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海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词,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简约。关键词的作用:归纳内容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梳理故事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特点。
【关键词】简约 语文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1-01
“关键词”源于英文“keywords”,特指单个媒体在制作使用索引时所用到的词汇。关键词搜索是网络索引主要方法之一。
一、关键词使语文教学更简约
面对中学教材中动辄几千字的一篇课文,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要在一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教师和学生表述语言的繁复庞杂会淹没对课文关键信息的掌握,也不利于感受不同文章的个性美。
针对课堂教学臃肿而繁琐的现象,许多教师提倡简约和谐的课堂教学。即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笔者从多年实践中也感到,语文关键词教学,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發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关键词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教学走向更加明确,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1]。
二、关键词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用关键词归纳内容重点
学习一篇课文,抓住一些关键词,其中每一段、每一部分乃至整篇课文的关键信息就会一目了然。
如吴岗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中,写今日罗布泊,关键词是“沙漠”“神秘”;写过去罗布泊,关键词是“绿洲”“仙湖”;写罗布泊为何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写同样的悲剧,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这里,抓住了这八个关键词,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就一清二楚了。
2.用关键词理清课文思路
文章的基本结构有顺承式、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等几种,在不同的课文中千变万化,有细致的排列组合。只要准确地筛选出几个关键词,从关键词展开,文章的结构就会清晰明朗。例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文题即是关键词,课文第一部分,写“端午”;第二部分,写“鸭蛋”;第三部分,写“端午的鸭蛋”。只用文题中这5个字,文章思路便一目了然。
3.用关键词梳理故事线索
在记叙文或小说中,理清故事的线索是掌握课文的关键,而对于一个复杂的故事,抓住一些关键词或关键短语,简练地列出故事纲要,可以很快地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如,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只要抓住围绕主人公命运变化的“贫——富——贫”这三个字,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十分清晰了。
4.用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
记叙文或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个复杂的文学工程,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同样面临清理线索的困难。这时候,用关键词,就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如学习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抽取以下关键词:“须发”“面部”“表情”“长相”“拜访者”“眼睛”“目光”“感情”“威力”,学生对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和隐藏其中的崇高品质,就有了宏观的感悟。
5.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特点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个性,或以修辞见长,或以表现手法见长,或以写作特色见长。分析出一篇课文的这种特性,并用一些关键词准确地概括出来,我们对这篇文章就会经久不忘。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借古讽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鲁迅的《祝福》中的“白描”,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结尾的“出乎意料,合乎情理”。
三、以关键词互动课堂教学
关键词使繁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得精炼,课堂语言言简意赅;使复杂的课文内容分析变得简明,深入浅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加快了学生的内化过程。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按照预设,归纳一些关键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着。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2]让学生去探究关键词,活跃了课堂,增加了师生互动。使学生从愤悱状态得到了启发,通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得到了探究的快乐,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搜索出关键词呢?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品味语言,揣摩语言,继而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学生如果没有沉浸文本的话,体验、感悟、反思便无从谈起,也就缺少发现关键词的敏锐眼光。接着,让学生从文段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词,或者是段落开头提领或结尾总结句子中的主题词,或者是抒情议论性的抽象归纳的词语,或提示线索表明结构的词语。然后,简单交流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最后,回归课文检验,师生共同梳理。
关键词的提炼可以使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但老师可以以之引导学生去掌握文章内容,而且学生自己也可以用关键词来预习课文,分析阅读现代文,理清写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