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与女性主义批评

2014-04-29 22:10:41刘紫欣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期

摘 要: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是华裔女性文学创作的主要文本形式。她们的小说强调族裔历史和经历变迁,具有极强的自传性。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探讨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女性被分裂的身份。女性主义批评以历史穿线和自传的方式来观照女性的种族、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自传体小说;女性主义批评

作者简介:刘紫欣(1988-),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2

自传体小说作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在美国文学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创作主潮。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条重要支流,不但以自传体小说的模式步入美国主流文学视野,更因其出色的自传性创作引领整个华裔文学立于美国经典文学之列。华裔女性作家对过去和现在、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本族文化和“他者”文化进行恰到好处地扬弃与整合,在作品中表现出极具个性的创作主题——对白人主流社会种族歧视和父权传统性别歧视的双重反抗意识,在主流文化中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华裔女性作家在自身族裔文化传统和西方经典文学传统结合的特定历史境遇中,从华裔女性的切身经验出发而创作的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女性书写的文学体系。”[1]

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华人自移居到美国就创办了自己的报纸,除了新闻以外,还常常登载一些历史故事、回忆录、传记和见闻。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折射出华裔妇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积极寻求和构建华裔女性的社会身份,改变华裔女性文学的边缘化境遇。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开始进入主流学界和学者的视线。以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例,它是以作者的家族为小说的创作源泉,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面对残酷的封建压迫,母亲们作为“他者”完全被男权文化所淹没,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她们又是“自我”的主体。与此同时,作者与读者共同探讨了母女两代人因文化冲突而导致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深层次地分析与解答了处于双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以家族史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还包括李雷诗的《苦甜》、伍慧明的《骨》、邝丽莎的《金山》和刘爱美的《云山》等,在中国与美国双重文化、种族和性别的共同压迫下,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将探寻自身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她们用写作来回击主流社会施加的歧视,解构传统写作中对女性描写的刻板形象,重新建构真正属于华裔女性的形象和身份。作为华裔女性作家,她们所创作的文学不但要直面身为少数族裔弱势族群普遍遭受的种族歧视,更要经受父权传统的压制。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欧美,是西方女权主义渗透到文化和文学领域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女性经验为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现象,向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发起挑战。“女性主义批评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准则来与既成的对女性歧视的社会准则相抗衡,从而彻底动摇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定型论。”[2]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文学作品;探寻女性文学传统,致力于重新建立文学史;关注女性文学创作,研究女性作家特有的写作方式,揭示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写作的主题、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等;在广泛借鉴现代其他品牌理论的理念与方法基础上,致力于建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性别意识介入到文学批评之中,并以解构和颠覆的姿态逐渐由边缘步入中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逐渐深入到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上升到对女性本质的探讨。在寻求全面解放的社会思想背景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顺势而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对性别的社会意义为根本出发点,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倡导用女性自身独特的视角对父权制社会进行重新审视与价值判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女性为主体,以弱势群体话语为特征,旨在消解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文化,改写主体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建立女性自己的文学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华裔女性文学将华裔女性自身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相结合,书写她们在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种族与性别歧视与压迫中的反抗与斗争,体现了对颠覆传统二元对立模式的尝试与努力。华裔女性文学具有西方女性文学传统的共性,即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来表现女性自身的身份探寻与精神困惑,表达了对白人强势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华人社区内父权传统的性别歧视的双重反抗意识,彰显出美国华裔女性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文化选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热情在美国民权运动与女权运动的影响下空前高涨。华裔女性文学在20世紀70年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80年代后,文学作品出现了回头写实的倾向。在文化多元化的推动下,本土经验、西方模式、东方奇异、寻根访祖、华裔欧裔生活等,种种生活经历或对世界的观察,都成为作家创作的新主题,也满足了读者搜奇猎异的欲望。华裔文学尤其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并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兴起。多元文化给华裔作家带来了机遇,写作重心的转移使华裔作家的创作有了更多出版的机会。

华裔女性小说作为华裔女性文学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文学创作体裁,充分体现了华裔女性文学的写作特点与创作精神。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的滥觞当属华裔女性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她的作品多以华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被公认为美国华裔文学开山之作的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就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捍卫了华裔女性的平等权利,也为美国现代文学与批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黄玉雪的《华人五女》(1945)讲述了作者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最终的整合与新生。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小说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作为第一部进入美国大学文学课堂的华裔自传,被誉为“亚裔写作先驱”的汤婷婷发表于1976年的《女勇士》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经典著作《鲁宾逊漂流记》的改写,同时也是颠覆西方殖民主义的不朽之作,与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样,极具开拓性的实践意义。正是这部作品将华裔女性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并被列入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之林。同样以中国古代神秘、奇异的历史作为背景进行创作而取得不俗成绩的华裔女作家还有程美兰和杨萱。今天的美国华人作家在关注其作品的主旨及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华人的族裔特点。华裔女性作家任碧莲在1991年创作的《典型的美国佬》被誉为是华裔作家描写华人追求“美国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标志着华裔女性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者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美国文化与社会。任碧莲时期的华裔女性文学不再等待主流话语的认同,而是认为自己就是主流话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由“边缘”弱势到进入“主流”关注的发展历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华裔女性文学大多通过对美国华人生存处境与命运的描述来反映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华裔女性作家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获取丰富的营养与启示,在延续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对美国文化进行整理与采纳,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互通与融合。对于美国华裔女性来说,她们具有少数族裔与女性这两重社会身份。“她们一方面要面对身为少数族裔弱势族群普遍遭受的种族歧视;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华裔族群中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的父权压迫。”[3]正是由于处在父权文化和种族主义对“他者”的双重压抑下,因此,华裔女性文学作品具有个性鲜明的主题——对身份认同的探寻。女性自传体小说作为华裔女性文学创作的主要文体形式,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女性自传体小说通过“经验自我”的创作视角,探讨被双重文化边缘化了的女性生存与精神困境——自我身份认同与两种文化在她们思想中的碰撞与冲突。通过自传体小说,华裔女性作家结合自身经历与思想感受,以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写作,引导华裔女性探寻“自我”身份,解决文化冲突中的疑问,并将其真实的境遇带入主流社会的视野当中。

综上所述,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从开始的被忽视,到现在正式步入美国文坛,通过以自传的形式抒发自身的情感,讲述自己的经历,成功地将少数族裔女性的诉求与抗争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天,华裔女性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以往由主流社会塑造的刻板形象,开辟出了新的创作空间与领域。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华裔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紧密结合,促使华裔女性作家不断从新的视角审视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为美国华裔及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军,李艳红.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与现状[J].山东文学,2008(11):83.

[2]李小林.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J].浙江大学学报,2001(1):56.

[3]王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批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57.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艳红,刘慧.走出边缘的“她”写作——探寻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传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