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字 刘振永
清代画家张赐宁(1743-1817年),字坤一,号桂岩、十三峰老人、富春山樵、北海外史,沧州(今河北沧县)人。初游幕于江南,后官通州管河州判,晚年侨寓维扬(今江苏扬州)。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无所不工。笔墨爽健,苍秀浑厚,超然拔俗,不拘旧法,气魄沉雄,与罗聘齐名,雅近石涛。他的画对后世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曾多次模仿其作品。传世作品有《秋山读书图》、《萱草竹石图》、《南徐山色图》、《万木杈桠图》等。著有《黄花吟馆集》、《十三峰草堂诗草》。
此图纵117厘米,横66厘米,纸本,设色水墨画。立意高古,构图雅致,笔墨秀润,意境幽深。纵览全图山势峥嵘,林木茂盛,溪水清澈,深邃幽静。这里尽是可行、可挈、可游、可居之景,表现了文人雅士隐迹江湖、啸傲山林的隐逸情趣。其近景写山间溪涧,由远而近逶迤而来。右岸是岩石陡坡,上有凉亭屹立,旁有红树秀木,灿若云霞,美轮美奂;左岸是由累累矾石组成的丘坡,上有林木数株,伟岸挺拔,生机一片;林后有屋宇二楹,前屋窗扉洞天,内有二位文人雅士相对而坐,似在读书论道,或在品茗聊天;溪右有沿溪石路,迂回曲折。溪上有石桥一座,桥上有高士—人,身着红衣,策杖而行,后有童子肩挑琴书相随,似是问学访友,或是寻幽问胜,神态安详,悠闲自在。中景山势蜿蜒,层峦叠嶂,丛林杂树,郁郁苍苍。方塘碧水,波光涟滟,群山环抱,掩映在红树苍松之间;最后是高峰突起,白云缭绕,雄踞睥睨,气慨非凡。画上落款:“嘉庆六年五月,沧州张赐宁。”下钤“桂岩”朱文印。此“嘉庆六年”为1801年,是时作者已58岁,正是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
张赐宁在传统绘画中浸淫数十年,曾向著名山水画家王宸学画,受“四僧”之一的石涛影响最深,对倪(瓒)、黄(公望)诸大家的笔墨更是心追手摹,精心研习,笔墨功夫甚深。此图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层层推远,俨有千里绵延之势。图中山石主要以墨笔画成,以披麻兼解索皴,淡墨干笔皴擦,再以浓墨点苔,使之脉络分明,富有层次。特别是画中矾石的皴擦,从淡到浓,从枯到润,从润到焦,反复皴擦、积染,给人一种厚重、毛葺葺的感觉,具有矾石的质感。而秋林红叶,则以朱膘及赭石参差点染,又以干湿浓淡不同的水墨相间衬托,达到万绿从中一点红,显得熠熠生辉,夺目耀眼。画中林木的形态是富于变化的,或直干仰叶,或曲本斜柯,高低参差,前后穿插,变化之中又显示杂而不乱的条理。树叶的画法,既有破笔仰点,也有双勾夹叶,还有点簇写意。树干有的是侧锋焦墨,有的是双勾淡染。这些方法,都是依据树木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故而沉雄苍劲,气象万千。画中人物虽意笔草草,但风神毕现、超逸高古、绝尘脱俗,有力深化了主题,表现了文人高士的隐逸乐趣。以全画观之,此图上轻而下重,上虚而下实,中景和下景又有方塘和溪涧,因而使画幅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密而不塞。因此,此画的布置经营是很讲究疏密轻重错落呼应的,由此而形成了苍秀浑厚,超然拔俗的艺术特色。
(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