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
纵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列出的33条,既有细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的指导性方案,如“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等,也有“目标差价”“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这些首次在重要文件中披露的新鲜热词,是一份极具分量的指导文件。
改革需要抓落实,不能中央要求一套,地方执行另一套。中央一再警示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升格为更加重要的地位,那么承担粮食生产的诸省份是否做好了接受重担的准备?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已提出多年,尽管粮食生产喜获十连增,但违法占用耕地、土地流转“非粮化”还时有发生。“增减挂钩”落实到一些地方已然走了样,占好地、补坏地,耕地资源质量堪忧,粮食安全从何谈起?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忧心忡忡地说:“占补平衡补充的那些地,至少要看上去像耕地吧?”假如相应的领导干部考核与奖惩机制不实行,谁来约束地方官员们的意志?粮食安全,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将大量耕地流转给工商资本,嘴上喊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口号,眼里却盯着招商引资这块“肥肉”;一些地方大搞新农村建设,动的却是建设用地指标的心思。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是今年一号文件的热点,自此拥有经营权的流转大户可以凭借“经营权证明”抵押融资。这在先行先试的地方试点中虽然已不是新闻,但试点地区由此引发的一起案例卻值得深思。
枣庄市驿城区阴平镇银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从170户农民手中流转了1090亩耕地,并利用土地使用权证从银行贷款300万元,但负责人终因入不敷出,在去年12月选择“跑路”。虽然出事后由政府名下的担保公司支付了252万元用以偿还贷款,但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如果没有政府担保,谁来承担贷款?应从制度设计上给农民“定心丸”!
站在2014的新起点上,好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落实了才是惠农利民的王道,这也算是落袋为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