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杰
摘要: 探讨初中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本文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第三部分将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的办法;第四部分为结论。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问题 措施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对以后物理学习的一种铺垫,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新时代的老师应摒弃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来上好物理课。学生在上物理课时的接受程度,一直以来都影响着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也是物理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尽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在新时期中,有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因为时代和环境等元素的约束,还存在着一些“顽疾”。而顽疾一日不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无法提升。
一、初中物理存在的痼疾
(一)硬性灌输模式依然在使用
虽然新课标要求老师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质量,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求老师不得再对学生采取硬性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新课改实施后,该类硬性灌输模式并未销声匿迹,只是形式上起了变化;这是受到年代和环境的约束使然。因为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机制的改革并非朝夕之功,而且高考、中考等考试制度也没有改变,这就导致一部分学校还是以考试为重。而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也将提高物理科目成绩放在首位,忽视了与学生间的课堂互动,采用硬性灌输模式进行教学。
(二)重视理论,忽略实践
物理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来源于生活,而教材的讲授只是传授给学生理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将其运用于实践。假如在课堂上忽视了教学的实践,那么学生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的物理学习很难达到最初的目的。然而,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升学、学校资金分配等问题的左右,当前的物理教学实际上只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而忽略了实践。笔者以为,该类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良。不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二、针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想摒弃应试教育模式,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并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建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与此同时,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后,才会清楚地明白自己要什么、怎么学。
(二)新课改应起到颠覆式作用
基础教改是为了使教育时代化,并为社会提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并全方位推动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育模式应体现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而不应该是纸上谈兵。应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有梦想、有道德、有素质的新一代人才。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应用一课时,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订立三维教学目标。三维也就是:(1)理论与技巧;(2)流程与办法;(3)教学重难点分析,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会显得很有条理。
(三)把握好物理教学的度
老师在讲授物理课时,应把握好度,切忌揠苗助长;开通不等于无节制的开放,对理论的把握和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老师要把握好物理教学的度,比如在讲授杠杆原理时,不应引申得太远,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老师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领航人”,只有掌握好“舵”,才能带领学生在物理的知识海洋中任意遨游。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时还应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攻克物理课中的重难点。
(四)增加实验课
增加实验课,就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操控中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如此,学生既能领悟所学到的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而为素质教育奠定好基础;又能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学生愿学乐学。老师应深入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物理学科方面的人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以及物理操作技能。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具备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它是一把双刃剑,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初中物理教学也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唯有老师、学生和学校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和进步,才能解决问题。显而易见,物理教学也应结合学生和学科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才能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此外,老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宏志,解月光.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31-36.
[2]刘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实验效果的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1):19-20.
[3]蒋永亮.新课标下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65.
[4]王艳.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