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英九于2008年5月上任后,他实施了旨在改善台北与北京的关系以及改善国际上对台湾态度的政策。马英九指出台湾仅仅希望得到“呼吸的空间”。他通过接受“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关系的和解进程,提议北京与台北之间实行“外交休战”。马英九也意识到提高台湾在国际组织上的参与力度需要得到北京的默许。在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中,他表示愿意“与大陆就台湾在国际上的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进行协商”。
与大陆的和解
“九二共识”是大陆与台湾的代表在香港举行的一次会议中所达成的协议。在这次会议中,双方就只有一个中国达成了谅解,并为如何解释“一个中国”的含义留下了空间。这种谅解使得双方能够坚持各自的定义,而不必解决有关主权的争议。目前,“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允许两岸把难度更大的有关台湾地位的问题搁置起来,转而先巩固两岸的经济合作,以及其他敏感度不是那么高的问题。
马英九希望与大陆达成和解的另外一个关键政策是“外交休战”,这也是他“灵活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根据这一政策,台湾不再咄咄逼人地通过对外援助来争取“邦交国”,北京也同样如此。但是,“外交休战”的政策并不适用于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问题。这项政策的初衷是缓解海峡两岸过去在国际舞台上激烈竞争的态势,向大陆表明台北并不会寻求独立,而是会维持台湾海峡目前的状态。对于马英九的“外交休战”政策,北京从来没有公开或者正式地提及,更不用说同意了。但是,在马英九推出这一政策之后,大陆也不再进一步争取获得台北仅存的“邦交国”的外交承认。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缓和了紧张局势,建立了比之前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个半官方机构获得了进行两岸非官方对话的授权——于2008年11月3日恢复了中断了九年的会谈。在马英九的第一届任期内,这两个机构在一系列经济和务实合作领域共签署了16项协议。其中之一就是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是一份类似自由贸易协议的协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台湾与其他贸易伙伴进行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开辟了机会。此外,自马英九2012年第二任期以来,海基会和海协会已经签署了三项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以及《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拥抱世界
在马英九上任后,他在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上,采取了比前任更加务实的做法。2008年,马英九“政府”不再寻求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是请求台湾的“邦交国”向联合国大会递交一份令台湾能“有意义地参与特别机构”的提案。这项政策的短期考虑是,集中火力确保在世界卫生大会(世卫组织决策机构)的席位,这同时也被台湾认为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虽然联合国大会拒绝了台湾所努力推动的提案,但台湾在2009年初期以观察员身份受邀参加了世界卫生大会。次年,以审视“整体形势”为由,台湾中断了连续16年请求其“邦交国”就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问题提出提案的做法。台湾“外交部”指出之所以改变这项政策,部分是因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并且指出过去的提案都是白费力气,只是徒然增加了北京的敌意;还指出台北将寻求通过其他途径来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并通过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此进行商讨。
在2012年5月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中,他指出灵活地处理国际事务是台湾“安全的第二条腿”。此外,他还认为灵活的国际政策使得台北与华盛顿“重建了信任”,为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积累了国际支持。作为这一政策的延伸,台湾公开寻求加强在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的参与力度。这项努力的目的是通过强化台北与北京之间的“互相谅解”,全面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并为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马英九政府开始关注促进增长,并且在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提高参与多边组织以及地区经济协定的力度。2011年11月时,参加亚太经合组织论坛的马英九特使连战指出,台湾希望就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展开一系列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是一项包括12个谈判方、旨在处理21个新兴贸易问题的“高标准”的多边自由贸易协议。11天之后,马英九正式宣布了让台湾在十年内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计划,并把该计划作为他“黄金十年”倡议的一部分,来推动市场的自由化,促进台湾与地区经济的融合。随后,马英九把十年的时间表缩减为八年,锁定了2020年取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资格的目标。虽然可能要经过许多年时间才能最终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但台湾无疑会坚定地执行这一政策,通过更为明智的软实力攻势来争取在经济等问题上更大的活动空间。
中国大陆不反对台湾加入国际社会,但坚持北京实质上和程序上的担忧应该受到重视。在过去几年间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艰巨的问题。如何找到一條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道路,将继续考验两岸的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