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淼 真的不能怪建筑师

2014-04-29 00:44张丹枫
女报seaside 2014年11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

张丹枫

男女问题,是男女厕所面积的问题

推开玻璃门走进来,张淼显得有些匆忙,比起原定采访时间迟到了一小时,她连忙道歉:“真不好意思,没想到今天刮台风,路上堵死了。”说话间,她顺手放下单肩手袋,另一只手捋了捋刘海处的几根湿发,动作轻柔,就如同她的声线一样。

从张淼景田的家开车到位于F518创意园的工作室,顺利的话,大概只需要30分钟。“比起北京和上海,深圳的交通还是可以的,尤其老城区这边,以前还没有多少人,在这里工作,起码不用担心塞车,也不需要等电梯。”

2007年,张淼接到F518的旧改项目,目的是将废旧的集装箱改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创意空间。“当时这里基本没有什么绿化,硬质地面只是为了工人好拉货,局部几棵树,墙上都是灰白色的釉面砖。”

环境称得上极度简朴,交通也不便,地铁尚未开通,张淼必须坐公交车到南山,再转的士,每周来回工地几次。工作强度大,同伴们纷纷退出,只有张淼孤军作战,但一段时间后,张淼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到了这里之后,似乎温度都降下来了,步调也降下来,那时刚开始填海,我就看着海被慢慢填了起来,2008年我把工作室搬到这里,本来打算简单弄一弄,项目做完就走,但待了半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不适应市区的生活了。”

本性上,张淼并不是一个懒散的人。2000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北京一家建筑事务所当新晋设计师,两个月后她决定来深圳发展,花了3年的时间,从“绘图、跟投标”逐步攀升到项目负责人,她参与过许多商业项目的设计,比方说文化广场、博物馆、酒店、创意园……但真正改变她对建筑的看法,还是前岸酒店和F518创意园。

“刚毕业的时候我追求构图精美,但时间久了,我对人和建筑有了不同的看法,每个行业的人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建筑师和艺术家,我们都通过一些有张力的作品唤醒大家对生活的热爱。”

女报×张淼

女报Seaside=S 张淼=张

S:听说这几年你的心态有些改变?

张:以前总觉得,这个楼是我设计的,我只要对这个楼负责,对开发商负责,对这个项目负责,近几年我发现,更多的城市问题,是应该地对居住者负责。其实当我们在做一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它的外观,而是我盖这么一栋楼,大概需要多少面积、解决多少人的就业率、用多少水、水压是多少、供多少电、每天这一栋楼几百户排放的垃圾是多少……

S:打住,怎么就谈到就业率了,我们不是财经杂志啊,你是从什么时候产生这种想法的?

张:大概是2007年我开始做F518旧改项目的时候吧,当时我毕业了大概7年,在那之前,我觉得设计师最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应该就是一个华丽的作品,然后你在这个作品里实现了一个什么理念,你可以拿它去侃侃而谈,但越是这个时候,人越慢慢走向一个误区,对美的苛刻,让人忽略了建筑的很多功能。

S:照你这么说,所有建筑师都应该操这个心?

张: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其实学建筑的和学医科的没什么区别,本科同样读五年,一般人前四年要学30多门课,我们要学60多门课,摄影、电影鉴赏、绘画、音乐、家居设计,心理学这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不关心社会问题,不用我们的建筑去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就只是一个工程师,只是学会了一个技能,只是盖了一栋房子,没有解决到房子所带来的问题。

S:谈社会责任貌似有点沉重,其实我比较关心“男女问题”,尤其是男女厕所面积的问题,为什么建筑师不把女厕的面积设计得大一点呢?

张:这真不能怪建筑师,如果你看过图则的话,你会发现卫生间的面积比你在商场看见的还要小一半。主要是开发商不愿意丧失他的商业面积。其次也要考虑到一个有序和无序的问题。比如在日本,人口密度也很高,但是上厕所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等候太长时间,学会尊重别人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S:你平时也喜欢逛商场吗?顺便考察一下别人的作品什么的。

张:也会去逛啊,比方说昨天我去益田假日广场吃饭,突然就有一个感触,我身处的那个商场,里面所有的品牌,所有的食物,超市里所有的东西,放在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间广场,全都是一样的。

S:这有什么不好?

张:物质在极大丰富的时候,提供便捷只是满足人“有和没有”的需要,但人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精神上的需求,我们需要享受不同的气候,不同物产,享受那些只有当地才有的东西。而且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之后,需求也变得不同了,以前你带着一个小孩去商场,没有地方接开水,也没有地方给小孩换尿布,小孩就得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身体。其实小孩从一开始就有隐私意识,只是因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剥夺了这个权利。但现在好了很多,商场的母婴室里有温奶器,还有震动摇篮,变得更加人性化。我一直觉得,生活应该向人性化、个性化发展。

天马行空、天真烂漫的客户很多

在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张淼都极少快速简洁地回答问题,她喜欢举例子,喜欢从大环境入手,分析每件事的前因后果。这也许与她脑袋中的知识构造有关,她需要足够的理性,去应对那些天马行空、天真烂漫的客户。

“我曾经有一个艺术家客户,他的想法比我还要前卫,他说他想要一个纯粹的没有窗户的展览厅,这个想法还得到他所有艺术家朋友的支持,他打算自己制造光线,但我跟他说,这样的话你的墙壁会发霉,你的防潮没办法做,通风不符合指标,就算有中央空调,也解决不了紫外线的问题,一定要有阳光进来杀菌。他是那种特别感性的人,头脑风暴的时候,只要看到漂亮图案,他就微信我,说我要这个,从来不会计算成本,有一天趁我不在,他让工人提前把屋顶给拆了,打算做一个可以看到游泳池的屋顶,但他的房屋结构根本不允许。我和他一直对抗,终于有一天,他要打烂一面墙,我说不可以,那面墙上有一条梁,打烂的话会掉下来。他不相信。结果那天晚上十点钟左右,他给我打电话,说工人真的敲到了一条梁,他说你一定要帮我完成这个项目,从现在开始我所有意见都听你的。”这种事情张淼经历过太多,不同的是,换了一个客户,或者换了一个地方。

小时候张淼喜欢绘画。80年代住在北方的四合院里面,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家装。她的父亲喜欢在空闲的时候,用油漆把旧桌子旧板凳油一油,把废弃的物料重新利用,制作出一件新的家具。然后张淼就在家具上画出各种装饰。有一年夏天,四合院的保险丝跳闸了,负责维修的父亲正好去了学校监督晚自习,年纪轻轻的张淼搬着小板凳独自把电闸修好,“我从小动手能力就特别强,我喜欢折纸和做衣服,我还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服装设计师。”

S:世界各地这么多建筑,真正能在历史里面存留下来的很少,你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张:我个人并不觉得某一个流派或者风格会跟历史存留发生关系,直接决定它的应该是你在一个建筑里面看到什么,你走进去之后会回到那个年代,你会感觉到设计师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的一些想法,不管它是哥特的、巴洛克的、还是古罗马的……

S:你说的这些感悟,普通人也能感受到?

张:可以的,只是你在了解这个背景之后,会更加容易感受到而已。实际上我们目前比较缺失的一个教育是“美育”,外国的学生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美术展,歌剧什么的,所以他们会很容易地看懂这个东西。

S:你的设计灵感一般来自什么地方?美术展?歌剧?

张:我一直在想,到底你们说的那个灵感和我所理解的灵感是不是一回事?我想大概不是一回事,你们想问的是设计的idea是怎么出来的,而实际上灵感这个东西不是你做某个项目的时候突然产生的,灵感是当你在听到、闻到、看到某一个时空或者状态的时候出现的,是一个花火的东西,不断小灵感的碰撞,你会对你的观点和意识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状态。而创意,是这些平时的小灵感集思而成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不需要灵感,但他需要很多的临床经验,他会在做完手术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不用另外一个流程或者另一个方法来完成这个手术呢,他是一直带着这种灵感去思考的。

S:作为一名建筑师,你认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

张:我觉得家可以住在远一点的地方,房子不要让开发商全部做完,精装修、样板间什么的,让他们把结构做好,接水接电,就不要再管了,剩下来的也不需要特别委托家装公司,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画家和音乐家的家肯定不一样,音乐家需要有个琴,房子里就得有摆弹钢琴的地方,他的墙要有吸声的处理,但是画家需要的光线非常柔和,环境要非常安静,个性化的东西保留下来,就是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S: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生活家吗?

张:第一个需要具备的就是热爱生活,对生活有特别高的热情,对新鲜的东西,比方说下雨啊,花开啊,或者小虫子啊,都会有感知: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技能,生存技能和美化生活的技能,例如在野外,我不一定要奢华的旅游,但我能就地取材,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S:你想过50年或者100年后,你的建筑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张:我没有具体想过这个问题,但在不同城市做完的建筑,我下次再到那个城市一定会再看,就像是产品的售后服务,卖出去之后,你要看人家怎么用。有一天我到外面吃饭,回来过马路等红灯,在我前面有几个人拿出手机,远远地拍着前岸酒店,我刚好在后面看,那种感觉,就像电影上映了,导演躲在观众席里看别人的反应,感觉挺好的。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乔伊想当建筑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小小建筑师
当建筑师
听,建筑在诉说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