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核能早已被视为“永不枯竭的强大能源”。很多人的疑问是,既然海面上的航空母舰和海面下的潜艇可以使用核能为动力,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之间的宇宙飞船为什么不用呢?
“俄里翁”飞船: 先上火星,再上土星
1958年,通用原子动力公司向美国高级研究项目局(今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一份名为“俄里翁工程”(“俄里翁”即“猎户座”)的方案,称将建造一艘700万吨的超级飞船,利用核能为动力,几乎可以将一座小型城市送入太空。
要注意,“俄里翁”飞船使用的“核动力”准确地说应该是“核爆炸动力”。它的动力舱里储存的不是核燃料,而是一堆货真价实的小型核弹。当飞船需要动力时,宇航员就将一枚核弹从船尾放出,控制它在距飞船的特定距离上爆炸。爆炸产生的高温将蒸发掉随核弹一起抛出的氢塑胶制成的固体圆盘,将其转化为高热的等离子浆。这些等离子会在飞船尾部扩散成雪茄状,猛烈撞击飞船尾部巨大的金属推进盘,从而推动飞船高速前进。
通用原子公司为这个方案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1965年上火星,1970年上土星。”
憧憬125天往返火星
该方案打动了高级研究项目局的心,通用原子动力公司顺利启动了“俄里翁”工程。
按设计,建成后的“俄里翁”飞船将有60层楼高,外型有点像子弹头,耸立在由8个高达76米的发射塔组成的发射平台上。飞船被发射升空后,尾部每隔10秒钟就要爆炸一颗2万吨的小型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等离子流撞击在飞船尾部厚1米、直径41米的推进盘上,推动飞船加速前进。
科学家估计,由于核弹爆炸时发出的光比太阳还要亮,因此飞船发射时只能看到一团耀眼夺目的光直射云霄,包裹在这团亮光中的飞船是看不到的。同时,连续核爆产生的巨大压力,发射架周围的气体受到剧烈压缩会暂时屏蔽声音的传播。在远处安全距离观看的人眼里,包裹在亮光中的飞船完全是在无声无息中起飞,当亮光消失不見时才能听到炸雷般的巨响。
计算表明“俄里翁”飞船升空时可以携带100吨设备及食品,只需125天就能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往返飞行一次。
冷静后的选择
一系列的试验和计算表明“俄里翁”工程在技术上似乎没有明显缺陷。但随着设计的深入,“俄里翁”项目组成员越来越意识到解决辐射问题是项目继续下去的前提条件。但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时间很快到了1960年代初,曾对“俄里翁”工程表示过极大兴趣的美国军方开始动摇。与此同时,美国航空航天署也作出一个战略性决定,确定未来民用太空计划都将是非核的。“俄里翁”核动力飞船项目走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1965年,美国空军宣布终止对“俄里翁”工程的资金投入。至此,历时7年的核动力太空船计划“胎死腹中”。摘自《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