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云和民间音乐之概况

2014-04-29 22:48:18陈江涛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鼓词花鼓畲族

陈江涛

摘 要: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东邻莲都区,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全县总人口11.2万,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云和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

关键词:云和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

笔者多年前曾几度到全县各地普查过民间音乐,在2012年又策划组织了一场“云和民间音乐演奏演唱会”,笔者亲自编配并指挥了这场音乐会,因此,对云和民间音乐的概况也有了较多的了解。它的主要音乐形式和内容概括如下:

一、本地流传的民间吹打乐

据本地老艺人林久和、刘家富等人说:此(系列)音乐在云和镇流传已久,到现在至少有一二百年以上的历史,主要是在办大事时(如闹元宵,舞龙灯,舞狮子灯,婚嫁,喜庆等活动场面)而演奏的乐曲。表演型式可座可站,也可以边走边演奏。主要乐器是:双唢呐、笛子、板胡、京胡、二胡、响板、大小堂鼓、大锣、小锣、钹子等。

主要曲目有:《闹街调》、《双凤对》、《过街溜》、《斗冲凌》、《一支花》、《太保调》、《紫灯草》、《状元敬酒》、《闹长沙》、《八角楼》、《将军令》、《大过场》、《小过场》、《上台调》、《起场调》、《龙井曲》、《水竹儿》、《一盘花》、《上轿哭》等。而主要用得最多的是《闹街调》,此《闹街调》不同于一般的小调,它可以由几个曲目联奏而成,开始用双唢呐以散板的形式吹奏,配之以锣鼓堂穿插演奏,其开头气势磅礴,然后接入正板时再加入其它丝弦乐器。当曲一演奏完后又可转接另一曲,时间可长可短,每曲都可以终止,因此,它具有场面大、演奏灵活自由等特点。其它几曲除了可以穿插在《闹街调》里外,也可以单独演奏。几百年来,云和民间吹打乐使人百听不厌,才得以流传至今,生生不息。

二、道教(观灯)音乐

据本地83岁的老艺人刘法运(移民)说:此(系列)音乐从唐代陈夫人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已历经廖发兴,廖发元家几代,江正远、江丰全、江荣法、江法达、江法常、江法亮家几代,刘法忠、刘法银、刘法运、刘法传、刘法灵家几代,共二十七代人的传承,主要是在办丧事的人家为其超度时而演唱的歌曲。演唱时手拿真铃、身穿道士衣、边唱边舞,其它伴奏乐器还有:唢呐、笛子、板胡、二胡、响板、大小堂鼓、大锣、小锣、钹子、次当、真铃等。

主要曲目有:《和尚慢板》、《游十殿》、《忏悔调》、《洒净调》、《二句半》、《上香调》、《地狱调》、《叹苦喽》、《十礼拜》、《和尚板》、《和尚采花》、《慢板》等。它的流传主要以道教艺人和几个丝弦伴奏艺人为主,加以吹吹打打,边唱边舞,甚是热闹。

三、民间花鼓小调

云和民间花鼓戏系由安徽“凤阳花鼓”衍变而来,经历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自成一体,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该村花鼓戏历史悠久,从明代开始,历经400余年,代代相传,相沿不绝。角色除沿袭了凤阳花鼓一男一女两个角色外,还外加大相公和花鼓囡两个角色,以表现花鼓艺人受尽流离之苦外,还要遭受地方官僚豪绅的欺凌,其外还增加戏剧的调侃性;而对白和唱腔,则溶进浓重的包山本土方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云和的花鼓也有多种版本,如包山花鼓、南山花鼓、梅山花鼓、沙铺花鼓、安溪花鼓、大源花鼓等,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莫过于包山花鼓和南山花鼓,包山花鼓笔者在几年前的论文“浅析浙江省云和包山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中已有阐述,在这里就不再细说,南山花鼓的特色主要是音调上溶入了一些当地滩簧类的小调等,而且表演的型式和剧目都有所不同,主要剧目有《买草墩》等。

四、传统山歌

1.畲族山歌:据史料记载,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3),第一支畲民由福建罗源迁徙到云和境内小窟村居住,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而自古以来云和被畲族同胞和畲族史诗赞誉为“小凤凰山”,云和是浙西南乃至全浙江的畲族发祥地。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 , 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人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

畲族山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講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有一种曲调,唱哀歌也有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唱歌时很少使用器乐。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

2.沙铺山歌在我县沙铺一带山区盛传,最初是从我县畲、汉民间“做功德”习俗中衍变派生而来。据项氏族谱记载:项氏在沙铺村已延续三十九世,从项氏三十二世祖公国恩公始就传承做法师、诵唱山歌等,到朝字辈已有四代,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沙铺山歌口耳相传,通过歌本传纪及人们现编现唱等形式发展到今天,有风俗歌(婚嫁歌、丧葬歌)、劳动哥、宗教歌、时政歌、情歌等,代表作品有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蚕儿吐丝在肚间》、《测妹心肠靠歌声》、《郎妹情义重过山》等情歌;有控诉旧社会的《帮工哥》、《种田歌》、《四季茶娘》和反映现代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农村新歌》、《家有青山不烧柴》等时政歌;有劝诫世人积极向上的《全君要走正规道》、《君子莫想别人妻》等山歌,真实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沙铺山歌句式对称,一般为双句、七字句式,修辞手法有比喻、双关、对比、排比和嵌谜等,表演形式有独唱、合唱、男女对唱等,使用本地方言演唱,歌词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传承性和劝谕功能性。山歌多在野外劳作时演唱,不用伴奏乐器,其曲调具有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的特点。

五、汀洲(客家)音乐

方山岭采茶灯是一种独具客家特色的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盛行于我县大源乡方山岭一带。方山岭村是我县客家人主要聚居地,据老艺人回忆,方山岭茶灯戏最早由三公主启信(年代不详)传授,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中后期。

方山岭茶灯戏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方山岭茶灯戏表演由八位茶姑、茶公、茶婆、武小生和男小旦共十二人组成。灯舞演出由举排灯的打头,八名十岁左右的男性儿童打扮成茶姑,手持茶篮进行表演,其音乐曲调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特征。在表演过程中,一长者在一旁用汀洲方言进行演唱,演唱时,唱词后还加上“格”之类的衬词。演唱内容视各家具体情况而定,应景而唱一些主人喜欢的唱词,如家有新婚夫妻的便唱“得子歌”,家有老人的便唱“长寿歌”,有做生意的便唱“发财歌”,如遇家中立有灵位祭祀亲人的,便另用三人走“三脚阵”等等。方山岭茶灯戏主要乐器有唢呐、笛子、二胡、锣鼓等,主要曲目有《十二月采茶灯》、《十二月倒采茶》、《十二月摘茶灯》、《十二月排花》、《十二月排花名》、《花灯歌》、《花灯拜年》、《十二盏花灯》、《十二月读书歌》、《十二月古人》、《十二月唱祝英台》、《十二月思情》、《十二阵锣鼓》、《李七娘和傅都江》、《新打花鼓两头红》等二十余个曲调。

六、云和鼓词

云和鼓词是云和民间最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是一种融说、唱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曲艺形式。云和鼓词艺人都是经过专门拜师学艺才能坐堂开馆表演,多以坐唱形式表演,伴奏乐器有一个大鼓、一副竹板,边唱边击,其节奏随故事情节变化,或轻或重,或紧或慢,营造丝丝入扣,紧张舒缓的情节氛围。加上鼓、板等乐器的造势,将战争、打斗等场面表现的酣畅淋漓,惟妙惟肖。

云和鼓词的曲式采用一种单曲结构形式,五声音阶,以羽调式為主。鼓词运用各种节拍形式的变化,而做出种种不同的变奏。鼓词唱词多是七言句式,偶尔为表达需要也有八言句式。有折子词、鼓词头、全本、连本之分。云和鼓词的唱词也随着艺人的演唱旋律而押韵,但不是特别工整刻板。折子词有:《尼姑还俗》、《放平心》等,鼓词头的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全本有:《珍珠塔》、《琼花记》、《由天记》等。连本有:《龙凤再生缘》(又名孟丽君)、《狸猫换太子》、《绿牡丹》、《九龙鞭》等。

参考文献:

[1]云和县非遗中心文史资料

[2]云和县文化馆艺档文史资料

猜你喜欢
鼓词花鼓畲族
小花鼓
淮岸花鼓情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申遗后的温州鼓词—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的视角①
上海视觉(2019年1期)2019-09-05 01:19:54
畲族三月三
幸福花鼓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2
畲族民歌
心声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温州鼓词
浙江人大(2016年1期)2016-09-10 07:22:44
鼓词声悠悠
浙江档案(2016年12期)2016-06-01 02:14:58
花鼓桥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