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职业传承

2014-04-29 00:44曲云
职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古籍纸张

曲云

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7号,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优雅院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就在这里办公。

上午10点,是古籍馆的开馆时间,前来参观、借阅人员进进出出,但是古籍馆却显得更加安静神秘。这里存放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物,因此其出入制度非常严格。进入古籍馆必须有层层审批,并且要准确记录进出时间。

古籍馆的善本部,有一个文献修复组,在编专业人员20名,由他们负责进行古籍修复。他们的使命是,让古籍善本中的文化记忆,再度可以触摸,继续阅读传承。那些泛黄、脆硬的纸张和斑驳的字迹,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对象。他们虽身居闹市,却仿佛置身于千百年之前。

修复组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修复古籍的大台桌,桌上摆放着电脑、纸张分析仪器、显微镜、剪刀、糨糊和各种旧纸,这是他们必备的修复工具。一册册不同年份的古籍珍贵善本,经过他们倾注心血的精心修治,件件完好无损,重新入库。

“每一次触摸到千百年之前的古籍,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激情,感觉像是在与祖先对话”,这是古籍修复人员的共同心声。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唐代的宫廷里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修復古籍的技术人员,当时只是将破损的书册用纸进行黏补或用麻线缝合。唐代以后,古籍修复借鉴书画装裱,在技术上有了一些突破。清朝末期,在1909年建立国家图书馆。到了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只有一两人,重视也不够,多数古籍都未得到很好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拨款保护和修复珍贵典籍。《赵城金藏》是新中国第一部被修复的古籍,当时从北京琉璃厂调来4位专家,还为国图专门增加了人员编制,待遇也十分优厚。1966年,《赵城金藏》全部修复完成,成为新中国古籍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国家图书馆开始了对“敦煌遗书”的大规模修复工程。确立了“整旧如旧”的古籍修复原则,开始向科学修复迈进。

然而,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中,这个平心静气、满蘸文化内涵的职业却备受冷落,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中国古籍文献目前有3000多万册,急需修复的有1000多万册,但目前全国从事修复的专业人才不足500人,其中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更是寥寥无几。古籍修复需要掌握纸张、印刷、装裱、美术、版本、历史等诸多基础知识与理论,还需要灵巧的双手和极高的鉴赏力,因为古籍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可能对其造成二次破坏。

目前,全国开设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有,首都联合职工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等。在今年10月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文化部有关领导表示,古籍保护最大的瓶颈是人才不足,今后将积极推动在高校设立古籍保护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让古籍保护工作人才辈出。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古籍纸张
倔强的纸张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