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与音乐活动同构的探究

2014-04-29 15:12:09孙文侃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同构绘本音乐

孙文侃

摘 要:尼采有一句名言:“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当作者尝试将绘本教学与音乐活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这种巧妙的融合得到了1+1>2的奇妙效应。

关键词:绘本; 音乐; 同构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116-001

绘本教学,隶属于早期阅读范畴,绘本在很多时候又被统称为“图画书”。它同时具有绘画和语言的艺术作品,更多的作品突出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

本人近年来一直在探究“绘本与音乐”同构的教改,致力探索一种植根于绘本,相融于音乐的教学新模式。从绘本到音乐活动,要进行自然衔接的过渡,才能凸显完美无痕的转化。几年来,总结我的体会如下:

一、扣准时机,让绘本与音乐融合更有效

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来表现音乐形象,教师在选择与绘本角色形象特点以及故事情节内容相匹配的音乐时,两者相会的时机很重要,更多时候老师会将音乐活动安排在阅读活动后,但是有时可以是安插在绘本阅读前,有时也可以是在组织活动中。

前介入:投石问路

例如在组织大班绘本《石头汤》的活动前,我节选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加速度圆舞曲》中的第一小圆舞曲。在活动中,我首先请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越来越快的“加速感”后,让幼儿结合生活想象和回忆,跟着这个音乐,你下意识地会做什么动作?这个动作让你想到了什么事情?然后请幼儿翻阅绘本,从绘本里找寻音乐中的信息,究竟越来越快的音乐是在做什么?在音乐前介入的情况下,幼儿往往会呈现一种“迫不及待”状,通过自主阅读,很顺利地开展绘本阅读。

中插入:推波助澜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插入音乐元素,称之为“移情”,让孩子从视觉艺术转移到听觉艺术,更能理解角色,体会情感,掌握内容。

例如在组织中班绘本《不要再笑了,裘裘!》活动中,当大熊出现前,我播放了一段很低沉的音乐,让幼儿揣测是什么样的动物来了,并请他们模仿着走走,然后再出示绘本画页揭示答案,贴切的音乐帮助幼儿了解了像熊一类身躯庞大笨重动物的感觉;随后再借助“拨弦”音乐,跟孩子们一起玩玩“熊和石头人”的游戏,感受当熊回头时,屏气凝神的紧张感,从而很好地体验了作品中为什么鼠妈妈会担心的真实感。

后切入:意犹未尽

当一个绘本将结束时,孩子们往往都会表现出对绘本的留恋,所以,借助音乐的不同形式来再现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既达到了延伸活动的教学目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幼儿对绘本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小班孩子學完绘本《汤姆上幼儿园》之后,组织小朋友学唱歌曲《我上幼儿园》,小朋友在演唱时,更自信也更活泼,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绘本里的那个小汤姆了。

二、找准形式,让绘本主题更丰满

谈到音乐教学的形式,不外乎歌唱、打击乐、音乐游戏、歌表演……这些常见的形式都可以用来和绘本联姻。

例如在组织大班孩子欣赏完绘本故事《小猪变形记》后,我就采用故事续编的形式,请幼儿学习歌唱《猪小弟》,把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当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唱着:

猪小弟,去找兔子玩游戏。兔子说:你的身体都是泥!(念白:脏死了,走开!)

猪小弟,哭哭啼啼回家去。妈妈说:快快洗澡再出去……

他们对“小猪”生动的形象有了更多的认识,甚至还有的小朋友在“妈妈说:快快洗澡再出去。”一句后,又自创续编了念白:“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四二三四(边念白,边表演搓澡动作),瞧!我洗的多干净呀!”

三、调整内容,让绘本表现更完美

如果说要将绘本改编成舞台剧搬上舞台,还是需要一个重新梳理和修善的过程,就像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一样,对人物的筛选、剧情的调整、手段的运用都需要做全盘统筹考虑。

例如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生动凄美,场景也很多,有大街上、从窗口望到的富人家、墙角、火炉旁、餐桌边、圣诞树下……场景多,对于舞台的展示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就对故事进行了部分的调整:

调整1:删除了小女孩在过马路时因躲避马车而跑丢鞋子的情节。改为直接光着脚出场。

调整2:删除了小女孩五次点着火柴出现的五次幻觉,而改为一次就点着一大把火柴,看到在一个大大的房间里有火炉、餐桌、圣诞树和奶奶,通过小女孩子分别走过这四个区域,随着幕布的一块块下降,分别表示一个个场景的消失,来体现火柴在慢慢的熄灭。

调整3:增加了房间里有很多人在随着音乐跳舞和最后天使带领小女孩、奶奶飞向天空的情节。

将绘本故事演绎为音乐活动的另一个难点就是选择合适的音乐,用音乐演绎故事就是用音乐表达画面,用音乐“说话”,音乐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挑选音乐时,要反复思考该音乐是否能使幼儿感受到角色形象,能否符合幼儿的动作水平,以便幼儿自如地表达。经过调整后,我们对三个场景需要的音乐背景进行了重点挑选。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对于这首音乐放在哪个场景,大家有了争议,有说放在第二场景的,也有说放在第三场景的,后来讨论决定下来还是放在第三场景,让天使驾驶着马车护送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去天堂,一路上欢快的铃铛声带给小女孩人生最后的欢乐,而第二场景的出现比较华丽,可以用“欢乐颂”做为场景音乐背景。至于第一场,有幼儿提议要和后面两个场景有明显的区分,可以选用“二泉映月”,指出乐曲的情绪和故事的开头很吻合。但是马上有孩子说,这是中国的民乐,跟后面两个不搭,可以使用“雪绒花”,用慢速的三拍子音乐为背景,配合大屏幕上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雪花,指出这是一种“美丽的寒冷”。

在最后表演时,其实只涉及到三个主要人物:卖火柴的小女孩、奶奶、小仙女,她们三个人物的出现,我们选择的音乐也很好地凸显了故事的角色,小女孩因为光着脚,我们选择的音乐是快而断顿的“音乐的瞬间”,而奶奶的音乐带有温暖色彩的是“春之歌”,至于小仙女,我们使用三拍子的华尔兹音乐,使故事中的人物在各具特点的音乐烘托下,更具有了鲜明的音乐形象。

音乐活动是以听觉艺术感染幼儿,在整个剧本表演中,各种音乐贯穿始终,使整个活动体现出极强的音乐性,这就是“同构”产生的巨大效应。只要把握好二者的共通点,就可以让幼儿在充分感受不同艺术作品形式美的同时,又能够体验作品的内涵美,使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从而达到思想与形式的融合,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猜你喜欢
同构绘本音乐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绘本
绘本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绘本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