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斌的生意经:开唱片公司从小做起

2014-04-29 00:44卢世伟
音乐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唱片音乐

卢世伟

创业动机:让懂的人做懂的事

13岁开始参加歌唱比赛,16岁出道,18岁发片,从第一张专辑开始就得奖无数,从“内地R&B小天王”一直到在《全能星战》中战胜孙楠、陶喆成为“全能歌王”,年仅31岁的胡彦斌到今年已经在音乐圈内摸爬滚打了15年。15年来,胡彦斌或许一直都不算是内地歌坛最红的那一个,但肯定是敢于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这次自己开办唱片公司并出任老板,在国内同资历的歌手当中,胡彦斌可谓又开了先河。

由员工晋级为老板,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不鲜见,每个案例背后“人往高处走”的个人理想和奋斗故事,虽各不相同,却也异曲同工。但在音乐行业,这就不单纯只是一个理想和奋斗的事情了。

当老板原本并不是胡彦斌的个人理想。出道前十年,他都是跟着一个老板,从一家只有6个人的小公司(那时叫上海艺风),一直到上海步升,到环球,到EMI,到最后的金牌大风,也算是当下硕果仅存的靠传统唱片出道的80后歌手。原本他也准备踏踏实实地把这个唱片公司歌手的身份保持下去,而在与金牌大风结束合约之后,基于胡彦斌在乐坛的成绩与影响力,自然也有很多的唱片公司都来找他聊过合作的事,但聊来聊去胡彦斌发现,“好像没有唱片公司可以再帮我加码,再帮到我什么,问到承诺的时候,一个比一个退缩”,于是他就明白,这些唱片公司老板基本上都不是做音乐的出身,最看重的还只是钱,跟他们合作遇到的问题就是,“譬如我拿出一个作品,跟他们说这个东西要拿50元来做推广,它就一定会红。如果这个老板对你有信心,懂音乐,他会拿100元来推;如果他不懂音乐,他会算成本,算完后可能只会拿出20元。所以我后来就想,我们自己做公司好了。”

于是2014年春节前夕,胡彦斌在北京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太歌文化”,并签下了三位新人歌手郭一凡、尹姝贻和邓入比,到现在为止,已经发行了一张胡彦斌的个人专辑《太歌》和一张胡彦斌与三位新人一人一首歌的EP《太歌·春》。

经营理念:不想让唱片公司只有商业

早在成立太歌文化之前,胡彦斌25岁就有过当老板的经验,那是在2007年续约EMI时,公司为他成立了“风风火火”音乐工作室,还一度签下了青鸟飞鱼组合。但主管个人工作室跟开唱片公司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胡彦斌说,尽管成立“风风火火”的时候,他也确实是雄心壮志,但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亲力亲为去参与工作室的管理,所以后来这个工作室就变得没有办法控制了,只好无疾而终。

说到做个人工作室与开唱片公司的区别,胡彦斌讲到,做工作室时,他自己只负责内容方面的事情,而做唱片公司,他就必须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在成立唱片公司之后,胡彦斌最主要考虑的其实还是内容,因为这才是他要自己做唱片公司的初衷。

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把开公司首先理解为一件商业行为,但什么是唱片公司的商业?胡彦斌就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很多老板觉得商业就是把这个歌拿回来,给哪个游戏公司,扣扣成本,然后赚回来。我说NO,这不是商业,商业的本质是你要把产品做好。这样的商业对我来说,它只能赚小钱,而且也只适用于有知名度、大家熟知的艺人。老实讲我觉得音乐产业之所以没有那么兴起,是因为变成一个服务行业了。我觉得音乐、音乐人还是要有一股傲气,在内心深处还是要有一种力量,我们做音乐的人是传播出去,这个东西是永远会存在下来的,不要动不动就跟我谈钱,这样做音乐,格调实在太低了,我也看不上。所谓商业,其实对于我而言,就是要把产品即音乐本身做好。比如说,乐视的电视机做得好,听说销量突破65万了。其实只要把东西做好,销量就会上去。回归到音乐,就是要把音乐的本质做好,品质优先,所有人都会心甘情愿地来为它埋单。”

操作模式:从小做起,全面经营

公司虽然成立才半年,胡老板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运营模式:“太歌文化是一个音乐整体性的服务公司,它服务于所有的唱片公司,服务于所有的艺人,哪怕你是素人。”

公司一成立,胡老板就签下了三位新人郭一凡、尹姝贻和邓入比,这三位都是出道于歌唱选秀比赛,虽然在比赛中这三位的成绩都不算最优,但胡老板看中的是他们身上的特质,“他们每一次的表演都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像一些歌手永远都只唱一种风格,他们会突破自己,所以我就把他们签到太歌来了。”而签下这几位歌手后,胡老板的做法也特别实在,并没有急着给他们出专辑,而是先制定了一个“春夏秋冬”计划:“每季度我们一人出一首歌,这样可以保持一个做音乐的水准。为什么我不上来就给每个人都做专辑,而是要规划成春夏秋冬四张EP?第一,它可以帮我打太歌的品牌,我希望讓大家看到太歌是有质感的,我们的作品一首就是一首;第二,我希望他们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去积累,到一定火候后再一起爆发;而且他们都是新人,这样一首一首认真地推,慢慢让大家认识会更好。所以,慢慢来啦,我没有想一步登天,因为我也不是一炮而红,我都是摔倒爬起,摔倒爬起,慢慢地一步步走过来的。”

如今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已经没有制作部门,胡彦斌在心痛的同时,也看到了商机,果断把公司的业务放眼整个行业:“这个时代可能不需要唱片公司,但是它需要一个行业的整合者。我们公司包含有独立的音乐制作团队、视频制作团队以及宣传推广团队,可以帮你完成从歌曲制作、专辑企划、MV拍摄,到线上、线下发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营收。让你从左边进来,帮你把所有东西包装好,右边带着产品和钱让你走。这当中我只提取服务的费用。这就是我现在想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才是可以帮到音乐行业的一件事情。”

至于未来的太歌,胡彦斌希望打造成一个平台,服务于那些独立在体制之外的歌手们:“要改变腾讯、百度的收费模式,对我来说太难了。如果你只是一个歌手,要去跟这些通路谈判,他根本不会跟你谈。这就是我做这个公司、整合出一个平台的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太歌文化还有一个新人计划,如果我们看好你,你一分钱都不用出,我们投钱给你,帮你实现音乐梦想。当然我们会提取应有的分成。音乐产业任何一个环节,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太歌文化,我们都会帮你解决。”

老板初体验:不敢称老板,发愁没姑娘

当歌手与当歌手的老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需要对自己做歌手的这一部分负责,而后者则既要对自己也要对别的歌手负责,而且还不能只负责歌手部分的事情。初当老板的胡彦斌,就得从头开始,凡事亲力亲为,自己看书学习当老板,以前从来不会看的财务报表和工作报告,现在都得跟经纪人一起做财务报表了。而说到财务报表,胡老板说:“目前公司有收入的就只有我一个人。这个没有办法,它一定是先付出嘛。我们有做年度计划,今年一共要花多少钱,准备亏多少钱,这件事情我是想好的。我只是在看,亏损有没有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这一点我们是在控制的。”

同时胡老板还要把公司每个员工的各方面都考虑进来,包括歌手的租房问题,这可是很多大唱片公司都不会管的事情,他也因此被员工们称为“中国好老板”。饶是如此,胡彦斌却称,在外面很少会提自己是老板,“因为大家都是艺人,我就把老板的身份藏起来,我觉得用老板这样的称呼互相就有压力。其实我跟他们结识,能够在一起工作,还是因为音乐,如果是老板之类的,感觉好像就是一个瓜分和被瓜分的模式,我就觉得非常的辛苦。”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胡老板,最发愁的就是个人问题,为此还在《太歌·春》里专门给自己写了一首新歌《姑娘》来抒发自己心中的矛盾和郁闷:“当你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理想和工作去突破的时候,爱情方面一定会疏忽,两者不可兼得。但有时候你回到更自我的时候,就想把身上的责任全都抛开,躺在床上就在想,我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我单身还要多久?我的爱情还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圆满?为什么做人要这么辛苦?”他曾一度以为自己爱情没结果是因为自己的圈子太小,于是一冲动就上某个婚恋网站公开征婚,结果更不靠谱,“大家一上来,没有说要跟你谈恋爱,就会问你‘你是胡彦斌吗?你的歌很好听之类的。她要是上来就说我们谈恋爱吧,我也觉得挺吓人的。所以我觉得这对艺人不公平啊,我什么东西你都了解,但是我对你一点都不了解,就没有办法继续玩下去了。”

纠结归纠结,第二天一早醒来,胡老板就又回到老板岗位上。虽然知道这就是一条不归路,胡老板还是要继续走下去,“艺人最要面子嘛,我既然说了我要做太歌,我就一定要用尽全力做下去。它没有说明天会更好,它只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猜你喜欢
唱片音乐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奇妙的“自然音乐”
坏唱片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一半唱片
音乐
寻找树叶唱片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