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探究

2014-04-29 01:36:17多杰尖措
商业2.0 2014年12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积极作用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藏传佛教的普世思想与慈悲心的思想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为引导藏传佛教走上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道路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就藏传佛教的内涵和与和谐理念解读作为切入,探析了和谐社会下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藏传佛教;积极作用

藏传佛教涵盖了小乘、大乘和密乘佛教的思想和修学方法,是内容完善的佛学体系,它的成就一方面表现在宗教上的众生解脱;另一方面表现在稳定人心,促进家庭的与社会的和睦上。藏传佛教中蕴含着丰富可资利用于当前社会环境的思想和方法。

一、藏传佛教的内涵和和谐理念

(一)藏传佛教的内涵解读

米拉日巴是西藏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则是藏传佛教内涵最好的展现。在桑杰坚赞著的《米拉日巴传》中描述了米拉日巴一生坎坷的经历。讲述了米拉日巴家世为咒师觉塞,后来由于叔父和姑母压迫受尽人间饥寒;为报仇雪恨,他放咒施雹杀死仇家。事后米拉日巴却产生厌世出离之心,为忏悔杀人罪行转信佛教。为了得到玛尔巴译师的传授,经历过种种凡人难以承受的苦行折磨,在6年时间里服事劳役、修建雕房,最终得以皈依玛尔巴。米拉日巴曾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苦修行而得成就。”正是这一点,使得西藏人认为他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普通人都能效仿的对象。米拉日巴体现了藏传佛教四摄六度的思想精髓,即在布施能中去掉人的悭吝贪欲;在持戒中免于违规犯法;忍辱的过程即能去掉嗔恨和暴力;不断的精进能克服人的懒惰;禅定能排解人的精神不定;般若能去除掉人的愚昧和无知。

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观待生死,从贪婪的“我要”转变为慈悲的“我给”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该有的作为,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圆满的佛果。在藏族人看来,死是生命的最后一次布施,如同“磕长头”的修行方式;双手合掌表示礼敬三宝;触碰头顶、喉间与胸前分别代表以身语三门顶礼、供养并皈依三宝。同时心中观想身体如三千大世界的微尘布施与众生。

(二) 藏传佛教的和谐理念解读

生命平等是和谐理念存在的基础。藏传佛教要求僧众心性善良,抱有众生一体平等的生命观。藏传佛教认为自身的“我”与众生一体就应该相互爱护,不得相残。因此,藏语中常用“央”这个词表示生命力,表示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周围某个动物或植物的生命相联系。

规则秩序是和谐理念实施的保障。藏传佛教强调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意识、人世间的一切法则和秩序都是佛法,并要求教徒在道德实践中行善戒恶,并制定了十善业道和各种戒律。藏传佛教强调人与生俱来的苦,鼓励人们从精神世界的信仰中追求内心的平静。正是这种原因,极大程度上化解了藏族人民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更愿意安于现状忍辱无争的生活。

普世思想是和谐理念的核心。藏传佛教教义的核心是普度众生,视一切有情众生为自己的父母,以大慈大悲之心去普渡受苦受难的众生。作为信佛的僧众应不为钱财所累,将终视他人利益于自我利益之上作为精神上的最高追求目标。

二、藏传佛教与和谐社会的背景

(一)藏传佛教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近年来,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宗教信仰者将不仅仅局限于关注从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更加注重宗教道德对自身思维的净化。藏传佛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藏传佛教戒律众多,任何不敬都将受到公众的指责,教义对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有着严格的规定。虽然宗教的出发点与社会主义道德不同, 但教义要求信众树立崇尚和平、追求人与自然等积极的宗教观对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十分吻合。

藏传佛教教义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对代表社会不安定因素的贪、嗔、痴有独到深刻的理解。所谓的痴,是指的是不会区分善恶的一种愚昧状态。例如有些人缺乏法律意识,犯下违法乱纪的罪行;僧人参不透佛法,将做出很多违背戒律之事。所谓的嗔指的是一种经常想伤害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恐怖极端分子,内心则是充满了嗔,对世界和平和安定团结、和谐局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破坏。贪则指的是对财富等抱着一种欲望的状态。教义中要求僧侣严格遵循戒律,并十分强调只有加强道德行为修养,才有益于修行及身心健康。

(二)藏传佛教促进社会和谐的背景

在藏区,佛教寺院往往是社会活动的中心。人们劳动时唱佛赞,休息时在读经或转经。藏族群众大多乐善好施、淳厚质朴,养殖与开垦相较汉地而言较少,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一些藏区人民还会将多余的钱财都捐给了佛事和寺院。人们将广积佛德,求得佛报与解脱最为最终的精神目標。

在民主改革以后, 藏传佛教逐渐走上了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向。人们在宗教活动中更注重宣传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政策, 努力将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宗教信仰相结合。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藏传佛教要兼顾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教导信教群众提高警惕, 抵制国外分裂势力的渗透,要立场坚定,为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三、 和谐社会下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

(一) 促进政治和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藏族作为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藏传佛教伦理已不仅仅是宗教徒的行为准则,也早已成为了藏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中普世思想与利他意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少数分裂分子企图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然而这与藏传佛教中崇尚和平的观念背道而驰,必将被人们嗤之以鼻,因此,藏传佛教是政治和谐的重要保障。

(二) 稳固经济发展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过去寺院是藏族社会惟一的教育机构,寺院依靠藏传佛教严格的教规戒律体系和学经修行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佛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对藏族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藏传佛教群体成员来自多地域、多阶层、多行业,社会文化背景与教育层次各不相同。藏传佛教特有的包容性使得不同信息得到交流与互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丰富地域的社会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交流,从而打破了自给自养的封闭的藏族社会结构,对生产力的解放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弘扬道德规范

藏传佛教有许多清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道德规范,其中最基本的如十善法、五戒等。十善与五戒提出了一个和谐社会中做人的基本底线,是弘扬藏传佛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也在倡导和谐理念和弘扬道德规范的强大理论基础。

(四)促进文化和谐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藏传佛教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藏族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藏传佛教宗教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等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对藏族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使得宗教文化的传播方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真正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互通。

四、结束语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为藏传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藏传佛教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辩证思想、利他思想、平等思想、伦理思想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尔盖·桑木旦.藏传佛教因明学入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 .

[2]叶小文.为社会和谐做贡献为世界和平放光明[J].中国宗教,2005,5..

[3]多识仁波切.活佛说佛[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4]才华加.藏传佛教的心灵净化与引导功能—从五戒十善与出离心谈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多杰尖措(1985—),男,藏族,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人,宗教学硕士,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宗教学专业,研究方向:藏传佛教经典研究。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积极作用和谐社会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3:33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浅谈在职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数码版画课程对版画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浅谈雾霾与经济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8:25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