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2014-04-29 02:04窦思铭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老子

摘 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小国寡民”的思想中,不乏对社会文明的描绘,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彰显了老子对一个应然的“内自足外无所慕”的社会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

作者简介:窦思铭,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贯:河北衡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

春秋时期,礼废乐崩,社会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礼乐不兴”导致“民无所措手足”,面对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构建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

一、小国寡民的理论基础

“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相之相,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体,它无声无形,先于天地而存在。“自然”是道的一个根本特征,天下万物之本性,莫非自然。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因此,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乎其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无为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特征,那么“无为”则具有主体性的含义,“无为”针对的是有主体性的人,人对于物要无为。这里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即是强作妄为,“无为”与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因循规律,这是“无为”的本来意思。在自然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是“无为而治”,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贯彻无私的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即要无私无执,顺应事物之规律。而在老子看来这种“无为而治”的结果却是真正的“大治”: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二、小国寡民的内涵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首先,通过“国”字來透视“小国寡民”。“国”指周天子给诸侯臣下的封地,在“分封制”下各国君主在其国内有统治权,同时周天子对诸侯国有绝对的权威,这种“国”与现在的主权国家有本质区别,它只不过是政府下设的一个行政区域而已。相当于今天的“国”的主权国家应当是天子所统治的“天下”,因此说老子要使“国土小、人民少”是一种误解,“小国寡民”实在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次,从老子的辩证思想来看“大”与“小”、“多”与“寡”都是相对的,大可以变小,弱可以变强,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小国即可为大。而“小国寡民”中所描述的内容应当也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例子。

小国寡民绝不是对历史的反动,恰恰相反它是很革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显然让老子不满,因而就要为之寻找出路。封建制是对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私有财产的原始公社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却带来了奸邪谋诈、盗窃乱贼,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根据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自然辨证观,封建国家还要回复到原始公社的状态,然而因为有“国”,有“甲兵”,有“舟舆”,并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可见老子的这一设想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封建制度的革命。

三、小国寡民的文明特质

物质生活方面。老子所生活的年代,人民的生活是相当困苦的,当时各国贵族的统治日趋腐朽,对被统治者的剥削愈益严重,老子痛恨这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因而在他所描绘的社会里人民的生活富足,人民有舟车,有什伯之器,而且鸡犬之声相闻,“什伯之器”,即较之徒手有着十倍百倍效力的器具,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精神生活方面。老子的小国寡民里还涉及到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即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自以其食为甘,自以其服为美,自以其居为安,自以其俗为乐。这是一种无欲无羡、天然自足的生活。由于那里生活已然自足,且“不贵难得之货”人们生活自然质朴而非爱慕虚荣,这是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画面。“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来,一切“盗窃乱贼”都来自于不知足,而这种“怡然自得”正是对不知足的反动。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并不主张“愚民政策”,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然而这里的“愚”是真朴的意思,王弼注:“明,谓多智巧诈,蔽其真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老子希望统治者培养出笃实的政风,引导人民以挚诚相处。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二十章上说:“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许圣人的心态,可见“愚人”乃是统治者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

政治生活方面。老子并不反对政治,老子的哲学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政治哲学,《道德经》一书中,不乏对“国”、“兵”、“候王”的论述,如“治大国如烹小鲜”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他所反对的是“有为”的政治,“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没有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在这样的社会里,由于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以致百姓有“帝力何有于我哉”的感慨,事情办成功了,百姓却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这可谓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了。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 一版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安居乐业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