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仔俏天下

2014-04-29 12:20吕埴李秀娜
艺术品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陶塑石湾陶泥

吕埴 李秀娜

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在中国名窑之林中独树一帜,以其并不优越的陶土塑造出的超越诸多名窑的石湾陶塑艺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中国陶器史上的一个巅峰。而迄于明清生产的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石湾公仔”,更是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窑通常指广东佛山石湾江(东平河)东北岸,大帽岗以西,海口以东,澜石以北约 2 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该地陶土和岗砂蕴藏丰富,是烧窑的佳处。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一带就居住了制陶业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部落。该地出土的陶器纹饰有30多种,是我国同一历史时期所有印纹陶遗址中陶饰最为丰富的。

从战国到唐宋,石湾窑都在不断发展。到明清两代,成为石湾窑的繁荣鼎盛时期。此时石湾窑的产品种类丰富,造型别致,观赏性极强,除畅销两广地区外,还行销海外。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石湾窑制作的陶塑作品在岭南广府地区被亲切地称为“石湾公仔”,这与岭南人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一千三百多年来,华夏大地上的许多古代名窑都已湮灭,只能在史籍中找寻其蛛丝马迹,而石湾这个陶业中心,虽然也经历了无数的灾祸和磨难,但仍能顽强生存至今日,恰恰说明了石湾窑强大的生命力。

明初的石湾窑产品主要有深具地域特色的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器,和受佛、道教思想的影响较重的香炉、烛台、观音、佛像、土地公等宗教礼仪用器。从明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以捺塑方法制作的花盆、鱼缸、花凳以及影壁等陶塑产品,同时也出现了琉璃瓦、琉璃瓦脊和琉璃臂脊等建筑饰件。

清代初期至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人们对包括宗庙祠堂、佛道庙宇等建筑的装饰要求不断提高,石湾窑的瓦脊等建筑装饰构件的工艺得以发展,出现了题材多样化局面。并在清中期出现了专门生产瓦脊的工场,也就是俗称的堂号。此时整个石湾陶业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业人员增多,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以产品类型分类的“行会”,作为民间自发的管理机构,严格规定不许跨行业生产。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民间兴修大型建筑的数量减少,瓦脊的需求量也随之急剧下降,因此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号纷纷改为塑造单个陶塑制品,也就俗称“石湾公仔”。这为石湾陶业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此时涌现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黄炳、潘玉书、霍津、刘传等。

石湾窑陶塑以形象生动传神、动作表情夸张、釉色浑厚朴拙、造型多彩多姿而著称,尤以捕捉生活中的动态瞬间见长。它以俗而俏的题材,夸张而传神的艺术手法,富于动态的美感,表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是独具岭南特色的陶苑奇葩。

在种类繁多的石湾陶塑中,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山公盆景”别具一格,是石湾窑独有的传统工艺。“山公盆景”又称微塑,是山水盆景的装饰配件,内容有渔、樵、耕、读、书、画、琴、棋、饮酒、观瀑、听涛、垂钓等,多与鸟兽、亭台楼阁相结合。其最大特点是重形而不强求神,纹理较其他陶塑简单。

而石湾窑的颜色釉大致可分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色系因浓淡不同又演变成各种色釉。而在各种颜色釉中,石湾窑又以仿钧釉最为著称。石湾窑是仿钧釉的佼佼者,据一些学者的考证,石湾仿钧釉最早出现在元代,但数量不多。明清时期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石湾窑才大量仿钧,仿钧釉得到极大发展,至今仍大行其道,成为石湾窑的主流釉色,所谓“钧窑以紫胜,石湾以蓝胜”。

石湾窑仿钧釉以蓝色为基调,在蓝釉中出现放射状白点的“雨洒蓝”(又称“雨淋墙”),犹如丽日晴空中突降骤雨,在蔚蓝中隐现点点葱白,《陶雅》赞之谓“较之(钧窑)雨过天青尤极浓艳”;在蓝釉中掩映点点淡青的“翠毛釉”,因酷似翠鸟的羽毛而得名。这两种蓝釉窑变釉多用于瓶类器皿。

石湾窑的石榴红亦仿自钧红,但釉面带棕眼,出筋或转折处露黄釉,这些特点却为钧窑所无。这种红釉除用于各种器皿外,还用于动物和人物陶塑,泛黄处正巧与动物皮毛肌体的纹理或人物衣纹相吻合。此外,石湾窑还有仿钧的天蓝、月白、葡萄紫和玫瑰红(此二种俗称“钧紫”)等釉色。

石湾窑陶瓷创作灵感来自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平民化的特质和岭南文化的气息。石湾陶塑艺人之所以能塑造出细腻、传神的动态和表情,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人物和动物的特点、习性、精神状态甚至思想感情都观察入微以外,还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相关。主要表现在采用炼制陶泥、配制釉药、雕塑结合技艺以及龙窑锻烧等四个方面。

炼制陶泥。石湾陶泥主要有白陶泥、红陶泥和瓷泥三种,白陶泥因其粘度适中,加水混合后水分不易挥发,有利于制作过程中较长时间的塑形和翻模,多用来制作陶塑躯体。红陶泥是以白陶泥加入适量的氧化铁或氧化锰炼制而成,泥质呈红色且粘性较强,多用来塑造人物肌肉。瓷泥因其粘性差,水分不易保留,多用作仕女人物的面部及加嵌使用如搓成眼珠或涂贴眼球等。由于陶泥泥质本身粗糙,可塑性并不强,同时为了减少烧制时的变形和炸裂,要经过陶工的炼制成熟泥才能使用。陶工炼制陶泥的传统方法有陈腐、踩踏、添加河沙或呈色物等多道工艺。不经过炼制的陶土是没有可塑性能的,尤其是制作艺术陶器所采用的陶泥一定要经过炼制。

配制釉药。石湾窑的釉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植物灰釉,另一种是矿物釉。植物灰釉是用普通的稻草灰、谷壳灰、桑枝灰、松木灰、杂木灰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作为基础材料,再根据需要加入河泥、石灰、玻璃等物料组成,加入石灰的为石灰釉,加入玻璃的为玻璃釉。矿物釉是用玉石、玛瑙、石英、石灰、蚌壳、含金属矿物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经粉碎研磨后再加入金属氧化物颜料组成,称石釉或宝石釉。石湾窑最著名的蓝釉是以稻草灰、氧化钴、玻璃粉制成的,若不加玻璃粉则会烧成黑色;红釉是以石灰釉为基础,加入硼砂、瓷器粉、白石、玻璃、铜屑等制成;紫釉则在红釉的基础上加入谷壳灰、玉石和少量的钴配制成。正是由于各种植物和矿物灰屑的混合调配,使石湾陶器的釉色变幻多彩、独具魅力。

雕塑结合。作为艺术品,石湾陶塑要经过陶工巧妙的创意和精细的雕、塑技艺来塑造成型。雕,即雕刻,是运用多种工具,如刀、竹、木等对坯体进行雕、琢、刻、划等的整体的表现和处理。塑,即塑造,也是运用工具对坯体进行捏、粘、贴、捺、批等局部的刻画和装饰。陶工在塑造作品时,所使用的工具有的是专门制作的,有的则是身边随手拿的物件,只要能表达他的创意,他都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龙窑锻烧。石湾陶工把陶泥塑造成型后,要在坯体上施以厚重釉彩,以弥补陶泥的粗糙不足。施在陶坯上的釉药经过高温锻烧会瓷化成一层亮丽的釉彩,使得陶器表面平滑,外形也更加美观可人。石湾窑在宋代以后使用的是龙窑,龙窑的优点是造价低、热利用率高,能快速升温和降温。而降温速度快则增加了釉面的玻璃质感,使釉色的温润感得以凸显。石湾陶器基本上是釉后一次烧成,仅少数是多次烧成。

我们的鉴赏家和艺术评论家,向来都是把各个官窑的代表产品作为陶瓷艺术的最高标准。而这种标准是有待商榷的,官窑或以色釉胜,或以瓷质胜,或以彩绘胜,或以特种锻烧胜,这仅是某一窑场的陶工在某一项工艺水平上的成就。而石湾窑的陶塑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气息。绝不能殊贱视之,把它贬为胎质粗下,骂它有刻眉露骨相。

石湾窑一部分器物的色釉与钧窑近似,但不能说石湾窑只善于仿钧,或把它归入钧窑系统。钧窑是官窑,而石湾是民窑;钧窑只出产单一的窑变釉,而石湾窑出产釉色多样的陶塑,近似钧窑的窑变釉仅是一小部分。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而石湾的这类窑变釉分底釉与面釉,这与钧釉是有明显区别的。石湾的窑变先上底釉,后上面釉,锻烧时底釉与面釉发生相互渗透的作用,产生五彩斑斓、浑厚润泽的效果,其中翠毛釉、三稔花等石湾窑变釉的特色,为他窑所未见。石湾窑的产品存世的很多,深受世人喜爱,它的历史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2013年8月,“佛山陶艺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这是石湾窑首次在国博亮相。数十位专家学者和佛山的国家级陶艺大师会面,就石湾窑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艺术风格、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进行厘定,挖掘石湾窑深厚的文化内涵。随后的9月1日,“新月雅集——佛山当代艺术陶瓷专场拍卖会”在北京新保利大厦举行, 一直以来被称做“过不了长江”的石湾公仔,以两件作品超700万元的成交价成为关注焦点(刘泽棉的《紫气东来》以360万元的价格成交,廖洪标的《释迦摩尼》以350万元成交)。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所言:“石湾陶艺的魅力不是过不过长江的问题,它早就影响海外,它的活力完全存在于民间,因此,其生命力一直非常强劲。” 就目前来说,石湾窑的市场价位,与其文化地位和艺术价值还不相符,石湾窑正处于投资洼地,其收藏市场刚刚开启。

猜你喜欢
陶塑石湾陶泥
4000年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人类指纹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怪兽奇想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石湾的遗产资源与特色小镇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陶塑
可爱的公鸡
捏陶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