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的新晋代言人

2014-04-29 00:44:03潘啊媛
世界文化 2014年11期
关键词:比夫尼日利亚非洲

潘啊媛

英国奥兰治小说奖让尼日利亚新生代女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2007年以黑马之势走进大众视野。这位70后美女作家凭借小说《半轮黄日》摘得当年的这项英国女性文学大奖,并以29岁芳龄成为奥兰治小说奖历史上的最年轻得主。接受颁奖时,阿迪奇埃说:“我现在能说的是,内心无比高兴。接下来,我该给尼日利亚挂个电话了。”阿迪奇埃出生并生长在尼日利亚,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与故土尼日利亚息息相关。

阿迪奇埃于1977年出生在尼日利亚一个伊博族书香门第,父母均供职于尼日利亚大学,父亲是统计学教授,母亲是一位女教务长,他们共有六个孩子,阿迪奇埃排行第五。阿迪奇埃在大学城恩苏卡长大,住在“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曾经住过的房子里。阿迪奇埃自幼喜爱写作,在尼日利亚大学医药专业就读期间,与同学合编杂志《指南针》,并逐渐走上创作道路。自19岁始,留学美国,2007年进入耶鲁大学攻读非洲研究硕士学位,2008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基金,并担任卫斯理大学的访问作家,2011年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级研究所深造。

1998年,年仅21岁的阿迪奇埃就已经发表了诗集《决定》及剧作《因为热爱比夫拉》,着眼点放在尼日利亚的历史与现状上。200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绕在你脖子上的那个东西》不仅关注尼日利亚人民与本国政治独裁、官员腐败做斗争的现状,还把目光投向移民海外的尼日利亚人民的生活经历。当然,三部关于故土的长篇小说——《紫芙蓉》(2003)、《半轮黄日》(2006)、《美国人》(2013)——更是奠定了阿迪奇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阿迪奇埃自幼喜爱阅读世界名家文学作品,在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方面也深受影响。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同为伊博族人的“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阿迪奇埃从小生活在阿契贝曾经执教的恩苏卡大学城,共同的生活背景使阿迪奇埃更能理解阿契贝的创作。英国《独立报》称阿契贝是“非洲最伟大的小说家”,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内丁·戈迪默说:“阿契贝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天赋,他是一位充满激情、文笔老辣、挥洒自如的伟大天才。”阿契贝创作的以尼日利亚伊博族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为题材的“尼日利亚四部曲”(《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以及1987年创作的《荒原蚁丘》可以看作是尼日利亚七十余年来的编年史,表现了对尼日利亚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阿契贝的作品展示了尼日利亚广阔的社会图景,读者也通过他细致入微的描写进一步了解尼日利亚以及非洲大陆,他第一个写出了“发自非洲人内心世界的英语小说”,他致力于发掘非洲的过去,揭示非洲过去的价值,为建立新的生活奠定基础,同时阿契贝也认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既要肯定非洲黑人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又要有客观的态度。可以说阿契贝是尼日利亚的代言人。阿迪奇埃沿着前人的路继续向前,她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非洲为背景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政治独裁、官员腐败、石油危机、通货膨胀、政局动荡、经济崩溃这些问题都曾经深刻地印记在阿迪奇埃的记忆中。她通过自己的创作,尽其所能还原尼日利亚历史,探讨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和当下的政治腐败在尼日利亚民族与部落冲突中的影响以及流亡海外的尼日利亚人民所面临的身份归属问题。阿契贝对自己的这位同族后辈也可谓是赞赏有加“,我们通常不会把智慧和刚刚出道者联系在一起,但却是有这样一位新生作家具备了古人讲故事的天赋。阿迪奇埃知道什么岌岌可危,更知道如何去做。她是无所畏惧的,否则就不会去写尼日利亚内战这样棘手的话题。阿迪奇埃初出茅庐,却几乎是完美无瑕。”阿迪奇埃也谈到,当她知道阿契贝也喜爱自己的《半轮黄日》时,自己感动得哭了一天。《华盛顿邮报》也称阿迪奇埃是“阿契贝在21世纪的传人”,书写非洲、还原非洲真实性的传统在阿迪奇埃这里得到了延续。

阿契贝在谈及自己如何走上创作之路时曾经谈到,在大学读书期間,他曾经读到约翰·康拉德和乔伊斯·卡里等人所写的有关非洲的小说,其中那些充满了殖民主义偏见,歪曲非洲黑人的形象,一笔抹杀了非洲民族悠久文化和历史,把非洲描写成“黑暗大陆”的小说作品激起了他的强烈创作愿望,他决心“用非洲人自己写的小说”来讲一讲非洲的故事,以纠正西方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消除殖民统治对非洲的影响,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恢复黑人的尊严。阿迪奇埃在TED演讲时也曾经讲到,孩童时期,她阅读的都是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儿童读物,书中的主人公都是白皮肤、蓝眼睛,儿时的自己认为像自己这样拥有巧克力肤色的人是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直到有一天读到阿契贝的作品。19岁时,阿迪奇埃到美国留学,室友对非洲的印象依旧停留在西方文学中的野蛮时代,西方人对非洲的预设心态充满施恩与怜悯之情,他们甚至把整个非洲大陆看成一个国家。尽管阿迪奇埃生活在阿契贝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他们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阿迪奇埃决心创作具有“真实的非洲感”的作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非洲。

2003年,阿迪奇埃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紫芙蓉》,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将背景定位于20世纪90年代的尼日利亚,讲述一个15岁的少女卡姆比莉与17岁的哥哥加贾的成长经历。卡姆比莉出身尼日利亚的中产阶级,父亲是富有的工厂主和狂热的天主教徒,是家庭的独裁统治者,对妻子及儿女实行严密控制,卡姆比莉和哥哥加贾变得孤僻沉默。直到有一天,尼日利亚发生政变,现任政府被推翻,父亲将他们兄妹送往姑妈家,姑妈是开明的大学教授,在与姑妈家三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卡姆比莉和加贾越来越开朗,也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渐融入到欢乐的家庭气氛中。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让兄妹俩感受到父亲的残暴与专制扭曲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小说结尾,父亲被毒杀,哥哥加贾遭陷害入狱,姑妈由于受到不公待遇携全家移居美国,面对如此变故,卡姆比莉、加贾与母亲消除彼此间的隔阂,重拾温暖的亲情。

《紫芙蓉》是一部极具象征意义的小说。“紫芙蓉”是姑妈培育的花卉,象征脱俗持久、恩爱关怀、追求平等自由,小说以“紫芙蓉”为题就表明卡姆比莉兄妹对父亲专制家长制的反抗。小说中父亲的专制统治就是当时尼日利亚社会的缩影,尽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尼日利亚就已经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多年来由于对尼日利亚丰富石油资源的觊觎,英国从未放弃对尼日利亚的控制。卡姆比莉兄妹摆脱父亲束缚、艰难的成长过程就象征着尼日利亚逐渐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过程。阿迪奇埃的这部处女作初试牛刀就已经获得满堂喝彩,这部小说入围了英国奥兰治宽带奖和约翰·卢埃林·里斯奖的提名,获得英国布克奖和美国最适合青少年读者图书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得赫斯顿/赖特遗赠奖处女作奖和英联邦作家最佳处女作奖。这些都为她第二部小说《半轮黄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013年,阿迪奇埃又发表了自己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美国人》,这部小说入选了2013年《纽约时报》评出的年度十大最佳书籍。在这部小说中,阿迪奇埃将目光转向美国的尼日利亚移民。由于尼日利亚长期的动荡局势,越来越多的尼日利亚人离开故土来到美国,美好的想象与残酷的现实再次撞击,上演着一幕幕移民悲喜剧。小说的女主人公伊菲梅鲁为了逃避尼日利亚国内严酷的军事制裁而前往美国。男主人公伊菲梅鲁的初恋情人奥宾塞被后911时代的美国所拒绝而前往英国。他们各自在异乡经历了种种波折,感受到种族问题带来的困扰。在异乡生活了13年以后,由于对故土的强烈思念伊菲梅鲁重返格拉斯,而伊菲梅鲁此行的另一目的是寻找初恋男友,而此时的奥宾塞已经为人夫,并且在新生的民主尼日利亚成为一个富人。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人惊诧不已,伊菲梅鲁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面前开始迷失。到底家乡从来都是这样,还是在她离开的13年间发生了巨变?然而,最令她不安的是,每当自己处于恐慌的状态的时候,就怎么都发不出早已熟练掌握的美式英语来。面对两种文化的交织,伊菲梅鲁始终在拷问自己身份的归属。这部小说道出了所有尼日利亚移民的恐慌与不安,作者以《美国人》为题,时刻在提醒美国人以及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思考作为一个美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尼日利亚全国共有250多个部族,其中较大的有北部的豪萨 — 富拉尼族,南部的约鲁巴族、伊博族。由于尼日利亚地形复杂破碎,加上气候湿热,热带雨林的阻挡,自古以来部族之间的交流就很少,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与宗教,长期以来各个部族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广泛的融合,民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1960年尼日利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联邦共和国。独立后,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经济发展一度良好,但是由于其国内的部族主义的存在与激烈对抗,加上各种外部政治势力对不同部族或明或暗的支持,最终导致空前惨烈的尼日利亚内战(1967年—1970年,又称比夫拉战争)。这场战争不但造成了200万~300万人的死亡和空前的饥馑,而且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消除的后遗症。这场战争导致了“医生无国界”组织的创立和全世界对非洲饥荒问题的空前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半轮黄日》就是以尼日利亚内战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尼日利亚刚刚获得独立,国内一片欣欣向荣,在恩苏卡大学城里,大学教授畅所欲言,规划着祖国的美好未来。然而,南北部民族之间的矛盾却是一触即发。

小说《半轮黄日》并没有正面描写尼日利亚内战,而是通过乌古、奥兰娜和理查德这三个生活在比夫拉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示比夫拉共和国。阿迪奇埃提及《半轮黄日》的创作时曾经谈道:“如果我们只去聆听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单一故事,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解。当我们拒绝单一的故事之时,我们将重拾一份天堂。”阿迪奇埃将三个不同阶层的小人物内战前后的经历和见闻编织成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3岁的乌古是大学教授奥登尼博的家童,来自偏远贫穷的乡村,没读过什么书却始终积极向上,不知道为什么爆发战争,只是认为比夫拉共和国是对伊博族好的,后来被比夫拉军队强征入伍,经历了严酷的战斗,最终幸存下来;奥兰娜是尼日利亚巨贾的女儿,但是她却甘愿放弃豪华的生活,只身来到恩苏卡大学城与激进的反殖民主义者大学教授奥登尼博生活在一起;英国人理查德因热爱传统的伊博 — 乌库艺术而来到尼日利亚,并深深迷恋上了奥兰娜的孪生姐姐凯内内。小说通过来自不同阶层的三个主人公全方位地展示战争的残酷以及在战争中越来越不受主观控制的命运。

出生于1977年的阿迪奇埃并不是比夫拉战争的亲历者,但作为伊博族的一员,阿迪奇埃的生活却始终离不开内战,人们在讨论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提及“内战前”“内战后”,在内战中阿迪奇埃失去了祖父和外祖父。不管是对于阿迪奇埃的家族还是对于伊博族整个民族来说,比夫拉战争是永远的伤痛,也是永远走不出的阴影。“半轮黄日”是比夫拉的象征——昏黃的太阳从未照射过这片不宁静的土地,比夫拉就像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从表面看来,比夫拉位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林立,自然条件恶劣,昏黄的太阳照射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同时,又不得不让人思考,太阳为何如此昏黄,阳光为何如此模糊不清,比夫拉又为何成为上帝遗弃的孩子,是战争,战争带给人们无法消除的创伤,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昏黄。

阿迪奇埃用英语创作这部小说,但在人物语言以及比夫拉一些景物的描写上又夹杂了许多伊博族语言,用奇特的节奏、鲜艳的色彩、新奇的伊博族语言装饰着英语,融入了浓厚的古老的伊博族气息,为非洲英语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3年3月21日,非洲人民的儿子钦努阿·阿契贝走完了83年的人生路,非洲文学的明灯就此熄灭,但是阿契贝所提倡的还原非洲真实感的创作理念不会中断,阿迪奇埃还会沿着前辈的道路继续书写非洲,继续为尼日利亚代言。

猜你喜欢
比夫尼日利亚非洲
尼日利亚项目,GOOD JOB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刑法论丛(2018年2期)2018-10-10 03:31:38
非洲鼓,打起来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尼日利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22
阿尔贡古捕鱼节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