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格木古丽·加帕尔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着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繁如星斗,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变。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呢?下面围绕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提高记忆效率的内在动机。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過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完整的统一体,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那种“满堂灌”教学方式,一讲到底,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采取“读、讲、议、练”的科学研究的教学方法,变“一个中心”(教师为中心)为“两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做到语言生动有趣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配上直观的教具,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教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使学生会记、记熟,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比较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那些经常发生的重大事件,像政治改革、不平等条约、朝代更替等。人类历史发展古往今来,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不可能完全一样。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必须借助于比较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性质、影响作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影响作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时间、标志性成果、对人类的影响作比较;秦朝和隋朝两个短命王朝作比较;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作比较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2、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总复习,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孤立地死记硬背,必然弄得头昏脑胀,结果还是糊里糊涂“一锅粥”。如果把历史知识分门别类地,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在一起,找出一条条线索,记忆起来就容易一些。例如,中国近代史可以这样归类: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口诀记忆法
将一些历史知识编成谐韵的短语或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中国古代史上连续不断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杂难记,编成口诀:“尧舜禹于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就很容易记忆了,再比如,讲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我是这样编口诀的:齐桓、宋襄、晋文公,楚庄、秦穆也称王。齐、楚、秦、燕、韩、赵、魏,“五霸”“七雄”要分清。
4、图表记忆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借助图表,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图表包括大事年表、综合表、对照表及历史地图等。图:主要指地图、表:主要指表格。运用地图记忆地理方位、战争过程效果较好。如记忆清朝疆域,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东、西、南、北、西北、东北、东南的所到位置,这不仅加强了直观教学,而且有助于理解清朝前期我国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我国今天的疆域就是清朝前期奠定的这一问题。
5、年代记忆法
历史年代本身枯燥乏味,难于记忆,有些年代,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起止年代,只能死记硬背,但是也有些历史年代,我们可以人为地给它制造联系,就方便记忆了。这里介绍几种:(1)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征记忆;(2)抓住重大事件间隔距离记忆;(3)抓住关键性的年代记忆;(4)运用公元前后同年异事联想记忆,此法仅限于古代史之用。
总之,对学生进行记忆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在理解中记忆,在联系中运用,才能学的扎实,记得牢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