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突出学生的亲自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关键字]物理 探究式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普通高中已经入新课改。由于探究式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吻合,于是探究式教学再次得到普遍的认同,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现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推动新课改的主流,但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活动仍然存在一些困惑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解决。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物理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结果导致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不能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分析和解决问题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是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改革,改革,越改越不知这课怎么上了”的感叹。解决“怎么上好物理课”,成了物理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问题。课程改革从旧走向新、从破走向立,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出现了不知道怎么上课也在所难免。要改变这种局面,要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回到对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上。优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其二是教学程序这个关键因素。新课程解放了教师的手脚,使得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绝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要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建立合适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科学总是在探究中不断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把握物理探究的度呢?是否每节课都要设计成探究式呢?与此相应,怎样把握常规教学中接受的度呢?接受式教学的特点,即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系统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以演绎法为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体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教学以归纳为主。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分量,的确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并且采用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但是,高中生对抽象复杂事物的理性认识毕竟也已发展到一定的階段,同时考虑到教学的现实,应该仍需要相当分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关键看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目前很多教师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观摩课,也无论授课的内容如何,课堂的口头语动辄就是“探究某某”,似乎课堂离开了探究就无法进行下去。奥苏贝尔的研究表明,学生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完全的探究学习,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实际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而不是突发式的。因此,一味强调两者的对立是不科学的,考虑学生学习的间接性特点,如果一味强调探究,势必产生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同样,一味强调接受势必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一方面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自然地引导学生探究,即“接受中有探究”;另外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选择地安排重点突出探究过程的物理课,必要时,安排连堂课,以免出现形式上的探究,而本质上却探而不究的局面。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实在在体验科学探究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新课标提出的探究的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刻体验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在教师授意、引导和主持下的探究何尝不是“探究中有接受”呢?这恐怕才是现实的辩证的教学观吧。
从内容上来看,不仅一些概念、规律课可用探究式教学去上,像习题课等也存在需要探究的地方,如对解题思路的探究等。总之,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去看要学习的所有知识、方法、概念、规律等,都会发现有值得去探究、去思考的地方。高中阶段更要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理性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情感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负面的情感因素(如焦虑、厌倦等)会导致一种对探究活动的抑制和阻碍,同理,积极地情感体验(如乐趣感、成功感等)会像催化剂一样提高主动探究的速度和质量。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知识,使知识变得更识记、更易掌握。
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对知识进行知识的构建,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又如,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如说它蕴涵了一种新的知识观。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前提是知识观的转换,在旁观者知识观视野中,知识被视为普适的、客观的,与认识者个人无关,与生活无关的,在这种知识面前,个人化理解、个人的热情参与和亲历体验都没有意义,只能接受既定的知识结论。只有从旁观者知识观中走出来,坚持参与者知识观,研究性学习方式才能关注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认可学生在过程中的探究价值,同时认可学生探究结果上的多样性和个人化理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10,26(4):6-11
[2]梁绍荣. 普通物理学——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