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福
【关键词】散文教学 审美 散文鉴赏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从语言色调看,散文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核看,散文是“观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毫无疑问,散文中有“美”的丰富的因子,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是指向单一,层面单薄的过程。
一、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種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二、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