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逸老堂诗话》之诗歌审美理想

2014-04-29 22:10:41金卓鹏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期

摘 要:《逸老堂诗话》由明代余弁所著,因其体制驳杂,故对俞弁的诗学思想亦只能是抱以“窥一豹而见全身,见一粟而观沧海”的念想从各则诗话的论述中探求。《逸老堂诗话》并未显名于世,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都没有收录。清卢文弨在《逸老堂诗话跋》中评其曰:“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斑驳可喜。”可见还是有可取之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所体现的诗歌审美理想:贵含蓄;贵平易敦厚;喜出新意。

关键词:贵含蓄;贵平易敦厚;喜出新意

作者简介:金卓鹏(1988.2-),男,汉族,籍贯:浙江永康,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在读,专业:古代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

(一)贵含蓄

诗贵含蓄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可算是老生常谈之调了。最著名的当属晚唐署名司空图所作《二十四诗品》含蓄篇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仅八个字把含蓄之风的神韵现于人前,可谓是字字珠玑。俞弁对诗之含蓄亦颇为看重,《逸老堂诗话》中多处论及,最为直白的是下卷第十五则:

壶山宋廉父《咏景》诗云:“朋比趋炎态度轻,御人口给屡憎人。虽然暗里能钻刺,贪不知机竟杀身。”此诗讽当世小人,奔不知止者,然辞语太露,无含蓄意。本朝夏文靖公原吉《咏蚊》云:“白露瀼瀼木叶稀,痴蚊犹自傍人飞。信伊祇解趋炎热,未识行藏出处机。”蔼然有规讽惊戒之意存焉。

此则列举了两首意旨相近的诗歌,宋廉父诗直言当世人趋炎附势之恶习,毫不客气地给予了批判,言辞直露尖锐;而夏原吉诗虽也意同宋诗,却借咏蚊而发,诗意含而不露,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正合含蓄之旨。俞弁批宋诗“然辞语太露,无含蓄意”,赞夏诗“蔼然有规讽惊戒之意”,高下立判。同样是卷下第五十五则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游浙东》词,评其“有余不尽之意,蔼然于言外”,颇为赞誉。另外《逸老堂诗话》卷上第二十八则论近时吴兴邱大祐之“梧老凤凰枝上雨,稻香鹦鹉粒中秋”句,认为此诗深得老杜《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之不言之妙,评价很高。但是邱大祐的诗句袭用痕迹实在太过明显,俞弁因推尊杜诗而过高地评价邱诗。王安石亦曾效老杜此体,有“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句,相较于邱诗,荆公显然要高明许多,俞弁在此却并没有言明。

虽然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明确了其“贵含蓄”的诗学思想,但是他的论述依然囿于前人的条框之中,并無甚创建,又因为含蓄是中国历代诗论家在评点诗歌风格之时比较喜欢谈的一种,故无论是在对前贤的继承上,还是对后世的影响上都几无建树。

(二)贵平易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明确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情感的表达。孔子也说诗歌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可见最初诗歌的语言是自然质朴的,因为要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描述社会现实,必然不会运用过分华丽瑰奇的言辞,这点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语言运用可以清楚地看到。

俞弁在论述“诗贵平易”的观点时引了前人的相关评述及诗句,见《逸老堂诗话》卷下第三则:

《竹坡诗话》云:“作诗止欲写所见为妙,不必过求奇险。”叶文庄公与中云:“近之作者,嫫母蹙西施之额,童稚攘冯妇之臂。句雕字镂,叫噪聱牙,神头鬼面,以为新奇,良可叹也。”予尝见元人房白云颢诗云:“後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邱文庄濬《答友人论诗》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竹坡诗话》是南宋周紫芝的诗话著作,叶文庄公即叶盛,是俞弁的同乡。两人的论述都是针对过分求奇,撇弃平易之辞的诗歌创作倾向,主张作诗只需把眼前景象如实写出,无须“句雕字镂”,以奇为新。叶盛之论还以“嫫母蹙西施之额,童稚攘冯妇之臂”比喻世人的作诗习气,是为妙语。诗话卷下第四则紧接着又引蒋冕之说曰:“近代评诗者,谓诗至于不可解,然后为妙。夫诗美教化,敦风俗,示劝戒,然后足以为诗。诗而至于不可解,是何说邪?且《三百篇》,何尝有不可解者哉?”俞弁在所引之语后面并无任何异言,说明对于这些引语他是赞同的。正德、嘉靖年间,经过李东阳及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不懈努力,“台阁体”诗只知奉制应酬,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诗风正慢慢消失。俞弁所论即是对他们的响应。其引诗曰“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认为杜诗的高人之处即在于不刻意求奇,只把眼前所见,心中所想诉诸诗歌,从寻常处下手而见其不凡。杜诗被后人誉为“诗史”,就是因为描写社会现实,寄托真情实感,俞弁正是希望世人作诗都能够抱着这种心怀。

(三)喜出新意

俞弁并不反对复古,但是与此同时,他亦非常看重个人的创新。《容斋三笔》曾载吴门僧惟茂信天台山,有诗云:“四面峰峦翠入云,一溪流水漱山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洪迈甚为欣赏。而俞弁认为惟茂此诗虽好,乃是蹈袭张籍《题虎邱》诗:“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锁云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故对洪迈的记录颇有不满之意。与此相类,沈周对薛沂叔《咏新溪小泛》诗句“柳断桥方出,云深寺欲浮”甚是推崇,直言“浮”字古人不能道。俞弁则认为薛诗中的“浮”字与自己所见的僧泐季潭《屋舟》诗中“四面水都绕,一身天若浮”的“浮”字一样,皆本自老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另署名李颀所撰的《古今诗话》收录了北宋夏竦题江州琵琶亭的诗:“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泪满青衫?”认为此乃琵琶厅题诗之最。

俞弁还把明诗从国初至弘治、正德间的大概发展脉络梳理了一遍,最后得出“然正变云扰,而剽袭雷同,经国微,而风雅稍远矣”的结论。俞弁对李梦阳等人行复古之道深感不满,主张作诗不可随古人俯仰而和之,没有个人的创见。诗话还举了黄州之例,鄂州蒲圻县赤壁,乃是周瑜所战之地,而黄州亦有赤壁,为东坡夜游之地。“诗人托物比兴,故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非孟德之困於周朗者乎,盖坡翁亦有疑之之辞矣”,然后世人承东坡之误,并未经过严密的考证就信口作诗。对此俞弁又引杨慎“世之人无特见者,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思以青黛药之,可发一笑”语以讥讽之。

参考文献:

[1]清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半

[2]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明文学部,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