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古斯丁美学思想

2014-04-29 01:36:17解玲洁郑思莹
商业2.0 2014年12期
关键词:奥古斯丁实体美学

解玲洁 郑思莹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奥古斯丁认为,美即是整体,上帝是美的本体,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丑是因为没有放到美的整体之中,丑是美的缺乏,实体的丑是不存在的。奥古斯丁的生存美学给人类生存昭示了方向,他不仅指出了人类现实生存中普遍的苦难现状,而且还指示了一条解脱困苦生命的路途,这条道路即是信仰上帝之途。

关键词:奥古斯丁;美学;丑;实体

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他也是西方基督教美学的创立者。他将重理性的古希腊罗马传统和重信仰的犹太教及基督教文化结合为一体,奠定了新柏拉图主义和神学交融的中世纪思想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对美学作了深入的思考,不仅丰富了中世纪美学,对后世美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上帝是美的本体

关于美的本体问题,柏拉图首先提出了“美本身”,美是理念,所有其他的美都是对美本身的分有和模仿。基督教思想家们则认为。美的本体就是造物主本身。这种观念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奥古斯丁对此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奥古斯丁最初对美的认识是受新柏拉图学派和摩尼教的影响,他在《论美与适宜》中把事物本身的和谐称为美,把事物之间的和谐称为适宜,详细区分了美与适宜。但在他皈依基督之后,他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的本身,一切物质世界的美都来源于上帝。他在《忏悔录》中说:“天主是美善的,天主的美善远远超越受造之物。美善的天主创造美善的事物,天主包容、充塞着受造之物。”奥古斯丁把上帝作为美的本体或本源,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上帝是美的存在本身。一切事物的美都只是美的显现,只有上帝的美才可以称之为美的本身。第二,上帝是美的范型。上帝是美的观照者,上帝永远在反省自己,上帝需要由一向多的转化,将自身的美在多样化的物质存在中彰显出来,这是上帝的本质决定的,不出自任何外在的需要。第三,上帝是美的创造者。上帝的本质就是创造,创造了世界及美,美是与世界一同诞生的,并与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善结为一体。世界的美,无论有生命或无生命、有理性或无理性的美,都有共同的本源。人仅仅是受造的美,人不能创造美,因此,从本质上说人不是自觉的审美主体。总之,上帝是美的本体就意味着美的本身、美的理念、美的创造三者不可分割。

二、艺术论

(一)艺术与审美

奥古斯丁在其早年曾十分痴迷于古典艺术,他在《忏悔录》中曾说他因为读了荷马和维吉尔的诗歌及当时的戏剧而悔恨不已,他认为“我童年时爱这种荒诞不经的文字过于有用的知识,真是罪过。”因此,虽说总体而言奥古斯丁的艺术论是基督教式的,但是基于其对艺术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之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由于他认为和谐即是美,所以绘画的功能是为了达到和谐,是为了创造美,并不是模仿和想象。由此,他将艺术与审美的概念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创见。奥古斯丁对艺术中想象的排斥,多少类似西方传统文明中对理性知识的推崇。

(二)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

奥古斯丁的美学是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的。基督教神学是柏拉图的理念说、普洛丁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流溢说和基督教教义互相结合的产物,是由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来世报应说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宗教思想体系。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有极大的差异。第一,神或上帝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只是抽象的“太一”,而在奥古斯丁那里变成了“三位一体”,它具有圣父、圣子、圣灵,成为有意志、有情感、有智慧的人格化的神。第二,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存在太一、心智与灵魂是三个层次,太一作为美的本体是绝对超然的、恒定静一的。而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存在、智慧、灵魂的统一体,既是美的本体,又是美的最高理念与创造的本源。第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太一虽然至善至美,但不屑于为外事外物操心,世界和它的美只是它无意识地“流溢”的结果。奥古斯丁则认为世界不是太一的流溢,而是至善、至美、至能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和创造的。这些都充分说明奥古斯丁已经把哲学和美学纳入到神学的范畴。正是由于奥古斯丁的美学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所以它的美学对象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而是上帝的至美。奥古斯丁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美学理论对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是现代美学意识的一个源头:如他用上帝来界定绝对美的概念,即把神学和古典哲学合流的新柏拉图主义最终锁定在基督教框架中,正预示了后来康德美学的诞生。再如他认为审美不在于对外物美的欣赏,而在于寻求外物形象中神秘的数,不在于对经验、思想和感情的观照和体验,而在于凭灵魂去发现心灵的主宰——上帝,以及惟有上帝的大美可以给人清纯无欲的愉悦等观点,也预示了康德主张的不夹杂利害关系的纯美形式和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还有他所说的艺术起源于理性,艺术的思想皈依理性的灵魂,乃是19世纪末欧洲美学思想中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先驱。他的艺术应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创作,而且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都有影响,就连西方现代派某些美学理论中也有它的痕迹。

(三)关于恶的观点

原罪观念是奥古斯丁基督教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他对自我与上帝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在他看来,人类的始祖违背训诫偷吃知识树上的果子,目的在于能够像上帝那样控制自己,按照人而不是上帝生活。结果,作为对原罪的惩罚,上帝则将初人交给了他们自己。然而,被交给自己的人不但无法控制自己,反而陷入了身体反抗灵魂的自我分裂,在死亡与肉欲的处境下不断丧失自我、接近虚无。换言之,初人出于对上帝的模仿而犯下原罪,本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存在,最终却招致了存在的沉沦。人能够因亲近上帝而被光照,但人毕竟不是光,无法拥有光的“本性”。正如奥古斯丁的皈依经验所揭示的,灵魂的回归和上升之路,不仅包括从外物回到自我的环节,更包括从自我跳向上帝的环节。自然意义上的自我,只不过是人从外物过渡到上帝的一个点,而不是人可以一直存在于其中的一个位置。初人的堕落表明,一旦试图从自身出发提升自然本性,人就会朝向虚无,就会变得“缺失”。“缺失”不等于“不存在”,而是指趋向不存在的处境:“不是已经成为虚无,而是接近虚无。“接近虚无”,意味着永远处于朝向虚无、喪失存在的境地。可见,人性的提升不是成全自然本性,而是走出自然本性。而在奥古斯丁看来,一切从自身出发提升自然本性的行为,都将是存在的“沉沦”。因此,在服从德性背后隐藏着奥古斯丁的存在辩证法:“提升自己的心是好事;但是不能向自己提升,因为那是骄傲,而应该向主提升,这是服从,只有谦卑才能做到。”人的真正自我不是自己,而是创造主上帝,所以,若要获得真正的自我,一个人就要离开“自己”。关于这一点,奥古斯丁用近乎矛盾的修辞说道:“逃避你自己,以便抵达造你的那一位,因为你要通过逃避自己来追随自己,通过追随自己来亲近造你的那一位的存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创作,而且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都有影响,就连西方现代派某些美学理论中也有它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

[2]奥古斯丁,王晓朝译,《上帝之城》,人民出版社,2006年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

解玲洁(1990.11-),女,内蒙古锡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郑思莹(1989.01-),女,山东淄博人,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奥古斯丁实体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漫画
读书(2020年7期)2020-07-09 03:46:11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浅析奥古斯丁的原罪论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