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策略:关于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

2014-04-29 12:45曹建新韩延伦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14期
关键词:理想办学定位

曹建新 韩延伦

摘要:地方 高校办学定位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立足地方高校的发展现实,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究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特性及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认识问题,并提出决策办学定位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地方高校 办学定位 策略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地方高校决策发展战略、制定建设规划、做好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势、体现办学特色等方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地方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本文立足地方高校的发展现实,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究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认识问题及其决策办学定位的策略选择。

一、关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问题的认识

地方高校已成为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不仅在面向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学习化社会创建等方面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但也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出现“学校类型不清”“办学层次盲目攀高”“办学规模盲目求大”“学科专业盲目求全求新求热”“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等状况,影响和制约了地方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清不准、缺乏对高校自身的身份和地位的清晰认识则是关键因素。刘献君教授指出:“高等学校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所大学如果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办学就会走向盲目,学校就无法办好”。那么,地方高校如何定位自身的办学才是科学合理的和清晰准确的?

关于定位,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从科学主义解释范式上讲,定位一是指通过测量而确定事物所在系统或环境中的位置;二是指通过对系统或环境的整体把握,把事物放置于适当的位置。如果按照科学主义的解释,那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则应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了解高校自身所处的环境,明确高校在地方区域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任务;二是明确高校自身在区域化高等学校系统中的位置,确定把高校办成什么样子的大学。所以,在科学主义解释范式的语境中,思考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逻辑应是:环境条件及所处位置——职责和任务——大学设计。

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定位”这一概念则被赋予更多的主体目的和价值判断,如人生定位、能力定位、生活方式定位等。这种“定位”,已不是科学主义解释范式语境中的涵义,而是基于现实而设定的一种可能生活,既表达着主体对现实及未来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判断,也内涵着主体对自己可能生活的一种设计和创构。依据社会生活领域对“定位”的理解。那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则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地方高校的身份,即必须在观念上清晰“地方性”这一“身份”规定性,并在观念上清晰高校自身在地方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二是明确希望把高校办成什么样的地方大学,即把主体目的和理想追求付诸于理想大学的设计和规划;三是了解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身办学优势及不足,论证自身发展转型所需要的环境资源,确定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和类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办学规模等。所以,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语境中,思考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逻辑则应是:身份和职责——主体目的、自身条件——大学设计。

基于上述的简要解析可以看出,在科学主义解释范式的语境中,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应强调高校所处环境或系统中的“位置”,重视办学定位的条件限定性。但这种办学定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容易忽视地方高校办学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极易产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简单趋同”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的现象。这也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语境中,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则应强调办学主体的自主性和合目的性,重视办学定位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负载等内在需求。但这种办学定位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容易忽视或弱化环境限定,急于解脱现实困境而把希望寄予未来,极易产生“盲目攀高”或“求大求全”的现象;其二,容易产生地方高校游离于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现象,即办学定位忽视“地方性”,缺乏办学定位与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切性等。上述情形也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经常出现的问题。如近些年来的“升本热”,特别是通过联合、合并等方式“联合升本”的地方转型高校,办学规模确实扩大了,动辄“万人大学”,但办学特色在哪里?办学定位上明确服务地方,但为什么依然存在地方区域社会需要大批人才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在持续加剧?这种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剪刀差”,虽然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积累性弊端”的原因,但也是办学定位游离于地方区域社会需求的明证。

结合上述的简要论析,我们认为,应从如下方面认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其一,应首先在观念上清晰地方高校的特性。“地方性”“服务地方”和“自主选择”,是思考地方高校办学定位问题的三大基点,脱离“地方性”和“服务地方”,其实质是在弱化地方高校“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有立足“地方性”“服务地方”和“自主选择”这三大基点来展开分析和讨论,才能够体现地方高校的自身特性及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二,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在概念解释的意义上是确定希望把地方高校办成什么样的大学的理想设计,但这种理想设计决不是办学主体的主观随意,必须考虑社会条件、制度和政策要求、社会责任和任务、自身条件和优势,明确地方高校自身可为与不可为的规范限定;其三,清晰了解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内容和任务。一般而言,办学定位包括:办学方向或服务面向定位、发展建设规划定位、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办学规模定位和办学特色定位等;其四,确定地方高校质量监测及评估的相关绩效标准。这是决策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经常忽视的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近年来,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出现诸多弊端和现实问题,与缺乏对这一问题和环节的关注有直接关系。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认识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应在明确“地方性”“服务地方”和“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地方高校办学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把地方高校的发展问题置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平台上,全面具体地分析思考环境条件、理想追求以及自身条件等问题,确定办学的方向、类型、层次、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建设规划、办学特色和办学规模等。

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策略选择

所谓策略,其本意原指“计策谋略”。在本文,我们主要是指从“怎么办”的方法论视角思考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应采取的行动计划或方案。策略是否科学、合理和恰当,直接关涉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质量以及是否具有实践上的切实可行性。近些年来,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出现诸多现实问题和弊端,其原因虽是多样的,但与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也有直接的关系。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可供选择的策略:

1.理想类型策略

所谓“理想类型”,简要地讲是指办学主体依据办学目的和理想追求设计或创构几种理想大学类型,在比较衡量的基础上,选择出较优的理想大学类型,以此为据,确定高校办学定位。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其一,理想大学类型的设计或创构。按照“理想类型”的策略,要求地方高校的办学主体在设计或创构理想大学类型时,凸显出每一种理想大学类型的特色、功能、结构及规模等关键构件,为人们讨论、评价提供较为清晰的理想大学的基本框架和形态。一般而言,办学主体应设计或创构两种或以上的理想大学类型。这是这一策略的首要环节和关键任务;其二,展开全面的比较衡量。依据办学主体的目的和理想追求而设计或创构出的哪种理想大学类型能够较优地体现办学主体的目的和理想追求?这就需要办学主体对设计或创构的几种理想大学类型作出现实性、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衡量几种理想大学类型达成主体目的和理想追求的可能可行程度以及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选择与主体目的和理想追求相近或较具一致性的理想大学类型,在此基础上确定办学定位。这一策略的优势在于:其一,能够使办学主体在思考和决策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时,打破传统的单向度直线思维的方式,以反向论证的认知线路,从办学主体设计或创构出的理想大学类型为范型,为办学主体在思考和决策地方转型高校办学定位时提供较为清晰的认知“图式”以及对象范围;其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办学定位的“盲目性”或“尝试错误式”的“试误”频次。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办学定位的“认知成本”,又能够凸显出理性在决策办学定位中的重要性。当然,这一策略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容易忽视环境条件及自身条件的限定性;其二,缺乏衡量判断主体办学目的和理想追求是否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一旦出现办学主体的认知偏执或理想偏好,就会直接造成办学定位过于理想化问题。

2.质差分析策略

所谓“质差分析”,简要地讲是指办学主体对自身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展开多维度差异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办学定位。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其一,确定分析维度,明确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多维度需求及特点。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哪些种类的知识和技术?地方区域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是什么样态,需要哪些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哪些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等。上述诸方面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必须考虑和审慎对待的重要问题,也是地方高校确定办学的方向及功能指向的前提;其二,“盘点自查”。立足地方高校发展的现实,对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满足服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能力、自身办学特色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等;其三,确定自身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自身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剪刀差”或“质差”。在此基础上设计或创构能够满足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大学,进而确定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这一策略的优势在于:其一,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质差”在哪里。虽然说办学定位是办学主体希望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理想设计和发展规划,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究竟有多大距离,这是衡量和判断“理想大学”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体系。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所以出现“虚化”、“游离”和针对性不强等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质差”究竟在哪里;其二,能够较清晰地了解高校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这一策略,能够让办学主体较清晰地把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要什么?高校自身提供哪些服务?能够满足的,进一步维持和完善提高,不能够满足的,就通过新的办学定位来确定发展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其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办学定位的盲目性,提高地方高校满足服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实效性等。当然,这一策略也存在自身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其一,明确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其实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有些“质差”难以获得较为清晰可信的量化数据;其二,容易过于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而盲目开设一些“短平快”的所谓“热线”专业,对地方高校的基础学科和专业的重视程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3.原型变式策略

所谓“原型变式”,简要地讲是指地方高校办学主体以他校办学定位为原型,依据办学主体的目的、理想追求、自身办学的现实情形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对“原型”做校本化改造或重构,确定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实施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其一,确定“原型”。模仿、借鉴或移植套用他校办学定位,可以说这是一种较为经济快捷的策略,但他校的办学定位能否适宜于本校,是否会出现“原型”与地方高校自身“水土不服”或“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现象,确实是一个不能不审慎思考的问题,因此,选择并确定“原型”与地方高校发展的现实是否具有适宜性和可借鉴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其二,“原型”的校本化改造或重构。所谓“校本化”改造或重构,其实质就是对“原型”与高校自身做适切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符合自身发展转型需要的办学定位。这就现实地要求地方高校的办学主体必须做如下方面的工作:(1)确立校本化与创新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对本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作出全面“盘查”;(2)全面论证和评估他校办学定位的合理性,区分借鉴、模仿、套用或原型变式之间的差异;(3)并结合自身的现实,全面分析和把握构建“理想大学”的现实需求,求证自身构建理想大学究竟缺什么以及应关注那些关键性问题。实施这一策略的优势在于:其一,能够理性地对待他校办学定位,降低简单“模仿、移植套用”他校办学定位的弊端;其二,通过“原型变式”的策略,了解他校发展的现状,促使地方高校以“错位发展”战略,设计或创构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理想大学”;其三,能够以“原型”为范型,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性,提出具有创新属性的办学定位。当然,这一策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容易发生简单“变式”,或者仅仅对“原型”略加修改或改动,弱化或淡化自身发展转型的特色;其二,容易夸大“原型”的影响力,校本化程度较小小,主体创新力度缺乏等弊端。

当然,决策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策略不是唯一的,肯定是多样的,但关键是哪种策略更为适合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够体现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能够满足服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多维需要、提升自身发展的科学性以及综合实力。所以,立足本校实际,以创新的思维视野全面思考策略地选择问题,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保华,张婕.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赵文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挑战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游俊.科学定位,办好地方性综合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0).

[4]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5]张天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4).

猜你喜欢
理想办学定位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