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和精髓,长期以来,文人画熠熠生辉、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淡泊出世,重意韵、表现的美学特征深深主导了中国画坛的审美流变,为中国画的发展、变迁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文人画;美学特征
作者简介:王金辉,女(1990-),民族:汉,籍贯:山东聊城,单位: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 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
文人画也称“士夫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用以抒情寄性、托物言志的绘画形式。它构建在传统儒释道美学基础上,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它同时也是社会背景的产物,是文人的“悲剧”意识(不得志)在绘画领域的体现,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画家对这一类创作形式的纯粹追求。据记载,文人画的雏形最早萌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是中国历史上最不稳定的年代。由于长期政治动乱、民不聊生,文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心灵的抚慰,便转从其他途径得以宣泄。他们雅集宴饮,往返于诗文书画间,清谈玄学佛说,自觉地把自然山水作为描绘对象,陶醉于山川的明净秀雅,使文人画逐渐摆脱了中国绘画中“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功用,成为独立的审美艺术品。
(一) 文人画中的出世精神
文人画的形成与本民族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的政治、经济因素直接关乎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倾向。历代以来,文人这一特殊群体似乎始终难逃厄运的阴霾,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千万文学经典随士人的无力“呐喊”付之一炬;百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大兴文字狱无数文人锒铛入狱,政治和思想的钳制使他们更是三缄其口、敢怒而不敢言。几千年间,士中之优秀者隐逸山林渊薮,苟延残喘;或削发为僧,皈依佛门。他们厌弃社会现实从而转向自然界无欲无求、无争无抢的淡泊宁静,因此他们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题材,避免了社会题材中干预生活而招致的杀身之祸。
文人画是诗、书、画、印融合交汇的产物,仅从款题(题诗或题字)这一侧面就可以了解画家的心境,画家往往以孤独清冷的格调反映社会时势的苍凉。对于文人画家来说,最感人心弦的不是明媚欢笑而是寒冷孤泣,题材的提炼选取,源于其美学思想的倾向,景不过是作者情的陪衬、烘托。清初四僧中的“八大山人”朱耷是一位反清意识很强的民族画家,其书法绘画乃是心境之写照。朱耷所画山水被后人誉为“墨点不多而泪点多”;所画花鸟咄咄逼人,鸟的形象往往是尖喙、缩脚而立于岩石,鱼则白眼示人。他继承了“白阳青藤”陈淳、徐渭纵情挥洒的书风,将对国破家亡的愤慨和隐忍屈膝的伤痛淋漓尽致地宣泄于笔墨纸端。
(二) 从教化到表现
中国古代的绘画形式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为政治服务的,“成教化,助人伦”是古代绘画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从最早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对已逝之人的美好期盼到庙堂壁画《孔子家语·观周》的标榜贤明、警诫愚鲁无不带有社会功利性,其中院体画堂皇富丽、以取媚于王公贵族为目的,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南北朝以后文人画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绘画政治功用这一骄纵取宠的局面,更多地将绘画发展到自由表现的地步。
魏晋以来,以隐逸、士气、风度等为特点的道家思想的介入催生了怡悦情性的文人山水画,此后绘画艺术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化作用,而呈现出向表现主义的倾斜。以往功利教化目的为取向的写实性绘画往往忽略了个人层面的精神表达,而舍本逐末、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技巧的华丽和形的相似,直至魏晋文人参与到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并以自觉的主体意识和自由创造将绘画推向传神写照、自由表现的境地以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南朝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说”,即绘画要以带给欣赏者精神愉悦和美感享受为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表现意识的萌芽。唐代王维引诗文、书法入画,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的对象虽然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模仿”,但是在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本身的情思和建构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文人画的创作理论所显示的思想内涵,并不再锱铢必较于外形逼真刻画的写实主义,而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形神的创作理念,正如“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三) 文人画中的意韵、格调
文人画中的意韵、格调是文人画的核心和灵魂。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花草树木,山水林石在作者笔下都成了意韵、情感的化身。采菊东篱的闲适、败凫残荷的清冷、萧萧落木的孤寂、梅兰竹的高洁淡雅,一一折射出画家丰富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自古以来,文人画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国学的影响,道家的无为清净、儒家的淡忘自我、佛家的超然物外在文人画中都得到了深刻体现,因此这些文人作品无不闪耀着自由意念的光辉,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唐代王维用笔的利落简洁、笔墨劲爽,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清奇峭拔、空灵雅秀,到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朴素清雅、心境表达,从王冕《墨梅图》的充溢饱满,到马远《寒江独钓》的浩渺孤寂,再到徐渭《墨葡萄图》的纵情恣肆。这些物象的表达,寄托了画家对人生的探索和自我反省,闪现着中国绘画独树一帜的意韵之美。
“意在笔先”、“解衣般礴”、“胸有成竹”是中国文人画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其中的品位、格调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山水比德”、“绘事后素”则更多地将个人的品德思想投注到绘画形式中,关注淡泊、简练的意境。历历数来,文人画家中不乏优秀杰出者,宋代的白描画家李公麟,到元四家,以及明代的吴门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等,都是技艺谙熟且引领文人画风潮的艺术巨匠。文人画家们不仅可以在创作技巧上与职业画家平分秋色,而且他们营造的作品意境及格调更是其他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
如宋代画家米芾父子创造的米家山水,又称“米氏云山”开北宋山水画变革之先潮,对中国水墨山水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米家山水注重用笔和用墨,自题为墨戏,作品大都表现江南云雾缭绕、烟雨掩映的美妙景色,不过多地美饰,推崇野逸归真,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其意境风格与五代荆浩、关仝的纵横壮阔、重峦叠嶂有着显然迥异的艺术特色,开创了文人绘画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上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明友. 论中国文人画的继承和发展[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