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芳
[摘 要] 本文对灌南县11个乡镇104个农机农机合作社流转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益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分析了合作社流转农村土地后出现的新现象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农机 合作社 土地流转 灌南县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23-01
一、基本情况
灌南县耕地面积89万亩,其中三麦面积68万亩,水稻面积53万亩。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至今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04个,省星级合作社8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入社社员6370人,机具总数量7908台套。为本地服务作业面积120万亩。今年,灌南县对所辖11个乡镇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据各乡镇反馈的数据统计,共流转土地92700亩,其中合作社流转8800亩。
二、机插秧三种模式比较
据调研,灌南县水稻机插秧种植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合作社连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托管给合作社、散户种植。合作社连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负责育秧、插秧、水肥管理、收割、还田。合作社连片流转土地,支付流转费用825元/亩,流转土地规模在500-4000亩左右居多。在连片的土地上,上半年留足部分土地培育水稻秧苗,其它部分种植三麦、机插水稻,少部分种植其他高效经济作物(如葡萄、大棚蔬菜等)。规模化种植,投入少,效率高。托管给合作社模式是农户以托管的方式交给合作社,在育秧、运输、机插、水肥管理、收割各个程序向合作社支付一定费用。托管人在收割时回来接收谷物即可。散户种植为农户在机插和收割两个环节和合作社签订作业合同,由自己进行育秧(有些农户也向合作社购买秧苗)和水肥管理。
1.成本比较
在生产资料方面,合作社集体购买水稻种子价格每斤2.5元,散户购买为3元至3.2元。每斤可节约0.5至0.7元。塑盘0.56元/个,合作社以厂家直销价0.48元/个购买。
在机插秧方面,合作社用流轉方式从老百姓手中拿到20-30亩土地用于育秧。每盘秧苗总成本价合作社为2.5元,散户为2.73元。包括秧盘、营养土、谷种、农药和人工,除去谷种价钱(每盘秧苗用谷种3两,合作社成本为0.75元,散户成本要在0.9元),每盘秧苗的成本价为1.75元(散户的人工费用参照合作社的人工费用)。秧苗运输成本为晴天1元/盘,阴雨天1.5元/盘。由于合作社经营田块为集中育秧地。机插收费价格为2.5元/盘,包括油费为6元/亩左右。每亩栽插秧苗26-28盘,阴雨天因秧苗软,机插时损耗大些,需30盘。植保水肥管理中,农药成本为60元/亩,化肥200元/亩,相较于散户购买,每亩农药可节省9元、化肥节省30元。合作社聘请当地农村妇女对田块进行施肥打药,人工费用为50元/天,每人每天能打药10亩地或施肥60至70亩。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植保服务收费价格为60元每亩,农药和化肥由自家提供。供水方面由村里集体供水,35元/亩。
在收割方面,灌南县已实现机械化收割和还田,其中收割费用为50元/亩,还田60元/亩。收割还田油费支出为20元左右。
经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机具短途运输的路程可以忽略不计,而由合作社提供全程服务的农户和散户,由于田块小,其空驶的路程占据作业路程一半甚至为作业路程的两倍,在时间、人工方面也造成大量浪费。合作社集中育秧田块不仅仅用于自身育秧,还培育更多秧苗以供销售。
2.经济收益比较
笔者就所调研数据对三种种植模式亩投入产出进行了计算对比,合作社规模经营需要成本750.2元,产出为2027.13元,利润为1276.93元。托管给合作社的话,需要成本833.5元,产出为1890元,利润为1056.5元。散户种植成本需要596.64元,产出为1890元,利润为1293.36元。
3.社会效益比较
相较于散户种植模式,另外两种模式解放了家庭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增加总收入。对农民来说,托管给合作社的纯利润虽然比流转土地租金多,但省去了晾晒稻谷的机会成本,规避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对合作社来说,土地流转费用超过了一半总成本,但其集约资源,大规模生产作业,有利于做大做强,一方面也节省了空驶费用和时间,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对于社会来说,避免了部分机具的重复购买,使得社会资源利用最优化。成片种植也符合国家“一村一品”的政策,对于优化谷物品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三、灌南农机合作社新出路
为了使合作社的效益最大化,灌南县的农机合作社已出现食品加工生产线。2009年,军成机插秧合作社流转了600亩土地,在县有关部门的技术、政策扶持下,试种富硒大米。2010年,经有关权威部门化验认定,大米含硒量已达标准。该合作社立即多流转了1000亩土地,在1600亩土地上开始规模化机插种植富硒大米。2011年,在县工商局正式注册商标,并在合作社开辟了生产线,进行生产和销售。2012年,经村、镇两级动员,该合作社又流转了附近几个村共4000多亩土地,全部机插水稻。目前该合作社生产线和产品销售采用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演变成了合作社和企业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