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才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成功改编了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使之成为一部伟大而不朽的歌剧。在仔细研读梅里美原著和比才改编的歌剧《卡门》剧本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比才对原小说改编的主要体现和巨大意义,并尝试以性格为出发点推演出整部歌剧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和《卡门》悲剧性美感的本质及其带给人们的深深思索。
关键词: 比才;梅里美;卡门;改编;思想意义
作者简介:王郁(1991-),女,文学学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硕士生,从事法语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曾发表作品10余篇。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一、比才对梅里美小说《卡门》人物形象的改造及其作用
比才在剧本上对梅里美的《卡门》进行了重大改编。笔者认为,这次改编的重点在于对卡门和唐浩赛这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再塑造上。
(一)对卡门性格的再塑造
对卡门性格的再塑造主要体现在对卡门原先性格的强化和升华上。在梅里美的小说中,关于卡门的主要剧情流动是:卡门是强盗头的妻子,并设法营救他在牢中的丈夫——她利用美人计得到了霍赛对她的爱——企图营救霍赛但是被拒绝——勾引上层军官企图敲诈未遂——再次帮助营救霍赛——被霍赛强娶为妻,并被限制自由——在和斗牛士私奔的过程中被霍赛杀死[1]。
比才沿用了梅里美对卡门这个人物的基本形象设计:拥有冶艳招摇的外表和活泼热辣的性格,对自由和爱情有着执着疯狂的向往和一种原始野性的美。但笔者在仔细分析两部作品之后认为,比才笔下的卡门并非对梅里美作品主人公的简单复制,而是沿着梅里美的卡门发展延伸强化和升华而得的。
首先,原小说中卡门对霍赛和之后对斗牛士产生感情的理由似乎受到了更多外界条件的限制。在小说里,未必是卡门主动先对霍赛动情。在自己原来的丈夫陷于囹圄之時,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去诱惑霍赛,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主要由客观条件促成的艺术现实中,卡门和霍赛产生了感情。而卡门对斗牛士的爱情,则是在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霍赛的巨大限制之后才发现自己更加向往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在比才的笔下,卡门对唐浩赛的选择则是完全出于自愿的。她身边有无数献殷勤的人,但她却偏偏爱上了沉默少言的唐浩赛。在和唐浩赛的感情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的阶段,她又勇敢地将自己的爱情交给了斗牛士艾斯卡米洛。可以说,并没有过于强大的客观条件促使她这么做,她之所以作出这两次选择,完全是出于自己心灵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对自由疯狂的渴望。因而,比才笔下的卡门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和鲜明。
(二)对唐浩赛性格的再塑造
在对人物霍赛的改造方面,比才更侧重于对其性格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改善。梅里美的小说中,关于霍赛(也就是比才剧本里的唐浩赛)的主要剧情流动是:他中了美人计,拜倒在卡门的石榴裙下——因为帮助卡门而入狱,在囹圄之中拒绝了卡门的营救请求——出于嫉妒,杀死了英国军官——出于嫉妒,杀死了强盗头,娶卡门为妻,带她去隐居并限制其自由——出于嫉妒杀死了斗牛士和船长——因为对卡门偏执狂热的爱杀死了卡门。
笔者认为,比才笔下的唐浩赛和梅里美笔下的霍赛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虽然两个人都有内向、深沉的一面,但比才的唐浩赛在性格上比梅里美的霍赛更加健康健全,拥有更加善良的倾向。他不再是原先那个被嫉妒驱使的男人,而是被重塑成一个能真正用深沉的感情去痴爱,具有鲜明基督徒气质和性格保守的人物,是一个全部身心都已被爱情征服的痴情男儿。对部队的归属感,对自己母亲的眷恋,还有未婚妻米开拉的出现,一次次唤起他对母亲和家乡的美好回忆,这些平和温暖的色素都体现出唐浩赛善良、内向的品质,他已不像原小说里那样令人恐惧和厌恶。
(三)对人物形象进行改造的作用和影响
笔者认为,比才之所以选择作出这样的改变,目的是确定人物的性格。确定了人物的性格,歌剧《卡门》中的一切喧哗和寂静也都找到了本质的源头和归宿。通过改造,比才的作品更加体现出卡门敢爱敢恨,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人物特点,更好地表现了他所想表达的那个卡门的形象[2]。在歌剧中,唐浩赛是一个温厚、纯朴的人物,他的罪行减少了许多,使人感觉他只是痴情,仅仅为了得到爱情,才铤而走险、越陷越深。笔者认为,比才这样的修改作用是重大的——非但没有影响戏剧的表达,反而更好地反映出戏剧的悲剧实质。一个性格有明显缺陷的人所造成的悲剧,自然无法比一个性格更健全、品质更善良的痴情男子原本不想却又无法避免造成的悲剧,对观众心灵产生更大的震撼和冲击。
二、歌剧《卡门》创作的思想意义
(一)卡门的象征意义和给世人的启发及思考
卡门无疑是一位个性极端的女人。她是女人本质的极度张扬,美丽聪明,追求情感;她又是女人本质的极度叛逆,热情泼辣近乎放荡,狡猾狠毒又无所畏惧。她是一条真正的美女蛇,一个浑身散发着女性诱惑力的魔鬼,一个见异思迁追求刺激的堕落灵魂,同时她又以自己的妖艳活泼、坚强勇敢征服所有的男人。歌剧中,卡门集美与丑、好与坏于一身,她有时凶悍粗野,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且不择手段;有时她又温情脉脉、侠义正直;面对爱情,她大胆追求。总之,她那带有野性的狡黠魅力和令人忧虑不安的神秘隐情,如同那冷酷无情、厚颜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一样,似乎成了人们的难解之谜。没有人不赞同可以用火刑烧死她,可是谁也不忍心去点火,而是怀揣着隐秘的欲火去拯救她,去幻想和她一起去所谓的新大陆。
卡门虽然复杂而令人费解,但纵观其一生,不难看出卡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由地生活,自由是她一生最大的信仰和追求,她虽渴望爱情,但倘若爱情束缚了她的自由,她也会断然丢弃爱情,去寻觅新的自由。而在爱情的羁绊面前,她选择了用死亡去追求自由的爱,她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命运,最终用死亡这种最强烈的方式去做了最后的一次抗争。“你难道不知道,卡门从不向任何人低头屈服。 她生得自由,也将死得自由。”
她说:“自由就是一切。为了少坐一天的牢,宁愿放火烧掉一座城市”[3]。其实仔细想来,无论卡门接触的是唐浩赛的哪一种状态,她都必然会拒绝。在她看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能阻碍她对自由的追求,除非她死——但即使是死,她也要是自由的。她的生活方式从人性角度上说是最原始和不加遮掩的,一切的道德、理性、秩序和法律对她而言,与其说是枷锁,不如说是稻草。甚至我们可以说,她的本身就是自由。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她在面临刀刃的威胁时仍然坚持自己的心声;如果她能看到社会不断进步中女性的地位解放以及女性自由、价值、尊严的获得,却不知会作何感想?
作为虚拟的卡门,以另种方式证明自己绝不从属于男人,绝不愿被男人控制,这个女性解放永恒追求的权利已初步在今天的社会实现,也必将在未来的社会进步中真正实现[4]。
(二)歌剧永恒的悲剧美感
比才在歌剧《卡门》中真正想要展示给人们的是:悲剧的、无可抗拒的命运。卡门是命运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自身性格中无法逃避的非理性的灼热力量所支配。唐浩赛也是命运的牺牲品。他为爱纠缠苦苦奔波,一步步滑向爱情和宿命的终点。
作品的最后,卡门或许体会到了唐浩赛并沒有本质的变化,也明白了唐浩赛真正想给她的爱的方式也不是她所想要的。卡门的性格实在是太强了。也许,爱情永远要终于这样一条定律:一开始是无形的,可以抛开一切去爱;只是后来,要承诺、要厮守、要维系,而狂野的卡门是这些东西所不能捆绑的。
又或许,卡门在某个瞬间感觉到了唐浩赛的改变。可叹的是,这改变来得太晚了,何况还有些不彻底。卡门不能忍耐唐浩赛如此缓慢的转变。这是一种时间上的错过造成的最巨大的遗憾。一个人性格为另一个人而改变,但这样的改变似乎太迟,迟到最后只是得到一个似乎完全不改变也必然导致的结果。同样是悲剧,但在这样的理解下,人类徒劳的努力(其实或许并不徒劳)在宇宙冥冥的命运安排面前所显示的渺小和无力似乎更好地体现了悲剧的实质和惊心动魄。我们现在,或许感叹被比才设计的卡门的悲剧,也许感叹上帝给比才设计的悲剧,却永远无法感知那真正在我们身后操纵我们命运的大手,永远都不知道他们会将我们推向何方。
最后的最后,唐浩赛抱着卡门的尸体说:“逮捕我吧,是我,是我,杀死了亲爱的卡门!哦,我崇拜的卡门!”哦,我崇拜的卡门,哦, 我亲爱的卡门。这样的悲剧真是太精妙,太美丽,太震撼了。卡门用充满原始力量的方式过完了在戏剧中精彩的一生,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思考和感叹。可能永远只有未来的人们,才能真正感慨前人随风飘逝的命运中的狂喜和辛酸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比才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成功改编了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使之成为一部伟大而不朽的歌剧。比才改编的重点在于对卡门和唐浩赛这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再塑造上,对卡门性格的再塑造主要体现在对卡门原先性格的强化和升华上,在对人物霍赛的改造方面比才更侧重于对其性格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改善。比才之所以选择作出这样的改变,目的是确定人物的性格,而确定了人物的性格,歌剧《卡门》中的一切喧哗和寂静也都找到了本质的源头和归宿。因比才的这次改革,使得法国的歌剧更加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了一重要席位。
参考文献:
[1] 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法)梅里美著,李玉民编译.卡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 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托马西尼著,黄小猩译.纽约时报歌剧评论精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