虫害防治是否适当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关系到农药残留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草莓常见的病虫害有灰霉病、病毒病、白粉病、芽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蚜虫、白粉虱、地老虎、金龟子等。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6.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优质脱毒壮苗;进行2~3年合理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病果和田间杂草;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田间温湿度;春季定植前深翻土壤,可借助自然低温杀死部分土传病菌和线虫,秋季定植前深翻土壤,可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6.2 物理防治
利用防虫网阻隔蚜虫;利用黄色板诱杀蚜虫和白粉虱等。
6.3 生态防治措施
在草莓开花结果期,将棚内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可减轻灰霉病的发生;每天将棚内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通风降温降湿,连续闷棚2~3次,可大大减少灰霉病的发生;适当灌水,防止土壤干燥,可避免或减少叶螨的发生。
6.4 化学防治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这样不仅可以阻止或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还可以防止同一种农药因多次使用在草莓体内产生积累而超过国家相关的安全标准。草莓可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般有百菌清、灰霉菌克、甲基托布津、杀灭菊酯、多菌灵、退菌特、阿维菌素等。保护地种植的草莓优先采用烟熏法、粉尘法。采果期应先采果后喷药,严格控制用药量,严格遵守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7 采收、分级包装与运输
7.1 采收方法
由于草莓的一个果穗中各级序果实的成熟期不一致,必须分批分期采收。采收初期每隔1、2天采收一次,盛果期要每天采收一次。草莓采收必须及时进行,否则不但使采收的果实过熟腐烂,还会影响其他未熟果的肥大成熟。当天采收草莓应尽可能在清晨露水已干至午间高温来临之前或傍晚天气转凉时进行。草莓浆果的果皮薄、果肉柔软,极易机械碰伤,采摘时做到轻摘、轻拿、轻放。摘果时不要硬拉,以免拉下果序和碰伤果皮,影响草莓产量和果实品质。采收时为减少果实堆压损伤,应利用合适的容器,容器的内壁要光滑、底平、深度较浅,可用小塑料盆、搪瓷盆等,尽量避免使用水桶、洗脸盆、箩筐等过深的容器。果实采收后应立即置于阴凉通风处,并分级包装。
7.2 分级包装与运输
在草莓果实分级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PVC塑料包装小盒的规格为内径长135毫米、宽100毫米、深30毫米,可装果约165克。每盒装6~8个果的(单果重20~27克)为一级果,每盒装9~12个果的(单果重13~18克)为二级果,每盒装13个果的为三级果。然后再把小包装盒装入一定大小的纸箱中,作为礼品箱包装的装8~12小盒,长途运输的可装40~50小盒。要求在果箱内留3厘米的空间,以免各箱叠起装运时压伤果实。草莓果实的运输应遵循小包装、少层次、多留空、少挤压的原则。在温度较低的冬季,可用一般的有篷卡车,运输途中要防日晒,遇到颠簸路面,行驶速度要放慢;进入3月中下旬温度渐高后,作较长距离运输的,应使用冷藏车或采用冰块降温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