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启文 钟欣
1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今年粮食生产形势等有关情况,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回答了记者提问。毕美家说,今年粮食产量6071亿千克,增加151.5亿千克,增长0.9%,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两年跨上0.6亿千克的台阶。
“一扩两增”确保干旱之年再获丰收
毕美家说,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受了局部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重重考验,再获丰收,实属不易,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重农抓粮的劲头不减,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服务指导到位,防灾减灾及时有效。
今年黄淮、东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伏秋旱,但由于是局部的,没有在全国发生大范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河南、辽宁夏季的干旱均集中在西部地区,辽宁秋粮减产44亿千克,而豫西不是主产区,河南减产4亿千克。其实,今年夏秋季节农作物最大受旱面积466.9亿多平方米,比近5年同期平均少了133.4亿多平方米,灾害还是比较轻的。我国地域辽阔,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不是这个地区,就是那个地区,有灾是必然的。
今年秋粮能够再获丰收,有三个积极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扩两增”。“一扩”是今年秋粮的面积扩大,预计是7937.3亿平方米,增加了777055万平方米,特别是高产作物的玉米增加了758379万平方米,因面积增加和结构调整增产的粮食接近50亿千克,这弥补了一部分因灾的损失。“两增”,一是没有受灾的地区明显增产,有效弥补了受旱区域产量损失。二是去年受灾的省份,如安徽、湖南、广东、贵州、浙江,这些省份今年条件比较好,没有减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两藏、两机、一聚焦”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
在谈到今后粮食生产的潜力时,毕美家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视察,提出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农业部主要思路是在“两藏、两机、一聚焦”上下功夫。
“两藏”:一是“藏粮于地”,这是基础。重点抓两件事,第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第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方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另一方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二是“藏粮于技”。重点是抓好两件事,第一,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第二,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术瓶颈,组装一批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典型。
“两机”: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地的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就是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聚焦”:就是聚焦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全国超亿千克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4%,全国超50亿千克的产粮大市(地)有33个、产量占全国的43%。抓住了这一块,粮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保障。
绝不允许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毕美家表示,工商资本下农村,给农村带去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在个别地方出现了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倾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此,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要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流转土地要用于粮食生产,遏制非粮化,严禁非农化,绝不允许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为了鼓励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一是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二是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的产业规划和相关的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生产粮食。三是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为了防止工商企业下乡引发“非农化”,《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的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同时,要求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三项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后监管,同时要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流转承包地用途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全过程
在谈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毕美家说,目前农业部正制定保障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綜合性实施方案。
树立“三种理念”:增产的理念、效益的理念和绿色的理念。要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综合施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设施条件改善与集成技术相结合,生产稳定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单项措施与综合施策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分区推进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全面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及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
突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现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是高产高效、稳产增产,关键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重点是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要突出“五个优先”:物理技术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信息技术优先。在技术路径上重点要做到“三推”、“三控”,即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进耕地的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力争到2020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既要保耕地数量红线,也要保质量红线
在谈到耕地质量问题时,曾衍德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非常重视,提出既要保耕地数量红线,也要保耕地质量红线。我们提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守住12006亿平方米耕地红线,这里补充一点,还要守住两个底线:粮食播种面积不能低于11005.5亿平方米,谷物面积不能低于9338亿平方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包括农业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对耕地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农业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全力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总体目标主要是“两提一改”。即:提高田间设施水平,主要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力争到2020年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改善耕地质量,使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在路径上突出“四字”要领,就是“改、培、保、控”。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
围绕这些目标,主要抓四件事:一是制定分区耕地改良的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标准;三是制定《耕地保护条例》,依法保护耕地;四是抓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