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的样子

2014-04-29 19:41念小暖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资复旦学生

念小暖

复旦大学的名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第一次读到这首《卿云歌》时,我还在高三的题海中苦苦挣扎,而今,我已在复旦的校园里行走了四个春秋。四年里,我感受了复旦的气质,浸染了复旦的光辉,见证了这所百年学府不断的成长,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复旦人。何为复旦人?复旦人,有其独有的气质,有其引以为傲的“小资”情调,亦有胸怀国家、放眼天下的气度。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

没错,当你行走在复旦校园巨大的香樟树下,随便问一位过往的复旦学生:“复旦的精神是什么?”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精神篇——“自由无用的灵魂”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已经成为每位复旦学子内心对自己的定位,成为每位复旦人走入社会后,心灵安放的所在。

自由,在今天依旧是一个说起来太简单,而实践起来又太不易的事,是一代又一代复旦师生们努力追寻的东西。复旦的校歌里有这么一句话:政罗教网无羁绊。复旦大学自创校以来,就将思想的自由、学术的独立看做是立校之本。自由,就是在复旦校园里,容得下热火朝天的马克思主义研讨小组,亦容得下目光冷峻的时代批判群体;就是在面对学术时,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态度。

自由是整个学校对个体最大限度的包容。曾经有一位复旦的学生,为了去社会闯荡一番天地,主动提出休学,学校也欣然同意。自由是对学生选择的彻底尊重。而在某一次新生入学大会上,杨玉良校长告诉我们:“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自由是对学生思想独立源源不断的鼓励与支持。

而有趣的是,复旦人坚持的不单单是“自由”,而且还是“无用”。这在不了解的人听来,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强调“经世致用”,为何复旦人却偏要追求无用、并以“无用”为傲?如今的社会,功利主义越来越成为主流,成功意味着“有用”。然而,所谓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真正快乐?有多少人对失落、悲伤的人怀有怜悯?有多少人懂得去爱别人?有多少人到年老时能对这一生所做过的种种选择问心无愧?在复旦,我们接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有很多“成功者”,他们身上的光环让人眩晕、让人着迷,也让人羡慕。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智慧、判断、同情心。这样的“有用”不是复旦人所追寻的。一个复旦人要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功与卓越,复旦人要做“精神上的贵族”。

精神,是一个被遗落了太久的词,精神有什么用?于是,“无用”成了复旦人自嘲似的玩笑。在复旦读书,时时都能体会到这种纯粹的“无用”的态度。复旦有许多具有感染力的学者,胸怀着对学科的热情和对人文的关怀,从他们讲课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到复旦的精神和理想。就像一位同学评论的,“复旦有许多老师都是这么纯粹,在谈到自己专业时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神采,他们坚守的真与善,是复旦气质的本源。”

其实,复旦的“自由与独立”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每位入学的新生都要面临一大难题:选课。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在复旦,没有任何一门课是被规定必须要某个时间段内修完的,也没有任何一位老师的课是被规定必须上的。换言之,每位复旦学生在选课之前面对的是一张完全空白的课表,下一学期要上多少课,上什么内容的课,完全根据自己的安排。甚至专业课也是如此。如果大学四年内要修完五门专业课,那么课表上就至少有开在不同时间的十门课供你选择。你可以选择在大一就开始狂攻专业知识,也可以循序渐进地等到大二大三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于同一门课,也由不同的老师开设多个班供学生选择。这样,授课老师、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的掌控权完完全全在我们手里。可以说,每个复旦人的大学四年都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我们自己的规划,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就贯穿其中。

再比如,在复旦,没有人会限制你合理的自由。复旦的宿舍从来不设门禁,也从来不会在夜里断电断网。因为学生什么时候进出自己的住所,什么时候用电和上网,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事,这是学校无权干涉的。

涉及学习方面,很多老师在讲了一学期关于某个方面的知识后,会在期末要求大家写一篇跟课程内容有关的论文,但是“要看到你们自己的想法”,“不许与我的观点完全相同”。复旦的老师希望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不是复制别人的思想,即使学生的观点与自己完全相左,他们也是开心的。

生活篇——最“小资”的大学

如果给全国每所高校一个标签,那么复旦得到的一定是“小资”。

的确,身处商业发达而又时尚的上海市区,复旦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从复旦的东门出发,沿着政通路步行十几分钟,就来到了杨浦最大的商业区——五角场。这个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大商圈,可以说是复旦最大的“后花园”。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去万达广场看一场最近热播的电影,然后再去三楼的上海书城流连一番,待到灯火阑珊的时刻,捧一杯热的红豆抹茶一路悠悠然地走回学校去。或是在某个周末,与故人在港式茶餐厅小聚,蜜汁叉烧、黑胡椒猪颈肉、冰火菠萝油摆了一桌子,闲闲地谈着,恍惚间也就忘却了时光,待到一顿饭吃完出得门来,刚巧撞上巴黎春天打折的活动正搞得热火朝天,于是又起了逛商场的兴致。再或者,只为着一饱口福来到五角场。章鱼小丸子、手工芋圆、小杨生煎、蟹黄汤包、香草泡芙、芝士蛋糕……令人眼花缭乱的食品店逛完,再也吃不下了,而兴许在回去的路上,刚巧看到一家卖小植物的店,于是欣欣然抱了一株风信子回去,泡在玻璃瓶子里。

除却五角场,复旦周边的大学路、三号湾商圈、南区国权路、虹口足球场附近都是复旦人培养“小资情调”的地方。大学路是一条充满浪漫气息的小路,路两旁尽是风格不同的咖啡馆、茶馆、布置精雅的小店铺和书吧,这是复旦学生经常出没的根据地。选一个午后,去“猫的天空之城”里点一杯冰拿铁,找一个阳光覆满的位子坐下,捧一本喜欢的书,就可以安安静静地消磨掉整个下午。或者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个人在南区纵横交错的小路上散步,看银杏树的叶子全都黄了,在金风里招摇,进而委地,于是兀自吟出一句“纷纷坠叶飘香砌”来。课业压力,明天要做的presentation,团学联今晚就要催交的新闻稿,全都在那一时刻抛之脑后。

而分布于复旦周边的十号线地铁站更是为复旦人的“小资”情怀提供了便利。十号线可谓上海最有文化气息、同时也最方便的线路,从复旦出发搭乘十号线,近可达同济大学,远可至外滩南京路、上海图书馆、交通大学、新天地。更远则可到虹桥机场和虹桥火车站。复旦人常常搭乘被绘成紫色的十号线。涌向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其实,复旦人的小资与其说是一种消费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小资”意味着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意味着精致生活,意味着对内心的关注。复旦人小资,每当上海什么地方有书展、乐器展,他们总是第一批激动起来的人;而他们也实时关注着最近的音乐会、话剧、昆曲演出动向,一旦发现中意的,定要呼朋引伴前去一饱眼福。如果你听两个复旦人聊天,请不要被他们思维的跳跃性和内容的广度所吓倒。也许他们上一秒还在讨论哪家的鳗鱼饭好吃,下一秒就转到最近上海博物馆有法国克拉克艺术馆的画展一定要去看,而再下一秒呢,也许就争论起来了:雷诺阿和莫奈,究竟谁更能代表印象派?

交流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复旦自创校以来一直在坚持的理念就是开放。开放的心态和对不同学科、门类兼收并蓄的态度一直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

学校的主干道每天都是被宣传海报和横幅填满的。这些宣传内容可能是近期在光华楼高层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可能是校园“十大歌手”的演唱会,可能是某知名企业的宣讲会,可能是复旦剧社在相辉堂即将上演的先锋话剧,可能是上海昆剧团带来的一场昆曲盛宴,可能是著名学者或者作家为复旦学子开的讲座,也可能是国标舞协会的招新,或者是棒球协会即将举办的比赛……

而对于兼收并蓄最好的诠释,大概是复旦近些年来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将通识课分为六大模块,囊括了人文、哲学、史地、数理、环科、艺术六个门类。通识教育规定,不论什么专业,每位学生都要在本科期间修习“六大模块”的通识课,每个模块至少修一门。因此,在复旦,你几乎见不到一点人文知识也没有的理科生,也见不到对理工科知识一无所知的文科生。相反,那位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希罗多德历史观的男生,也许出身物理系;而那位专心研读《黄帝内经》的姑娘,也许等下要赶去上法语专业课;那吹洞箫的男生呢,也许刚刚做完电路板实验。

也许会有人批判说,通识必然会造成专业性的减弱。然而,复旦通过通识教育,给了我们每个人一片专业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复旦人的世界因此被打开。复旦人也更因为复旦大学兼容并蓄的教育态度,而有了更广泛的人文情怀。

“争取让每位学生在本科期间都至少有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位校长曾经对复旦学生的承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他做到了。复旦大学每年的交流项目不可胜数,从日本早稻田到美国UC,从北欧的赫尔辛基到南半球的堪培拉,与复旦有合作关系的学校几乎遍布了全球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争取到为期半年的校际交流机会,或者寒暑假的交流项目。在复旦待久了,似乎出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成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而相应的,每年也有数以千计的留学生来复旦进行学期或假期的短期交流。每年的五月,“Fudan Summer Session”都会吸引很多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前来参加。而复旦学子就有机会通过报名助管一起加入项目,和留学生们一起交流讨论,向他们介绍上海的精致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了解对方的生活。

如果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在复旦的校园里,就会看到这样的复旦人:他们或者三三两两躺在草坪上晒太阳,身旁放一杯星巴克咖啡,天南海北地从西塞罗聊到寡头政治,然后再绕到庄子;或者独自一人坐在树荫下,以手中的一本书消磨整个下午;或者在教室里奋笔疾书,穿了正装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再或者,手捧一台单反相机,眯着眼选取最好的角度留下这最美时刻里的光影……而那些你恰巧没有看到的复旦人呢?也许,他们正流连于复旦旧书店的故纸中,也许,他们正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也许他们正和异国友人就什么问题激烈地争论,也许他们刚从海外归来,带着满身的尘土和归家的喜悦……

猜你喜欢
小资复旦学生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小资如何老去
赶不走的学生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淅沥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小资情怀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