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高
1870年2月24日,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托尔斯泰娅在她日记中写道:
“昨天晚上,他(列夫)告诉我,他设想了一个女人的典型:她出身上层社会,已婚,但失了足。他说,他的任务是要把这个女子写得只显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并说只要一想到这个女子,所有其他的人物,包括那些男人,都围绕着这个女子聚集起来,找到自己的位置了。‘现在,我觉得什么都清楚起来了,他说。”
不难猜到,托尔斯泰说的即将出现在他书中的这个“只显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的女子,便是他未来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同名主人公。
像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安娜也是托尔斯泰作品甚至俄罗斯文学中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安娜一出场,她的迷人的风采就立即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给他们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
“她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像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以及圆圆的胳膊和短小的手。她整件衣裳都镶满威尼斯花边。她的头上,在她天然的乌黑头发中间插着一束小小的紫罗兰,而在钉有白色花边的黑腰带上也插着同样的花束。她的发式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老从后颈和鬓脚露出来的一圈圈倔强的卷发,这使她更加妩媚动人。在她那仿佛象牙雕成的健美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草婴的译文)
不过作家强调,并不只是这些穿着,这些外形,安娜的“魅力在于她这个人总是比服装更引人注目。服装在她身上从来不引人注意……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只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最重要、最招人喜爱和同情的是她那勇敢叛逆和不屈追求的个性。
托尔斯泰是凭空“设想”和虚构出这样一个人物吗?有关的回忆和传记作家的研究表明,托尔斯泰在思考小说主题思想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几个女性,她们的形象和命运为他提供了创造的灵感,表明安娜·卡列尼娜这一典型是有多个生活原型的。
谢尔盖·利沃维奇·托尔斯泰(1863—1947)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儿子,他曾写过一篇长文 《反映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现实生活》,专门记述有关他父亲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情况。在这篇长文中,谢尔盖·托尔斯泰写道: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当时在思考理想的家庭生活,认为改换丈夫或妻子无疑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他希望将这一想法表现到他的小说里去。这时他读了许多描写家庭生活的英国小说,有时开他们的玩笑说:‘这些小说,最初都是男的搂着女的waist(腰),然后是求婚,得到财产和领地。这些小说家都是以他和她结婚结束他们的小说。但是小说不应只写他们婚前发生了什么,还应写婚后发生了什么。”
“婚后发生了什么?”问题是结婚、组成一个家庭之后,就如《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写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相似的故事绝不是理想的小说题材,喜剧性的故事容易流于平庸;震撼读者的心灵的多半是不幸的悲剧。
于是,托尔斯泰最初的构思便是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悲剧这样一个带有“私生活”色彩的故事。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据苏联文学史家、托尔斯泰的传记作者谢尔盖·贝奇科夫说:“她的外表和行动中充满着感官的成分,在她的整个气质上也含有某种品行不端的因素。这是个趣味恶劣的女人,智力非常低下,毫无心肝,卖弄风情,在宗教问题上假仁假义是一贯的特性。”(吴钧燮的译文)
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让人怜惜,更无法喜爱的女子。是一次突发事件,使托尔斯泰深受震动,改变了原有的构思,打定主意,要写一个“只显得可怜而不显得有罪”的女子。
那是1872年。作家的小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娅回忆说:“1872年1月,托尔斯泰家的近邻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比比科夫的情妇安娜·斯捷潘诺夫娜·皮罗果娃自杀身死。(她母亲)索·安·托尔斯泰娅在1月18日给妹妹塔妮娅的信中写道:‘……我们的近邻雅申基村还发生了一件悲剧。你记得比比科夫家的安娜·斯捷潘诺夫娜吗?告诉你,安娜·斯捷潘诺夫娜忌妒比比科夫同家庭教师的关系……于是扑到车厢下面,被火车轧死了。”
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娅说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比比科夫(1827—1886)是托尔斯泰的邻居和朋友,离位于图拉省西南12公里托尔斯泰的宅邸雅斯纳雅·波良纳很近。他是一位中产地主,平时十分好客,很招人喜欢。比比科夫多年丧妻寡居,后来与一个叫安娜·斯捷潘诺夫娜·皮罗果娃的黑发女子同居。这女子是一位破产的退伍上校的女儿,个子高大,一张俄罗斯人的宽圆脸,并不漂亮,不过那双灰色眼睛,有些讨人欢喜,使人觉得还算亲切可爱。
一天,安娜和比比科夫发生剧烈的争吵,起因是认为比比科夫与女家庭教师有染。吵过之后,安娜便匆匆收拾东西,走出家门,离开了比比科夫,永远离开了图拉。此后的三天里,都没有人见到过她。最后,她来到离雅斯纳雅·波良纳不远的雅申基车站(今日叫谢基诺车站)。在这里,她付给站上的马车夫一个卢布,请他送一封信给比比科夫,要他作出答复。但是比比科夫不接受她的信。等马车夫回到车站时,他得知安娜已经投身轮下,被火车辗死了。这是1872年1月4日的事。几天之后,此事在1月8日《图拉省公报》刊登的一则消息上得到了证实:
“1月4日晚7时,一位穿着体面的年轻女子来到莫斯科—库尔斯克铁路的克拉皮温县雅申基车站,走近铁轨,在77次火车驶过之时,划一十字,投身火车轮下,被辗成两段。事故正在调查中。”
事后,托尔斯泰曾特地去了一趟雅申基车站,并在雅申基的营房里,看到安娜·皮罗果娃的尸体,赤裸裸地被摆放在大理石桌上解剖。这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于是,俄国出身的法国著名传记作家亨利·特罗亚在《托尔斯泰传》中谈到此事如何地影响他《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
“……托尔斯泰立刻获得启示。他记起上年(1872)发生的一件使他深感悲伤的事。他的一个邻人和朋友比比科夫,这个卑劣的猎人,与一个叫安娜·斯捷潘诺夫娜·皮罗果娃的女人生活在一起,这个脸孔宽圆、身材高大、发育丰满、行为放荡的女人成了他的情妇。但因他孩子的德国家庭女教师的关系,他后来忽视了她,他甚至打定主意要跟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姐结婚。意识到他的背叛之后,安娜·斯捷潘诺夫娜的嫉妒心爆发到了极点;她带了一捆衣服跑了,在郊外游荡了三天,伤心得发狂。然后她投身于雅申基站一列货车的轮下。死前她给比比科夫写过一纸便条:‘是你谋杀了我。如果凶杀能使你高兴,你就高兴去吧。你要是喜欢的话,你可以在雅申基站的铁轨上看到我的尸体。那是1872年1月4日的事。第二天,托尔斯泰赶到那个车站,在有一名警官在场进行尸体解剖的时候,做一名旁观者。他站在这个简陋营房的一个角落,这女人的尸体躺在台面上,血肉模糊,残缺不全,骨头都压碎了,每个细节他都看到了。多么的无耻,他想,而又是多么的忠贞。那白净的裸露的肉体,那对僵死的乳房,那曾感受过也给过人愉悦、现已无力扭动的大腿,让他把死的教训带回了家。他试图想象,这个可怜女人的存在,她为了爱而所得到的不过是遭遇一次丑陋的司空见惯的死。”
托尔斯泰采用了安娜·皮罗果娃因被情人抛弃而投身轮下的悲剧的死,而抛弃了她的外形特点。在《安娜·卡列尼娜》第七部的最后几章,像安娜·皮罗果娃一样,安娜·卡列尼娜虽被渥伦斯基抛弃,仍曾怀着希望,一次次等待和相信“他(渥伦斯基)会回来的”。甚至要亲自去找他,“要把话同他说个明白”。直到一切都绝望了,才下定决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精神恍惚中,投身于火车的轮下。
托尔斯泰描写安娜·卡列尼娜迷人的外貌,根据的是另一个原型人物。
谢尔盖·贝奇科夫指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不但“开头是照普希金的艺术手法来写的”,也就是小说第二部描写歌剧结束、安娜等从歌剧院出来后在培特西公爵夫人家的那几章,“是受了普希金的《宾客齐集在别墅中》这个片断的影响而写成的”;“同时作家选择了诗人的女儿马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加尔同格(普希金娜)作为作家女主人公的模型,把她外形上许多生动的特征刻画在安娜的身上,这也不能说是一件偶然的事。”
这的确“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大诗人普希金的女儿马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加尔同格(1832—1919)受过良好的教育,九岁时即能如意讲德语和法语,还能阅读四种语言;然后入叶卡捷琳娜大学,于1852年毕业后,进了俄罗斯帝国宫廷。1860年4月,马丽雅嫁给拿破仑战争中步兵上将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加尔同格的儿子,主管图拉和莫斯科兵工厂的列奥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加尔同格。贝奇科夫显然是根据女作家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在回忆录中的记述。
塔基亚娜·安德列耶夫娜·库兹明斯卡娅是托尔斯泰夫人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的妹妹。她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托尔斯泰雅斯纳雅的家度过的。托尔斯泰把她看成朋友,经常让她陪着一起骑马、打猎;她还曾帮托尔斯泰修改《战争与和平》开头的几章。后来从1919年起直到1925年去世,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也都待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对雅斯纳雅·波良纳和它的主人的一切都十分熟悉和了解。
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写过一篇回忆录《我的家庭和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生活》,被专家认为是研究托尔斯泰的不可或缺的资料。在这篇回忆录中,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肯定普希金的女儿马丽雅·加尔同格也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型之一。不过她解释说:“普希金的女儿马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加尔同格为安娜·卡列尼娜这一典型提供的不是性格,也不是生活,而是人物的外貌。”为证明她说得不错,她接着补充了一句,说“列·尼·托尔斯泰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1868年,在图拉屠鲁别耶夫将军家做客时,托尔斯泰见到了马丽雅·亚历山大罗芙娜·加尔同格。那天,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说,“她就像小说里舞会上的安娜·卡列尼娜,穿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轻柔的步态驱使着她那相当结实却又挺直而优雅的身姿”,立刻就引起别人的注意。当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就坐在离她不远的茶桌旁。“我看到,他紧盯着她看。”因为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以前就认识她。托尔斯泰便问:“她是谁?”
“加尔同格夫人,普希金的女儿。”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回答说。
“是啊——是啊,他(托尔斯泰)拖长声调说,现在我明白了。你看她颈项上那阿拉伯式的卷发。何等的高雅啊。”
接着,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补充说道,关于马·亚·加尔同格穿镶花边的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和列夫·托尔斯泰紧盯着看她颈项上的阿拉伯式的卷发的情形,“我听我母亲也说起过。”不过,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说:“托尔斯泰在设想安娜的外貌时,可能还想到另外几个女人,如娘家姓加科夫的亚历山德拉·阿列克谢耶夫娜·奥伯龙斯卡娅和她的妹妹玛利亚·亚历克赛耶夫娜·加科娃。有一段时期,托尔斯泰和她俩很有好感……”
玛利亚·加科娃(1755—1807)原来嫁给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苏霍金,后被他遗弃。苏霍金官拜莫斯科宫廷办公厅副主任,是一个投机钻营的家伙,托尔斯泰对他很了解。1868年,玛利亚·加科娃再嫁当时颇有名气的宫廷官员С. А. 拉蒂任斯基。玛利亚·加科娃非常漂亮:一张秀丽而有神采的脸,好看而充满智慧的眼睛,外貌、仪表都有一副贵族的气度。这样的女人当然是会令男性神魂颠倒的。年轻时的托尔斯泰就曾对她十分钟情,有好几次在日记中记下过自己的这种感情。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认为托尔斯泰思考安娜的故事情节,可能从她的生活遭际中得到一些启示。但这尚缺乏资料。此外,塔基亚娜·库兹明斯卡娅相信:
“显然,托尔斯泰还知道另一些类似的爱情事件。如,П. А. 维亚谢姆斯基亲王的女儿,嫁给了П. А.法鲁耶夫之后,受了斯特洛加诺夫伯爵的诱惑。她死于 1849年,据说是服毒自杀的。另一个例子是所谓的非法同居,是偶然见到的:1872年夏,我们全家去父亲不久前购置的萨马拉庄园。乘轮船去萨马拉的途中,我们认识了Е. А.戈利岑公爵夫人和她的平民丈夫Н. С. 基谢廖夫。记得我母亲曾经说起过,戈利岑娜抛弃自己的丈夫和基谢廖夫同居,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可耻的,但在她则是情有可原,因为她以前的丈夫是个坏丈夫,怎么坏我不知道。基谢廖夫当时患肺结核,病得很重。戈利岑娜带马奶给他治病。我记得他咳得很厉害,人也很消瘦。后来我们得知他不久就死了……”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个典型人物,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无疑是从社会上众多的女性身上吸取滋养,但主要的是安娜·皮罗果娃、马丽雅·加尔同格和玛利亚·加科娃等几个,毫无疑问的。这些女性的不幸命运,从反面为托尔斯泰思考和表现理想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人物的原型。