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言
铜版镌印
西方铜凹版印刷术约于十八世纪初传入清廷。第一个把铜版制作法演示给康熙皇帝的是意大利画家马国贤,至乾隆末期以后中断。铜板工艺复杂,除部分作品送往法国制作外,只有内务府有条件采用,外间并未流传。为数不多的作品反映了此期清廷对外来技艺的吸纳。
版画插图
传统版画植根于广土众民之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点的版画流派。由于清帝的垂青,宫廷版画异军突起,与民间各版画流派并驾齐驱,呈现出绝无仅有的历史现象。
《平定西域得胜图》册
(意)郎世宁等绘 (法)柯升等镌制
纸本 册页 十六开 黑白
每开纵55.4厘米 横90.8厘米
此图册反映了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775 ~ 1761),清军平定西域准噶尔部达瓦齐和维吾尔大小和卓叛乱的十六场重要战役。铜版画最早出现在距今六百多年的欧洲,它以金属铜板来刻制画面而被称为铜版画。乾隆帝为使大清的业绩彪炳史册,弘扬军威国力,谕令两广总督李侍尧将由宫廷西洋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绘制的《平定西域得胜图》画稿送交法国,由掌握娴熟铜版画技术的法国宫廷良匠柯升、勒巴等人制成铜板。历时十一年后,印成的铜版画与铜刻版及原画稿均送回中国。
这套铜版画虽然从构图,到人物塑造及云山树石的景物表现上,都偏离了原稿,具有浓郁的西方绘画特色。但是它精湛的刻工,充分地展现了铜版画的魅力,对中国日后宫廷铜版画的兴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平定两金川战图》册
(清)艾启蒙、贺清泰等绘
纸本 册页 十六开
每开纵55.5厘米 横91.1厘米
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777 ~ 1781)
内府铜版印本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773 ~ 1776)间,清军在定西将军阿桂、副将军丰升额、明亮的率领下,平定了金沙江流域的大小金川叛乱。乾隆帝为了表彰将士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及弘扬武功,谕令以铜版画的形式表现了当时主要的战役。
此图册以铜版画中的“线蚀法”绘制,即在经过防腐处理(主要是涂沥青)的铜版上,根据画面的需要,先用轻重不同的线来缕画,刻掉防腐层,然后,将铜版放入硝酸和水配制的混合液中,无防腐层的线条便会起化学反应,腐蚀时间的不等,会令线条产生不同的蚀刻效果。最后,擦版印刷。其用于印制的纸为浙江杭州地区制造的上等薄棉纸,其吸水性强,又不易碎烂。墨为上等的松烟徽墨,墨色光泽黑亮,富有表现神采。
《平定台湾得胜图》册
(清)杨大章、贾全、谢遂、庄豫德、黎明、姚文瀚等绘
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88 ~ 1790)
内府铜版印本 册页装一函 图版十二幅
纵50.5厘米 横87.4厘米
台湾历来为中国领土,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屏障。清雍正年间设巡台御史,旋改兵备道。乾隆五十一年(1716)十一月,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等率众起义,自称盟主大元帅建元顺天,设官分职。南路会党庄大田率众起事,自称洪号、辅国大元帅。此册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一年之五十二年(1786 ~ 1787)清政府出兵平定台湾的战况。
《圆明园·大水法正面》册
(清)佚名绘 纸本 册页二十开
每开纵50厘米 横87厘米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清内府铜版印本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是乾隆朝中外文化交流在建筑上集大成者。乾隆帝喻令以铜版画的形式刻划圆明园内主要的景观,以便观赏或颁赐给臣子以示恩宠。作者在镌刻上运用了铜版画中的“飞尘法”与“线蚀法”相结合的表现技法。飞尘法是以松香粉末用特制的工具均匀地撒在铜版上,然后,从版底加热,松香熔化后沾附于铜版表面,可届时起到防腐的作用。接着以线蚀法,对铜版进行刻画,最后,将铜版放入调和好的酸中,就会形成以细点组成的不同层次的面和色块,以及细腻精美的线条,从而准确地表现出物象的明暗对比与体面关系和物象间的远近距离感。此图册代表了宫廷铜版风景画的最高水平。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图》
二卷/(清高宗)弘历撰诗 鄂尔泰、张廷玉等著文
孙、沈源绘图
清乾隆十年(1745)
武英殿朱墨套印本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经雍正、乾隆至道光续建,为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园囿。此本绘刻圆明园中四十处胜景,每景绘图一幅,图前有乾隆帝题诗一首,诗前并附小序,共四十篇。图版自“正大光明”起,至“洞天深处”止,凡四十幅。绘刻谨严精工,建筑布局皆有法度。圆明园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故此本对研究该园建筑、布局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版画《万寿盛典图》
一百二十卷/(清)王原祁、王奕清等纂修 朱圭等刻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武英殿刻本
版框纵23.4厘米 横17厘米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是康熙皇帝六旬生日,本书即是庆贺清圣祖玄烨六旬寿辰的文献汇编。其中有纪实性版画《图记》二卷:上卷自畅春园至西直门,臣民建棚庆祝者凡十九所;下卷自西直门至景山,经棚黄暮共三十一所,合计五十余处。画面宏伟繁复,构图缜密严谨,绘刻均精丽、细腻,详尽描绘了遐迩臣庶迎銮呼祝的盛大场面。
编纂者为了传达盛典之曲折,特将长图裁为短幅,总计一百四十六叶,为双面连式。
彩绘《清人画万寿图卷》
(清)冷枚、徐玫、顾天俊、金昆、邹文玉等绘
绢本 设色 纵45厘米 横39.39厘米
此为下卷,从西直门,经崇元观、宝禅寺、西四、北海,至神武门景山。沿途结彩张灯,搭建彩棚、戏台,皇帝接受臣民的朝贺。卷中人物众多,店铺鳞次栉比,杂而不乱,既烘托了喜庆热闹的盛大的庆典景况,又表现京师繁荣之景。如此长篇巨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与版画对比,各臻妙境。
版刻《皇朝礼器图式》
十八卷 目录一卷/(清)允禄等纂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武英殿刻本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薄、武备等器物,“每器皆列图于右,系说于左,祥其广狭长短围径之度,金玉玑贝锦缎之质,刻镂绘画织休之制,以及品数之多寡,章彩之等差,无不缕析条分,一一胪载”。作图极为细腻,仪器图中刊有附世界图的地球仪等。乐器图中有朝会大典中使用的编钟、中和韶乐鼓等。武备图中刊有台湾铜炮,图后并有文字记载。镌刊非常精致,无论是绘画构图或是刃锋刀口,细腻刚健,是研究清代器物的重要形象资料。
版刻《皇清职贡图》
九卷/(清)门庆安等绘图
清乾隆年武英殿刻
嘉庆十年(1805)增补本
版框纵20.6厘米 横14.9厘米
此书专门绘记与清廷交往的外国和清廷所辖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每种各绘男、女两幅,共六百零四幅。所绘以外形为主,并注重人物表情刻画。每种并有文字说明,简介其与清王朝的关系及所居地区、形貌和特征等,以彰显清王朝威加海内、四夷向化之德政。
《墨法集要》
一卷/(明)沈继孙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嘉庆八年(1773 ~ 1803)
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沈继孙(生卒年不详),明洪武时吴郡(今苏州)人。烧墨以自给。
此书专论油烟墨制造技法。从浸油起,至试墨止,将制墨各工序逐项解说,并配有比较精致的插图。各图依次为:浸油、水盆、油、烟、灯草、烧烟、溶胶、用药、搜烟、蒸剂、杵捣、称剂、锤炼、九擀、样制、入灰、出灰、水池、研试、印脱,共二十一幅。所绘人物线条简洁洗练,图中配景如房屋、枝叶、水流等,多能布置得宜,动静有法。每图配一篇解说文字,详述使用工具、用料及制造方法等。
版画《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
二卷/(清圣祖)玄烨撰诗 揆叙等注
沈喻绘图 朱圭、梅裕凤镌刻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内府朱墨套印本
避暑山庄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亦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形式绝佳,景物秀丽。此书绘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上卷自烟波致爽至风泉清听,下卷从濠濮间想至水流云在。各诗题之下有小记,诗句有注释,注释之引文出处用朱线标出,并有朱色句读。绘刻、套印精致。
指画《御制避暑山庄诗》
绢本 设色
(清) 戴天瑞绘
内容与前书相同。清康熙年间宫廷画家戴天瑞(生卒年不详),字西塘,号贲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兼工写意,水草鳞介颇有神韵,且善指画创作,师法高其佩。
彩绘《皇清职贡图》
(清)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翰、程梁绘
纸本 设色
全卷纵33.6厘米 横1941.3厘米
为了便于永久保存,乾隆帝亲自指定宫廷画家将各地呈送的少数民族图稿加以整理,每人各绘相同的手卷一式三份,册页一份。全图四卷:第一卷名“萝图式廊”,绘外国及西藏、新疆少数民族五十九组人物。第二卷名“卉股咸宾”绘关东、福建、广东、广西少数民族六十一组人物。第三卷名“琛贐雲從”绘甘肃、四川少数民族九十二组人物。第四卷名“梯航星集”绘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七十八组人物。
《八旬万寿盛典》
一百二十卷 卷首一卷/(清)阿桂等纂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版框纵23厘米 横17厘米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大学士阿桂等七十四人,奏请编纂此书。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乾隆帝八旬庆典过后即开始编纂,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全书编纂完毕。体例与内容基本上与清圣祖的《万寿盛典初集》相同。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卷一至卷四为宸章,卷五至卷十七为圣德,卷十八至二十四为圣功,卷二十五至四十九为盛事,卷五十至六十一为典礼,卷六十二至卷七十六为恩赍,卷七十八至八十为图绘,卷八十一至一百二十为歌颂。其中图绘部分为木刻版画,在清代宫廷版画中属长篇巨作,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但在内容表现效果上看,却无精彩之处。构图立意几乎是《万寿盛典初集》的翻版,仅在衣冠服饰方面因为季节变化,将万寿盛典中的凉帽易为暖帽而已,在精细程度等方面也较为逊色。
《钦定盘山志》
十六卷 卷首五卷/(清)蒋溥等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武英殿刻本
版框纵19.3厘米 横13.9厘米
盘山,在今天津蓟县北,原名四正山,因古时田盘先生隐居于此,故又称田盘山。清圣祖玄烨、高宗弘历多次巡幸路经此地,高宗尚建有行宫。《盘山志》由康熙时释智朴草创,乾隆时高宗复敕命蒋溥等重纂而成此书,首五卷录巡典、天章;正文录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等。图考、名胜部分有精美版刻插图。
《钦定授时通考》
七十八卷/(清)鄂尔泰等撰
清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刻本
此书系自旧籍中辑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料并删纂元王祯《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分类汇编而成,取《尧典》“政授八时”之义而得名。全书分为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桑蚕八门,是清代农书的集大成之作。举凡耕作稼穑、农具器用、河渠灌溉、作物实名等,皆有图。但其图版多袭自明刊《农政全书》。
《农书》
二十二卷/(元)王祯撰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本书是集当时中国农学之大成的重要著作。乾隆三十九年(1774),儒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篇幅约为原书的五分之二,以聚珍版(木活字)印行。内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另有杂录二目,文约十三万余字,插图月三百幅。插图中有描绘宫廷尚农的典型场面者,包括天子籍田和后妃亲蚕等图像。“农器图谱”部分不仅有农具图,还有与农事相关的运输、贮藏、加工工具以及各种机械的图形。诸图既重写实又兼具艺术性,雕版刀法匀净。每图均附说明文字,记述构造、来源、用法等,多数还附有一段或创作或引用的散文、诗赋。图、文、诗三者并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