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主持人:王樱花
成员:包宝花 萨如拉 关旺柱 白斯古楞 乌菊花
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子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蒙授初中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研究》是2009年10月由我校化学教研组和信息技术教研组部分教师联合承担的历时两年(2009、10月—2011、10月)的课题。2012、3月圆满顺利的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鉴定验收,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他们以“填补了自治区蒙古语教学中的一项空白”来评价我们的这项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下,师生共同面临着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程将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给新课程输入了新的鲜血液,同时也给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5年9月内蒙古地区蒙语授课学校初中开始实施了新课程。新课程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三)蒙语授课学校资源短缺的需要
我们在2005年—2007年间对全区15所蒙语授课学校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一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结果,教师普遍认为实施新课程难度较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课程资源的短缺,尤其是蒙语课程资源极度匮乏。
二、研究目的
1、通过两年的研究,构建信息技术与蒙授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2、通过整合教学的课堂实践研究,有效的更新师生教与学的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以便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策略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重点是信息技术与课堂视频演示实验开发整合。主体是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整合的实验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紧扣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有关设计到化学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基本点,进行整合、制作蒙授初中化学《课堂视频演示实验》。
四、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实验资料收集分类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制定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目标。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教师参加的讨论会,制定了课题方案,并利用两周时间征求大家意见,明确了课题目标。
2、根据各位教师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经验,对新教材实验内容进行筛查、选定了10个实验确定制作自行设计实验。
从中央电化教育馆出的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1-4张近80个实验)光盘中选材编辑拟定成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以每个单元为模块的《兴趣实验》《课堂演示实验》两部分共45个实验。
(二)编辑制作阶段(2009年11月 —2010年7月)
1、分解任务,明确责任:
拟定好的实验课题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即选材、收集由化学教研组共同承担。
2、自行实验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实验基本操作这一块自行设计了10个实验,实验操作、配音由化学组老师负责。
3、信息技术手段处理由信息技术教研组老师负责完成,具体分工作是摄像、录制等。
4、课题实施流程图:
5. 开发制作视频演示实验课程资源:
(1)根据初中化学新课程内容和几年来课堂教学当中的实际需要,我们将自行设计了10项演示实验,并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药品、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的录像、配音制作等。
(2)中央电化教育音响出版社出的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1- 4张光盘中选择45项演示实验 进行文字翻译、配音、剪辑制作等等。
(3)再根据课堂实验需要从网络上下载3项演示实验。
(4)把汉编语言文字译成蒙编语言文字,使之成为无障碍地直接用于蒙语授课学校课堂教学中。
例举几个案例:
(1)《S在O2气中的燃烧》实验教师在课堂实际操作演示时往往后排学生很难看到S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而且教师操作过程必须一定要严谨,不然产生的SO2(有毒气体)还会在教室中散发,造成教师和前排学生的中毒。
(2)《铁钉生锈过程》的实验如果教师实际操作历时一周才能显现实验结果,而且整个过程学生无法跟蹤观察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这项耗时一周的反应过程却变得几分钟就能出结果,而且实验真实又直观。
(3)《H2和O2混合气体的爆炸》、《CO还原Fe2O3》等演示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危险,而且教师的实验准备过程也耗时长,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即省时又起到很好的课堂实验效果。
(4)《水的净化》实验通过调节反应进程使学生清晰的观察到水的净化过程。
(5)《Hg(NO)2破坏Al表面的氧化膜》的实验,利用录像控制和放大了反应过程,其实就是把微观物质宏观化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物质变化的现象,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五、课题研究成效分析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基本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教师可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更新了学习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从而带来学习方法的改变,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与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与蒙授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1、在初中化学蒙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是蒙语授课教学的一大改进。教师要根据教学理论,依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首先授课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再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类型来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初三学生都是初学化学知识,他们还不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化学有关,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多媒体展示台安排一些“兴趣实验”。如,《液氮冷冻金鱼》、《干冰的风化》、《小白鼠中毒于 CO 》、《面粉的爆炸》等等。
2、教师要充分了解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的实际操作与信息技术手段处理的多媒体实验展示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教学活跃而不失学习氛围。
如,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Na2CO3溶液与稀HCl反应(密闭的容器)后质量不变》实验,同时用多媒体展示《Na2CO3溶液与稀HCl反应(敞开的容器)后质量变少》实验,二者对比后学生就能自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含义。只有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技能,提高他们的能力。
3、客服了不便于课堂演示的因素。对于一些实验耗时长、污染严重、危险性大、药品缺乏等不可能在课堂中演示的实验,用网络中共享的资源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到教学中使之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还给师生课堂有效时间。有质量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外花费大量时间来参阅资料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认真备课等付出才获得的。初三化学教学活动的教师往往课时多、作业多、学生提问多等压力,教师备教案的同时也要备实验,而且平行班多时化学药品使用的也多。
教学中演示实验安排过多,学生只看不做,而学生动手实验也常常是验证式的教学模式,重复着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节省教师备课时间而且还能还给学生课堂有效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者的教学模式。
(二)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改变
通过整合教学的课堂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更新了师生教与学的观念,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在翻译、制作多媒体实验资源时着重考虑到实验语言解说部分改编成设疑式、思考式配音。这样就把很多验证式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设疑、答疑、思考问题的环境,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本课题的出炉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这一环节给教师节省了不少繁琐的准备实验时间,也给学生创造了课堂 讨论、互动的环境,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蒙语授课学校没有蒙语视频实验资源的空白。
六、问题思考与改进建议
通过两年的研究,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1、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整合教学绝不是把所有的演示实验都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为化学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服务。
2、初三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刚刚入门式教学,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验规范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不能只考实验展示来教学。
3、本课题的成果,蒙语授课学校初三化学教师都可直接在教学中运用。这也关系到每个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要注重“度”的把握。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整合之前要把握好度。运用之前必须弄清它的优势和不足,选择好整合点、控制点及实际实验操作内容等等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由于学校摄像、录音等设备及条件等原因整个录音过程中有些片段有些瑕疵,在以后的研究当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教馆初中化学实验》演示光盘4张.
[2] 刘彦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阶梯指导[M].
[3] 王樱花.初中化学蒙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4]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2009,5.
[5] 化学实验教学[M].
[6] 马建峰.化學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 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
[8] 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