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钦 高颍
【摘 要】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失眠患者,采用針刺加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痊愈28例(46.7%),显效10例(16.7%),好转20例(33.3%),无效2例(3.3%),总有效率为96.7%。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肯定。
【关键词】 失眠;针灸;疗效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入睡困难,睡眠轻浅为主,伴有夜间醒转次数较多、早醒、多梦、醒后不适、疲乏等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失眠症患者日渐增多。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睡眠障碍,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及戒断性反应等副作用。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较多,治疗思路不尽相同。笔者以中医心神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症患者6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观察病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理疗科2012年12月~2014年9月就诊的门诊患者,男性患者16例、占26.7%,女性患者44例、占73.3%;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21岁,平均年龄(50.1±3)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2个月,平均病程(6.8±1)年。其中43例曾服用中西药物治疗。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的失眠症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引起的因素,所有病例均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两周以上。
2 治疗方法
2.1 主穴 神门、安眠、三阴交。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针刺方法:穴位消毒后,以0.25mm~40mm毫针直刺一定深度,施平补平泻法。各穴均留针30min。以上针刺方法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总结疗效。
2.2 辅穴 照海、申脉、四神聪、心俞。取穴原则:左右交叉取穴。针刺方法:穴位消毒后,四神聪以0.25mm~40mm毫针平刺入1寸,施平补平泻法;心俞以0.25mm~40mm毫针斜刺入0.5寸,施捻转补法;申脉以0.25mm~40mm毫针直刺0.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照海以0.25mm~40mm毫针直刺0.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各穴均留针30min。四神聪可留针过夜。以上针刺方法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总结疗效。
2.3 艾灸 取两个双孔灸盒,分别置于心俞、脾俞两处,于睡前艾灸20min,以局部温热发烫为度。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总结疗效。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失眠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夜间睡眠时间6h以上,入睡时间不超过1h,夜醒0~1次,醒后能再入睡,早醒消失,少梦,醒后精神充沛,白天精神活动恢复正常,随访一个月未复发者。显效:睡眠时间在6h以上,或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入睡时间不超过1h,夜醒1次,醒后能再入睡,早醒消失,少梦,白天精神疲乏感消失者。好转:睡眠时间增加2h以上,但睡眠时间不足6h,夜醒次数减少,多梦烦扰减轻,白天精神活动有好转者。无效: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3.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痊愈28例(46.7%),显效10例(16.7%),好转20例(33.3%),无效2例(3.3%),总有效率为96.7% 。
4 讨 论
中医认为,失眠与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情志不遂,肝阳扰动;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炽,心肾不交;体质虚弱,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寐不安。上述因素最终导致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于濡养、温煦、心神不安,阴蹻脉、阳蹻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而西医认为该病由于长期过度的紧张脑力劳动、强烈的思想情绪波动、久病后体质虚弱等,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相互失衡,导致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紊乱所致[3]。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针灸治疗失眠效果肯定,作用持久,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3]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