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霸”参加10次高考上清华
广西30多岁的吴善柳几次考上重点大学,还曾被北京大学录取,但他依然选择复读。今年,他以当地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当年他放弃北大的原因是“我不喜欢北大录取我的专业”。
中国考生对于高校的选择比较“矫情”,他们不是迷惑于学校名气,就是迷惑于就业前景,而真正从兴趣爱好出发的不多。那些复读的“学霸”们改换学校和专业之后會有怎样的成就,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出来。
“学霸”们的经历难以复制,还是那句老话——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教育部正式规范海外游学
日前,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日益火爆的海外游学市场加以规范。
学校组织的境外研学,一向被家长认为是开拓孩子眼界的好办法,但近几年,这种“寓学于游”的形式似乎变了味儿。有的学校将学生当成了“唐僧肉”,不但向他们收取价格不菲的费用,而且还将 “教学游”变成“购物游”,不少家长对此怨声载道。
教育部出台的政策,给 “出境教学游”戴上了“金箍”。但愿这些“明码标价”式的规定,能够使这项教育模式回到正轨。
3.中国考生挑战美国“高考”改革
有着美国“高考”之称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近来吹响了改革号角,减少生僻词汇考查、缩小数学考试范围、将作文定为选考项目……旨在突出考生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剔除死记硬背、学而不思的学习方法。
这一改革,对于每年数万名中国大陆SAT考生来说是一种“减负”。然而,新试题将引入《独立宣言》或《权利法案》等经典材料的节选,这对于很少了解美国文化的考生来说增添了新的压力。
美国大学十分讲究素质教育,中国考生如果再沿用“死记硬背”这一招,恐怕在SAT考试中不会起多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