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2014-04-29 17:37冀显洲张秀琳
亚太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方格图形数学知识

冀显洲 张秀琳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使课堂气氛自然和谐;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参与质量,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与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沟通已知和未知,联通数学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句话,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富有童趣——注意情境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体现教材宗旨——注意情境的数学味

改革以后,大多数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从现实情境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是极有益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有益的。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也透露了由于对数学活动本质及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而存在的新问题。现在的一些数学课在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甚至严重缺失。因此,数学课堂上的情境,不应只指现实的生活情境,也应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对于有些内容,直接从数学情境引入,用数学自身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效果要比创设一些看似热闹活泼却缺乏数学内涵的现实情境好得多。教学《0的乘法》时,有的教师也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或童话情境,从若干个0相加仍得0的事实归纳出0和任一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但效果一般。如果从学生已有的知识(0和任一数相加仍得该数、任一数减去0仍得该数)入手,直接提出数学问题“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大大提高。展现这个探索过程,就使得该环节服务于“数学味”,更把“数学味”凸显了出来。

三、符合实际——注意情境的合理性

好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要能够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学习的渴望,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适度”往往把握得不够好。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思考空间小,甚至无须思考,结论随口而出;要么问题难度过大,不摸不着边际,常常在外围兜圈子,因此把握障碍性的适度非常关键。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当学生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图形,数一数第一个图形有几个方格,(10个)第二个图形有几个方格。(10个)能不能说,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为什么?(因为第一个图形的小格小,第二个图形的小格大。方格不一样大,不能进行比较)这个发现很重要!那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用画小方格比较时,小方格应该都一样大)太好了!这说明要知道图形的大小,必须用“同样大”的小方格去量。这同样大的格子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面积的大小我们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面积单位”,由此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更快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方格图形数学知识
方格里填数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方格里填数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分方格
分方格
分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