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前些日子,在公园游玩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大约二三岁的孩子走路累了想让妈妈抱,他同所有孩子一样拦在了妈妈的面前,昂着小脸,要求妈妈抱。而这位妈妈的反应是:生气地看了他一眼,严肃地说“不抱,自己走”。只见这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摇晃着身子,搓着腿,哭喊着让妈妈抱。这位妈妈先是跟孩子嚷嚷了一顿,接着用脚踢孩子,结果孩子越哭越厉害,过了几分钟,妈妈最终妥协,无奈地抱起孩子走了。这位妈妈跟孩子折腾了半天,任何作用也没有,底线被孩子的哭闹打破。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但我相信这样的情景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储存起来:哭闹后妈妈就会同意我的要求,我的目的就可达到。我想,这位妈妈以后会经常见到孩子的哭闹场面了。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而不是在孩子哭闹后再满足孩子。
这一幕让我感触颇多,也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孩子小时候要抱的情景。当时我很坚定地告诉孩子,妈妈也很累,但是我又用商量的口吻对她说:“要不妈妈抱你一分钟,一分钟后就下来。”孩子很高兴地同意了。说实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对时间是没有多少概念的,你抱他10分钟,也可以说成是一分钟。于是,我就抱了她一会,现在回想一下也就五六分钟吧,当我说“宝贝,一分钟到了”的时候,孩子从我身上呲溜就下来了。
当然,碰到类似的这种情况,处理方式还有很多,也是因孩子而异,譬如说可以跟孩子赛跑,可以坐下休息一会再走等等,但是绝对不能在孩子哭闹后再答应他的要求,这样孩子以后就会用哭闹来要挟我们了。时常看到孩子在超市因为父母不给买东西而大哭大闹,结果父母为了“面子”,怕周围的人“围观”或最终被孩子的哭闹弄烦了,拗不过孩子就买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只要父母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哭就闹,这样爸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了。
爱孩子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实际上也是试探性的,他在哭闹的时候也是在观察大人的表情的。爱孩子并不是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要让孩子知道,要求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對于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的,哭闹也没有任何作用,父母要坚守底线。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取舍,只有懂得舍弃才能有所得到。只要我们懂得爱的智慧,智慧地爱孩子,就能塑造孩子良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