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古开新不曲身,八锋秀骨度来人

2014-04-29 08:06郑然
东方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虞世南褚遂良枯树

郑然

《枯树赋》是北周诗人庾信的文学作品,传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曾书录此文,并有刻本传世。全帖44行,共467字,行书,拓本长26.5厘米,宽15.1厘米,墨迹不传,刻本以明代“王世贞本”为最,其次则清代周于礼《听雨轩贴》所刻。《听雨楼帖》、《玉烟堂帖》、《戏鸿堂帖》、《邻苏园帖》等均收入,墨迹著录于《宣和书谱》,明王世贞等所见的已是钩填本,现有元代赵孟頫有墨迹临本、明代董其昌墨迹临本传世。

褚遂良,字登善。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卒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六五九)。杭州钱塘人,一作河南阳翟人。历官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中书令等,封河南县公,进郡公,人称“褚河南”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褚遂良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书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等。本文著重讨论与他有关的《枯树赋》。

一、书出谁手

《枯树赋》末尾没有明确的作者题款,于是《枯树赋》到底书出谁手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认为作者为燕国公于志宁,有人认为是米芾所书,还有人认为是学褚者所为。但从文献线索、碑帖风格、史实背景等方面来看,本文更倾向于认为作者为褚遂良本人,原因如下。

(一)《枯树赋》末行记有“贞观四年十月八日为燕国公书”,从语义上理解,“为燕国公书”应是为(wèi)燕国公书写,而不是由燕国公本人所书。且古人题款没有“为(wéi)我自书”的语词表达习惯,故此处“为”字应读为(wèi),表示给别人书写,因此可以排除作者为燕国公于志宁的可能。

(二)在《枯树赋》版本争议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是米芾所书,虽然米芾受褚遂良影响较大,但二者对比来看,还是有如下明显区别:

1、从用笔方面来说,褚遂良在书写长横时,起笔除了使用常见的笔锋向右倾斜切笔,还会用到垂直切笔和向左倾斜切笔,行笔过程中笔锋微微提起,且中段向上有一个微小的弧度。而在米芾的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横的书写基本都是向右倾斜的切笔,且切笔较重,倾斜角度较褚书更大,在其尺牍作品中也有向左倾斜切笔的横,但大多数为承接上一笔的连接处的起势,而并非单独起笔的横画,且中段无提笔痕迹,也没有向上微小的弧度。这在褚遂良的作品中中是很难见到的。

2、在结字方面,褚遂良书风较为舒展飘逸,中宫较松,而相比较之下米芾书写风格则大为不同,在处理字形结构时一般中宫收缩的很紧,多数为内掖形式呈现。另外,《枯树赋》通篇没有连写的情况,单字内部连写的情况也比较少。

3、在章法布局中,《枯树赋》虽然表现出来了左右倚侧的状态,但是向右倾斜角度很小。而米芾则不同,在其与褚遂良《枯树赋》风格相近的《呈事帖》中,屡见右倾之字,倾斜角度较《枯树赋》也更大。而在其尺牍作品中,虽然大幅倚侧现象并不普遍,但其书写风格已与褚遂良相去甚远,提按较褚书更为明显,字形变化也更加多样。如图所示:

(三)褚遂良对后世影响很大,于是有人认为是学褚之人所为。笔者认为其可能性虽有,但是不大。一般而言,若由学褚者仿作褚书的话,为了让人一看便知,会多以成熟时期的褚体风格进行书写或作伪。而本帖仅有褚体个性化用笔结字的一些萌芽阶段特征,并不是大家公认的褚体风貌,如此则冒充褚字的目的很难达到。

从本帖落款的时间来看,贞观四年,于志宁已经封为燕国公,与褚遂良之父当年同为李世民的“十八学士”成员,年轻的褚遂良为这位前辈书赋很有可能。

(四)作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地位,所以能为其书赋者也应该是有相当书写水准的人。下面我们用《枯树赋》和褚遂良同时期书法大家的作品相比,无论是用笔细节还是结字方式都有明显区别。对褚遂良书法风格影响最大的两位书家是欧阳询和虞世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行书

(五)风格与褚遂良差异较大。欧阳询《卜商帖》的用笔厚重古朴,起笔一般重切入纸,笔画沉稳有力,起笔、转折部分十分厚重,以块状形式呈现,追求二王笔法的痕迹较重。结字较为紧凑,字势明显右倾。整幅作品法度较为严谨,风貌十分古朴。虞世南在这个时期(贞观初期)对褚遂良有较大影响,在《枯树赋》中,字形结构受其影响,有些字形偏长,平和安静。但从其风格对比来看,还是差别很大,《枯树赋》通过长横、竖钩等一些小笔画的弧度变化,让整幅作品在合乎法度的情况下又不缺乏灵动活泼的态势,这在虞世南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由此我们可以排除同时期其他名家所书的可能。

(六)《雁塔圣教序》已经表现出了成熟的“褚体”风格,我们将《枯树赋》与《雁塔圣教序》仔细观照,发现个别用笔、结字相关度很大。除了之前提过的特有的起笔方式后来在《雁塔圣教序》中也有所体现,包围结构左侧短竖和独体字中短竖的书写方式也是后来“褚体”里特有的:直入起笔,笔锋向右倾斜侧切,顺势向左转,调整笔锋,中锋继续行笔,完成其特有的短竖书写。竖钩的形态也影响到成熟褚体的风格,中段细劲挺拔,一部分还带有内掖态势,给人以刚劲灵动之感。其实在《枯树赋》中,我们借助辅助线的分析和比较,会发现其整字的结字方法与风格也与《雁塔圣教序》的较为一致。由此可见,此赋为褚遂良所书可能性很大。

如图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各种可能性的一一排除,以及与褚遂良自己的碑帖相观照,种种证据更倾向于为褚遂良所书。其实对于褚遂良的《枯树赋》前人也多有评述。苏颂云:“余按徐浩《书品》云:中宗时,中书令宗楚客恩幸用事,尝赐二王真迹二十轴,因制为十二屏,以褚遂良枯树赋为脚。大会群贤,张以示之,薛稷、崔湜辈见之,皆废食叹息。验此赋,河南书明矣。观其笔力遒媚,逼迫二王,非河南不能为也。”宋陈藻跋:“褚登善书用隶法,结体方严,《枯树赋》稍变,乃容于法度之中。”[1]从中可知,确实流传有褚遂良《枯树赋》的墨迹作品,并被前人所知,评价颇高。由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枯树赋》与褚遂良的对应关系。

二、作品赏析

《枯树赋》是褚遂良早期作品,这时成熟的“褚体”风格尚未形成,可以看出受前人影响较大,本文从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用笔上,灵动秀美,外柔内刚。褚遂良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随史陵学书,稍长便受父亲的朋友欧阳询和虞世南的影响,五德四年(621年)四月,虞世南、欧阳询与褚遂良同朝为官,这个过程中受虞世南影响较大。而此帖书于贞观四年(630年)此时处于褚遂良与虞世南同朝为官时期,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褚遂良对虞世南笔法的继承,轻松典雅,这也得益于虞世南对魏晋笔法的传承。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提到:“褚河南《临枯树赋》墨迹,劲秀飞动,画中有骨,笔外传神。自董华亭以为瑶台婵娟,不胜绮靡,后之学褚者遂从软媚求之。”[2]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刻本,但依旧可以看出用笔轻松自然,秀美刚劲。起笔形态多样,长横多有向上的弧度,转折处圆中蓄方,其短竖的书写方法尤为独特,姿态颇有趣味。竖钩的形态也可窥见日后成熟褚体的影子,给人灵动之感,行笔过程秀劲挺拔,流动性强。

结构上,通过对单字字形的边框使用,使得连续线段连接出单字多边形,从图一可以发现,大部分单字多边形为五个边以上,极少数有四边形甚至更少的,由此可以看出,单字与外部空间接触面较多,单字外部轮廓较为外放,单字内部空间相对内敛。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过:“由于书写时手部动作的特点,大部分带弧度的点,画圆心都指向外接多边形内部,可以说大部分点画都以凹面指向单字内部、以凸面指向外部,这无疑加强了内部空间的收敛性。”[3]接下来我们对单字进行详细放大分析,可以看出单字上下、左右面的笔画在行笔过程中会有形成凹面的弧度,增强其内掖之势,但在四个角上会有形成凸面的笔画,如图二中“匠”字侧面的短竖和底部的长横都形成一个凹面,而短竖的起笔,顶部横的收笔,底部长横的起笔都形成一个凸面,增强收放对比,更加突出其内敛体势。整体来看部分字形体势纵长,隐隐有欧书的影子,部分字结体相对方正,体现了褚遂良自己的追求以及对前人的融合。

章法上,行距适中,布局相对匀称,虽然左右倾侧,但倾斜幅度很小,单字轴线倾斜度一般不超过5度,并以接近垂线者居多,只有个别字倚侧幅度较大,多存在于奇异连接处(我们将上下字轴线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偏移较大的现象称为奇异连接)[4],且两字组合形式较多,后面两字呼应,倚侧方向相反,以保证行气不断。如图四中第二行最后四字,“卧”、“顿”二字向左倚侧幅度较大,“顿”字处出现奇异连接,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轴线,左面“屯”承接上面的“卧”字,使摆动幅度加大,后面“山”、“要”二字与前者呼应,向右倾斜,保持行气贯通。单字轴线吻接良好,因此行轴线呈连续的折线,在保持行轴线流畅的前提下,多处出现奇异连接,如图三中正文第一行第二个字“仲”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轴线,成为前后二者相互连接的纽带。通过使用这种“偏旁承接上字、部分代替整体”的奇异连接的方法,使行轴线有了明显的节奏变化,造成了视觉上的波动变化,也同时保证了作品的连贯性。这体现了褚遂良对轴线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和变化控制能力,也体现了他对章法丰富的向往和追求。正是章法的丰富变化,才使得作品通篇可以呈现出活泼、典雅之感。

三、度人布法

这件作品中,虽然有很多地方是融合了前人的东西,但是还是处处表现了褚遂良的个人追求,从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出成熟“褚体”的影子,对后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人认为是米芾所临,这也恰恰说明了米芾在行书上受褚遂良影响很大,从米芾的学书经历看,他自己也有过多次评述。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后见柳而慕结紧,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自叙帖》,宋拓《群玉堂帖》)

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学书时极为欣赏褚书并学习时间最久,因而受其影响也应该最为深远。《吴江舟中诗帖》(图五)约书于元丰五年(1082),作品点画结构与《枯树赋》比较接近。因为学褚的目的是要克服“印板排算”的学欧之气,所以矫枉过正,特别强调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结体左右摇曳,字形大小变化,小的一行四字,大的一行一字,参差错落,反差极大。[5]

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也临习过褚遂良的《枯树赋》并有墨迹传世,由此可见,《枯树赋》对后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者《枯树赋》临本末尾,分别记有“大德三年九月二日,吴兴赵孟頫临”、“贞观四年十月八日为燕国公书,丙寅正月晦书,其昌”,虽然其书写风格已与褚遂良《枯树赋》相差较多,尤其是董其昌临写的《枯树赋》,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笔法,但从题款来看,应为二者对褚遂良《枯树赋》的临本,而不是其本人對庾信《枯树赋》文章的抄写,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也可说明褚遂良《枯树赋》对后世影响深远。

《枯树赋》局部 《枯树赋》局部

《枯树赋》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行书代表作之一,是褚遂良早期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后世对其评价颇高,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其版本、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褚遂良作为“初唐四大家”其楷书作品多被人所知,传世行书作品虽然不多,依旧值得一观。从《枯树赋》中我们可以看到褚遂良对书法的追求,无论是从用笔、结体还是章法上,都有其对前人的继承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充分表现了褚遂良驾驭毛笔的卓越才能,值得后人学习思考。

参考文献:

[1]乙庄《中国书法家全集·褚遂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2]乙庄《中国书法家全集·褚遂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4]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7页至第101页。

[5]沃兴华《米芾书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猜你喜欢
虞世南褚遂良枯树
枯树的耳朵
枯木与藤蔓
春夜
褚遂良出新树规范
咏萤火
枯树
历史
褚遂良与褚书
摄影作品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