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了去了”的相关分析

2014-04-29 19:32:05齐玉莹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齐玉莹

摘 要:“A了去了”是口语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与表示大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相比,表示少的形容词由于标记性更强,出现频率低,只在特殊情况下进入该结构。“去”的意义趋向于程度副词。该结构表示偏离预期,具有主观夸饰性。

关键词:A了去了;去 ;标记性; 偏离预期;主观夸饰性

[中图分类号]: H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2

引言

“A了去了”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结构。张菁(2008)分析了“A了去了”的语义、语用、句法特点,以及内部结构;储泽祥(2008)认为“去了”是一种性状程度标记, 可以看作程度副词,只能后置于形容词,具有通比性、主观性, 常用于感叹句;邵敬敏(2013)认为框式结构“A 了去了”表示程度高,传递说话人“不以为然”的主观不满义,受汉语方言用法影响而形成。本文探讨三个基本问题:A与“去”的形式特征与结构关系,A与“去”的语义语法特征,“A了去了”的意义与功能及其来源。

一、“A了去了”的A与“去”的形式特征与结构关系

1.1 “A了去了”中的“去了”是A的程度补语。先看几个例子:

(1)那个地方远了去了,走路走不到。(《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

(2)深,那可深了去了。多少死人都拉到那儿往那儿倒。(金淑惠《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以上例子中 “去了”是补语,“典型的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谓词性成分”,(刘月华等2001:533) “程度补语从意义上来说是表示程度的”(刘月华等2001:607)(1)中的去了表示远的程度;(2)中的去了表示坑深的程度;由此,推断“A了去了”中的“去了”是程度补语。

1.2 适合“A了去了”结构的A一般是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前人对此已做过研究,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二、“A了去了”中A与“去”的语义语法特征

2.1 A多数是表示大的形容词。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了去了”,得到的78条中有接近一半是“A了去了”。张菁(2008)曾对表示相对的反义词的一些形容词进入“A了去了”结构的情况做过一些统计,结果如下:

大:小 3940:19 高:低 195:3 高:矮 195:3 长:短 88:1 远:近 1410:0

深:浅 726:0 多:少 32400:196 强:弱 209:0 好:坏 79:3

早:晚66:1 贵:便宜 339:7 复杂:简单 11:1 难:容易 107:2 老:嫩 440:4

从统计结果看到:在进入“A了去了”结构的形容词中,表示大的形容词占绝对优势。我们发现一些表示小、少的形容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但只在特殊情下使用,例如:

(3)大皇宫里面其实并不大,比起咱们的故宫那可就小了去了。(360搜索)

(4)日本车价格低呀,并不是像在中国,日系比德系低一点点,在美国,那价格就低了去了!(360搜索)

在以上例子中,“A了去了”使用时都有特定的前提条件:在(3)的小了去了前,介绍了大皇宫并不大(即大皇宫小)的前提;在(4)的低了去了前,有日本车价低的前提。

与表示大的形容词相比,表示小、少的形容词进入“A了去了”的频率较低。表示大的形容词通常是无标记的,这些词适用范围更广。而表示小的词常常是有标记的,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例如:

(A1)你多大了?(A2)*你多小了?

(B1)他有多高?(B2)听说他很矮,他有多矮?

在两组例子中,(A1)(B1)有两种理解:一是问年龄的大小和身高的高矮;二是具体的问年龄的大的程度,身高的高的程度。这里的“大”“高”是无标记的。(A2)这种说法不存在。(B2)则是在知道矮的前提下,问矮的具体程度。这里的“矮”就是有标记的。无标记的词的意义可以包含有标记的词的意义,而有标记的只有在具体的情况下使用。无标记的词的适用范围更广。

2.2 “去”意义趋向于副词。 “去了”是A的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極、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多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黄伯荣等2007:70)“去了”作为程度补语,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与“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多”等类似的词;二是与“一些、一点”类似的量词短语。显然“去”不是量词短语,有可能是第一种情况。“极、很”是程度副词,而“透、慌、死、坏、多”是虚义的词,已经趋向于程度副词的意义。“A了去了”中的“去”是虚义的,可以将去做程度副词理解。再来看看去的常规意思:

《说文·去部》:“去,人相违也。”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去”有两个解释:一是动词,意思是从说话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另一是趋向动词,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

以上去有一个共同意思:从某处到另一处,即从已知的位置到未知的位置。“A了去了”中的“去了”是程度补语,程度补语旨在表示程度的加深,可以理解为从已知的程度加深到未知的程度。该结构中的去作为动词也是可以理解的。去若是作为动词理解,必须虚化它的实际意义。在“A了去了”中去的位置是固定的,与了组合构成补语。因而,“A了去了”中的去是一个准副词,“凡是准副词,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虚化、定位、粘着的特征”(张谊生2000:140)“去”作为准副词的适用面更广。

三、“A了去了”的意义与功能

3.1“A了去了”表示偏离预期。先看几个例子:

(5)他陈维高能耐大了去了,让他自己去往 (徐坤《热狗》)

(6)你也是原子大小,且不问亚原子尺度的细胞有没有生物活性,就说你的眼睛,也比可见光波长小了去了,根本接受不到可见光,所以你啥都看不见。 (阿西莫夫《梦幻航行》)

在以上例子中:(5)中“大了去了”表示说话者认为陈维高的能耐与别人不同,与一般人的情况不同,偏离了正常状况;(6)中的“小了去了”说明你的眼睛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很多,就是说眼睛偏离了一般可见光的波长。在说话者心中的往往有一个预期,也就是所说的一般情况,“A了去了”总表示与这个一般情况不同,偏离了一般情况,也就是说偏离了预期。

3.2“A了去了”有显著的主观夸饰性。看几个例子:

(7)那和珅的地多了去了(纪连海《正说和珅(二)敛财之谜》)

(8)这匹白马可是王爷当面赏赐给你的,里头可作的文章大了去了! (冯苓植《雪驹》)

在上面的例子中,“A了去了”都是说话者的主观的看法:(7)纪连海认为和珅的地多了去了,事实如何并不清楚;(8)是说话者认为王爷当面送马这事的文章大了去了,实际是不是并不知道;这种主观看法的特點是带有夸饰性,A本身就可以表达出相应的意思,用“A了去了”实际上就带有了夸饰的特点。

四、“A了去了”的来源

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搜索“了去了”,在古代汉语的161条中没有 “A了去了”。在现代汉语的78条中有接近一半是“A了去了”,且多是出现在当代。在古代汉语的161条中,元代1条,明代8条,清代141条, 民国11条(有10条是“X了去了”结构)。 “X了去了”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且“X了去了”几乎全是以“V了去了”出现,除了在清代小说《侠女奇缘》中:这话,知道是又左了去了,不好搬驳。这个 “左了去了”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性的,也可以理解为动词性的。而“A了去了”在现代才出现。我们推断“A了去了”是从“V了去了”演化而来。

结语

“A了去了”是从口语进入到书面语,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今后可能会越来越普遍。语言是“活”的,汉语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关注多方言、口语等语言形式的动态发展,从而推动汉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绍克,阎俊杰;刘中富,孙永选,张树铮等主编《汉语知识词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2]黄伯荣,廖序东 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

[3]刘月华,潘文娱,故韡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

[4]张菁.“A 了去了” 及其异形同义短语探析[J].现代语文,2008(1).

[5]邵敬敏.框式结构“A了去了”语文研究[J].2013(4).

[6]储泽祥.汉语口语里性状程度的后置标记“去了”[J].世界汉语教学,2008(3).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网络语料截至 2014年4月22日搜索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