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荣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传媒行业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市场化运作也日渐发展,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传媒;市场化;新闻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
一、前言
新闻传媒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赋予了其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文化领域影响的特权,真因为其所具有的这些权利,其在社会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权利和责任往往是相连的,新闻传媒有着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因此增加。
二、关于传媒市场化背景
传媒市场化是70年代末的一场特殊变革,传媒开始进入市场化的运作,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而现代传媒的发展则进一步在政治、舆论、文化等方面占据了独特地位。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国家法律也日渐完善,新闻媒体具有采访、报道、舆论监督等权力的同时,信息的承受者也相应地取得了知情权、隐私权、不受侵害权等权力。传媒市场化也叫做商业化,也就意味着传媒公司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获取经济效益的资源,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具有信息中转的作用,而这些信息可能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就需要新闻传媒工作具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新闻传媒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不言而喻。
三、新闻媒体的责任
(一)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
新闻传媒作为新新资讯的传播者,就要求其所传播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能传播和制造虚假信息。新闻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是在客观、真实、理智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其传播责任需做到真、快、准和全面,不能有诱导、误导、欺骗的色彩。而事实上很多媒体为了博得收视率进行虚假、炒作等不实的报道,是严重没用社会责任的表现,这样的报道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媒体的形象,是媒体日渐不被公众所信任的重要原因。
今年网上一则报道引发热议,7月广东一女清洁工在烈日下工作,银高温中暑而晕倒在路边。一对母女走过时,小女孩拉住妈妈,并给女清洁工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女孩的妈妈犹豫片刻后终将小女孩拉走了,只留下地上一把伞。
这原本是一则感人的报道,然而很快就被发现这是一起精心“导演”的剧情,着使得原本感人温暖的报道蒙上了阴影。这样虚假的新闻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于估量的,虚假的新闻会传达给受众不良情绪,对社会和谐不利。
真实是新闻传媒赖以生存的原则,所谓真实要求所报道的新闻在数字、细节、语言、情节等方面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有任何的虚假、夸张、和个人色彩,尤其是对事件的解说和描述,不能添加任何的掩饰和歪曲,这样的报道才是合格的新闻。
(二)立场客观、公正的责任
新闻媒体作文新闻报道的中介,具有收集和发布信息的权力,媒体在获取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然后写成报道发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在撰写评论和意见时,一定要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不能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或意见,以免误导信息承接者。
但事实上很多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很多新闻报道,尤其是网络流传的报道,却都或多或少的带上了个人色彩,其所站的角度没能全面的展现事件的全部事实,所发表的评论也有个人主义的倾向,这样的报道是极不负责的。作为新闻的发现者与发表者,必须要保持理智、客观且全面的思维和视觉,新闻报道者不是评论家,决不能由于执笔人的个性而使报道出现不实、夸张等,可能误导受众的新闻,这是作为新闻媒体的责任。
(三)传播文化、文明的责任
新闻媒体的覆盖面非常广,对社会氛围和社会和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传媒工作就要担负起传播文明、文化的社会责任。正义、美好、希望是社会和谐稳定不可缺失的,参与建设和谐社会是新闻传媒义不容辞的。新闻媒体应该多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道德典范事件,以鼓舞人民争取美好的生活。部分媒体为博眼球,抛出各种病态、犯罪等负面讯息,甚至夸大其程度,无形中制造了混乱紧张的社会氛围,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新闻媒体应该认知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倡导文明行为,传播优秀文化,自觉履行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四)社会监督的责任
近年来,媒体曝光了不少贪污、违法、违章现象,这些现象在被曝光后,往往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大多数得到了妥善解决,这就是新闻传媒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监督。法律需要监督,工作需要监督,社会现象也需要监督,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的监督,而媒体则恰恰是发表监督的重要平台。社会万千,人生百态,新闻媒体的有效监督能促进法律的实施,起到公平、公正的效果,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民群众维权的另一条重要的出路。新闻传媒要继续深入群众,挖掘人民的心声,监督各种社会现象,实现其社会监督的责任。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新闻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丰富,作为新闻传媒企业,更要用于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努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02(05):83-84.
[2]金炳华.新闻工作者必读[J].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03(17):112-113.
[3]牟国志.把握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度[J].中国当代传播,2010,07(1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